董楠
(安徽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9)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背景下高職教育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
——以安徽省為例
董楠
(安徽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9)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安徽省當前亟需研究和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既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十多年的積聚發展,我省高職教育雖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存在一些不相協調的問題。本文在深入剖析我省高職院校區域布局、經費投入、人才培養等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合力推進高職教育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高職教育;轉型升級;路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決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和挑戰,而高職教育歷來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把發展高職教育作為提高經濟、科技實力的一項法寶。[1]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盡快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隨著安徽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步伐的加快,高職教育在經歷了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為了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亟需在發展戰略、定位布局、結構調整等方面實現新的轉型升級。
安徽高職教育的發展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末。為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職教大省目標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優化其配置,促使高職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輸送了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經過十多年的積聚、發展,截至2012年10月,我省現有高職高專院校74所(中部六省第二),占全省普通高校的69%。[3]從規模上看,2007~2011年,安徽高職教育招生數從14.46萬人增加到31.34萬人,在校生數從37.02萬人增加到47.27萬人,高職院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占同期普通高校的比重均超出全國平均水平。[4]與此同時高職教育在現有的條件下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總體上看,我省高職教育在實施“中部崛起”戰略、“861”行動計劃、“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承擔著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將發揮重要的助推作用。
黨的十七大以來,安徽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產業結構、需求結構、所有制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已出現了明顯的積極的變化。安徽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新契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教育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面臨著嚴峻挑戰,亟需承擔培養專業齊全、數量充足、結構優化、技藝精湛、素養優良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實現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轉型升級,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高職教育體系,為加速安徽崛起、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持。
(一)安徽高職院校區域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
目前,安徽十六個地級市均有高職院校,但各市擁有高職院校的數量存在很大差異。從表1看,安徽高職院校主要集中在合肥共36所,占全省總數的48.6%;第二位是蕪湖,擁有6所高職院校,所占比例為8%;阜陽、淮南和馬鞍山三個城市分別擁有3所高職院校,比例均為4%。
表1:2011年安徽省各市戶籍人口與高職院校數量對比情況
近年來,全省經濟總體實力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各地資源稟賦的差異加上行政壁壘的阻隔,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呈加大態勢。[5]經濟發展大體上呈現出以合肥和馬蕪銅為中心順次向南、北遞減的規律,與區域高職教育發展的非均衡性密切相關。表1顯示:2011年安徽省十六個地級市戶籍人口與當地高職院校數比差異很大,合肥市比例最小為19.61,即每一個高職院校要為19.61萬人服務,說明全省中合肥市高職教育資源最為豐富;銅陵、蕪湖和馬鞍山市的高職教育資源在安徽省處于領先地位;而高職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是排在最后三位的亳州、阜陽和宿州。
(二)安徽高職教育經費投入與區域經濟增長不聯動
目前,安徽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維持高速穩定增長態勢,但教育經費的增長并沒有緊跟GDP增長的步伐,與之形成聯動,且惠及高職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也無明顯增加。研究表明,高職教育培養一個畢業生的成本約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倍。表2顯示,2010年安徽高職教育經費主要依靠學生學費收入、政府投入、和學校自籌資金等方式來維持運行和發展,由于政府財力有限,經費投入相對較少,學生的學費收入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重要經費來源。2010年安徽高職高專院校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約為9.95億元,在中部六省最少;主要經費來源的事業收入在六省中倒數第二。2010年安徽在高職高專學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和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方面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也處于低位。總之,各項經費的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我省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
表2:2010年中部六省高職高專學校教育經費收入情況(單位:千元)
(三)安徽高職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
1.專業重復設置的矛盾突出
高職教育專業結構是指高職教育系統中不同專業設置的構成狀態,我國高職教育的專業是按行業來分類的。截至2012年10月,我省現有專業類75個,占所有專業類的96.15%。但我省高職專業設置重復現象明顯,2012年我省高職院校74所中開設計算應用技術專業的有67所,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達60所。[6]專業設置重復將帶來一系列弊端:一是相同專業的高職畢業生就業扎堆,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二是高職教育的資源利用率低,導致無端浪費和無效供給;三是人才培養規格雷同,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提高,辦學特色難以彰顯。
2.高職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布局嚴重錯位
調查資料和數據分析均表明我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布局錯位嚴重。2012年全省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12.7∶54.6∶32.7,而2011年與一二三次產業對應的我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相應比例為1.16:27.9:70.94(見表3)。第二產業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偏少,與第二產業在我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符;第三產業對應專業的畢業生數量過于龐大,且已超過能夠容納的崗位數量。這不僅加劇了結構性就業矛盾,降低了高職院校提高就業率和抵御辦學風險的能力,而且影響了我省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的貢獻力。
表3:安徽省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應表
3.高職的課程設置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不吻合
高職課程設置滯后于人才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學生問卷顯示約有35%的學生認為課程實踐性弱,這使得他們缺乏就業所必需的動手能力和崗位群適應能力。用人單位問卷發現,94%的企業普遍認為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與企業一線生產實際不能很好的接軌,這說明高職的課程設置沒有充分考慮用人單位崗位能力的需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與用人單位的真實生產環境嚴重脫節,造成了高職畢業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同期就業市場的需求。
面對打造安徽經濟升級版的新要求,亟需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形成合力,積極探索破解現實困境、有效利用高職教育的戰略價值助推安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路徑。
(一)強化地方政府主導
1.科學規劃。在打造安徽經濟升級版的新背景下,地方政府應高起點、高標準地制定高職教育規劃,并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調整規劃,改變輕視高職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政策取向,體現其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價值,促使高職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同部署、共推動,進而實現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2.營造環境。地方政府一要充分肯定高職教育的貢獻,逐步提高社會認同度,努力營造全民支持高職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二要結合安徽省情,出臺相關地方法規和政策,研制并發布高職教育規范和標準,營造有利于高職院校辦學和高職師生發展的和諧環境。三要搭建校企互動共贏的平臺,創設行業企業主動承擔參與高職教育責任的外部環境。
3.合理布局。通過省級政府統籌協調,地方政府主動服務,整合現有高職資源。安徽高職院校的布局應從高職資源豐富的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地區,逐步輻射到資源匱乏的區域,以縮小省內各區域高職資源配置的差距。政府應加大對經濟相對落后皖北城市的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根據區域內的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結構等實情,科學配置、優化重組以實現區域高職院校布局均衡、專業設置合理。
4.加大投入。首先加大地方政府對高職院校經費的投入力度,確保安徽用于高職教育發展的財政性經費和生均事業費逐年增長。其次針對安徽非財政性教育投入比重較低的現狀,構建政府、企業、個人一主多元的投資機制。最后適當對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辦的高職院校進行財政支持,使其投入的辦學經費能夠與“公辦”院校基本持平,有利于提升全省高職的整體實力和辦學質量。
5.創新機制。地方政府應積極推進高職院校辦學機制創新,逐步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和院校主動的新格局,以滿足高職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具體可通過建立政、校、企三方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理事會、校企雙方合作建立專業指導委員會、產學合作工作站、項目團隊等合作形式,[7]實現協同。
6.加強監評。完善評估方式方法,選擇就業質量、專業相關度、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率等作為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直觀反映高職院校的培養質量。優化評估主體,改變政府主導甚至包攬評估的現狀,逐步轉向多元、專業的社會中介組織獨立進行評估,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地指導和協調。
(二)發揮行業企業引領
1.更新觀念。加快安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是優化產業結構,要求人才隨之轉型升級。企業作為高端技能人才的主要使用者,必須更新人才觀念,做好長遠的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增強引領高職教育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認識到主動、深度參與高職教育是自身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一種長效投資。
2.勇擔責任。行業企業應利用企業利益實現和高職教育發展之間相容并進的關系,積極承擔引領主導的重任,發揮行業部門、行業協會和行業專家的統籌優勢,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材編寫、專業設置、課程體系、頂崗實習、師資建設、質量評價等重要環節,以提升高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
(三)彰顯高職院校特色
1.踐行高職特色。市場需求決定高職特色,高職特色決定高職院校的命運。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要突出職業技能,符合行業標準對專業的要求。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順應產業升級大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以特色強校是安徽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優化專業結構。高職院校應對區域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進行充分的調研,以支撐區域經濟支柱產業和朝陽產業的重點或特色專業建設為突破口,嚴控布點集中、就業困難的飽和專業,積極主動增設與地方經濟產業升級相匹配的新興專業、交叉學科專業,拓寬專業覆蓋面,走專業結構優化協調之路。依據區域產業結構來架構高職專業結構,打造具有安徽高職特色的專業布局。
3.整合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對高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應主動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創新掛職鍛煉的模式,搭建參與決策咨詢、科技研發的平臺,實質性地提升高職教師的“雙師”素養。專兼結合,整合由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組成的雙師團隊,實訓教師主要由行業企業中的能工巧匠和技術骨干勝任,通過建立兼職推動機制和柔性流動機制進行規范管理,充分保障專兼教師穩定的發展空間。
4.更新課程體系。雖然各高職院校對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己形成共識,但鑒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改革較為復雜,仍需根據服務區域經濟的差異,通過開展工作分析會,與能工巧匠、企業專家溝通協作,總結相關崗位所需的技能,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形成社會適應性和崗位針對性有機統一的課程體系。
5.共建實訓基地。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可以校內實訓為主、校外實訓為輔。校內實訓基地按照工廠式、車間化進行布局和設備選配,盡量模擬行業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師生可充分參與實際生產或相關技術服務。此外還可由高職院校向企業注入資金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為學生實訓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
6.拓展服務職能。高職院校應創建開放式、高水平的社會服務平臺,健全平臺運行機制,完善內部管理制度,配備專兼職管理人員,落實崗位責任制度,進一步拓展為區域服務的職能。各高職院校應以平臺為服務載體,利用培養的高技能人才和區域資源優勢,主動融入“新四化”建設,服務地方支柱行業企業,成為政府促轉型、企業謀升級和學生高就業的重要推手。
(注:本文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加快轉變安徽經濟發展方式的機制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AHSK11-12D165;安徽經濟管理學院重點教研課題“安徽省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JKT1112JY01)
[1]張新民.高等職業教育理論構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01.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e_1667143.htm.
[3]教育部官網.教育部批準的高等學校名單、新批準的學校名單[EB/ 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 4/201205/135137.html,2012-04-24.
[4]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5]王可俠,彭玉婷.安徽“十二五”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學術界,2010,(3).
[6]安徽高教網.2012年安徽省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情況分析報告[EB/ OL].http://www.ahgj.gov.cn/109/view/1527,2012-11-08.
[7]王昆欣,王方.高職教育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