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曲,遼寧醫學院外語教研部講師

汪榕培英譯版《莊子》封面

華茲生英譯版《莊子》封面
汪榕培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英語教育家、翻譯家,對道家著作、中國古典詩歌和中國古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有著突出的成就和造詣。汪譯《莊子》體現了譯者直譯和意譯相結合,虛實兼顧、瀟灑飄逸的譯文風格。汪譯本的最突出特點即是博采眾家之長融而化之為流暢的英語,進而再現原文的真實意境。譯者不拘泥于局部的“忠實”,而是在宏觀上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忠實。
美國學者華茲生是當今英語世界極具影響力的翻譯家和漢學家。他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漢語的翻譯工作中,《莊子菁華》是其最富盛名的譯作,也體現了譯者極高的翻譯水平和獨到的翻譯思想。在華茲生看來,莊子使用的雖然是散文,但卻處處體現著詩人的風韻。因此,在翻譯《莊子》時,譯者一反在翻譯其他諸子文章時慣用的意譯手法,謹慎地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文的詞句特征和行文風格,力圖更真實地傳遞原文的思想精髓。
《莊子》體現了我國道教的哲學精髓,而這精髓最首要的體現在對“道”的翻譯上。從選詞的角度,汪譯的“道”采用直譯手法使用了“Tao”這個詞,并由此使外國讀者真正地了解了這個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及“道”的宗旨,接受了“Tao”及由此所傳遞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另外,為了不破壞譯文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譯者在單純的直譯不能表達原語的全部內涵時,采用了解釋性的譯法,增加了名次替代、句式轉換和意群重組等手段,使譯文一氣呵成,使莊子的生態哲學思想以更飽滿而完整的內涵展現在譯語讀者的面前。
華茲生也非常重視譯文的可讀性,在處理專有名詞或歷史引語作隱喻的句子時,譯者在文中添加了可使意義更明確的背景信息,避免使用腳注。從用詞角度,華譯本使用了流暢的現代英語,其中甚至用了不少口語詞和俚語,還用了不少成對詞,使譯文讀起來瑯瑯上口,通俗易懂。較之汪譯本,華茲生的句式體現了更多的現代散文英語的特征,動賓結構、獨立結構和對仗結構的綜合運用賦予了譯文以濃厚的文學美感,這與原作中所體現的詩學特征在語言層面上達到了高度的契合。
汪榕培先生自幼就表現出對文學的濃厚興趣并曾師從多位國內外語界名流,大師的深厚學識和頑強的研究精神對汪榕培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汪先生和《莊子》的結合既萌源于大師本人的學術素養和深厚學識,更順應了時代的需求。作為中國典籍文化的代表,《莊子》因其卓越的生態視角,深邃的內容和行云流水般的詩行文字,成為了汪榕培最感興趣的著作之一,這里面體現的生態哲學思想也與汪先生本人的思想如出一轍。因此,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學者,在認真總結了國內外不同時期,不同譯者的《莊子》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譯者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翻譯,使得這部最新的《莊子》譯本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學術價值。
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華譯版《莊子菁華》因受到譯者本人學習經歷和其習得翻譯語言規范的影響,在體現莊子生態思想高度方面顯得略遜于汪譯本。先后在日本接受中國文化教育并在當時任教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美國學者華茲生,對《莊子》生態精髓的理解既受到了其學習經歷的局限,又受到了當時工業大發展的社會因素的影響。除此之外,他的翻譯風格還受到了20世紀50年代英美主流翻譯傳統講究流暢自然的翻譯風格的影響,在忠實于原文的思想精髓的基礎之上更注重保持譯文自然流暢的文風并以更符合英文表達習慣為考量標準。因此,華茲生的翻譯較多的貢獻于對《莊子》斐然文采的傳播和發揚,對其生態哲學思想的闡釋則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莊子》以其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的浪漫散文風格和睿智深刻的生態哲學思想成為我國典籍文庫中的珍寶。然而,長久以來,中國的《莊子》英譯工作卻一直由國外的翻譯家來擔綱主角。從19世紀后半葉以來,英語世界已出現了多部《莊子》譯本。最早為1881年巴爾福的譯本,后來有1889年翟理斯的譯本,1891年理雅各的譯本和1933年馮友蘭的譯本等。雖然較之巴譯本,后世的譯本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受到當時整體翻譯水平,風格及作者本人宗教信仰和研究基礎的局限,譯本在文學水平和對《莊子》生態內涵的揭示方面顯得差強人意。然而,1964年出版的華譯本《莊子菁華》,在充分吸收了前人翻譯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譯者本人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對中國典籍文獻的深入研究,自出版以來便獲得了一致好評,成為了迄今為止最卓越的《莊子》英譯本之一。這為國外讀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開辟了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但是,在闡釋《莊子》生態哲學思想方面,華茲生更多地從唯物歷史觀出發,結合當時混沌不堪的痛苦世界,試圖挖掘出生態中的“自由”主義,淡化了《莊子》生態思想中的普世永恒價值。
鑒于國外譯者翻譯中國典籍的不足及中國典籍鮮有國內譯者的英譯本等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以汪榕培為主導的中國典籍英譯事業正式啟動。作為一個典型的研究型翻譯家,在大量翻譯實踐的基礎上,汪榕培提出了“傳神達意”的典籍英譯總體標準,即在傳達原作的形式、語氣、意象、修辭等之余,重點表達原作的深層意義并盡量兼顧其表層意義。在英譯《莊子》過程中,汪榕培重點關注了原作文本、不同時代,不同譯者的譯作、與翻譯實踐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動態的關聯關系,以適合當代西方普通讀者為基本目標,通過考證分析、比較研究、對比復譯等手段,高質量地完成了中國當代第一個《莊子》全譯本的翻譯工作,為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彰顯道家生態哲學的現實意義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汪先生憑借著對母語的地道理解,深厚的學術素養和豐富的參考資料等獨特優勢,在發揮譯者創作性理解力并突顯典籍英譯的忠實性的基礎上,全面、精準而客觀獨到地闡釋了《莊子》的生態哲學思想,向世界展現了我國典籍英譯研究與實踐的最新成果,表現了我國對原典內容的解讀路徑和英譯研究策略與方法的“一家之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