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波
(云南紅河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紅河 661100)
民族體育旅游包含著濃郁的民風、民俗,有著很強的觀賞性。作為旅游業的一個新型分支,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聚集健身、娛樂、探險、觀賞、競技、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等為一體,表現出極大的新穎性和獨特性,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綠春縣位于云南省南部,這里生活著哈尼族、彝族、瑤族、傣族、拉祜族、漢族6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98.2%,哈尼族占全縣總人口的88%,是全國哈尼族比例最高的縣。綠春縣具有厚實的民風民俗民情和秀麗的生態資源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
根據調查,綠春各民族的節日慶典貫穿全年,幾乎月月都有,同時進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是各種各樣。本文主要研究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綠春縣體育旅游主要集中綠春縣八鄉一鎮及綠春縣城內,目前鄉鎮上的體育旅游資源未能順利開展,由于交通閉塞與外界隔絕的社會形態,人民群眾的習俗交流相對困難,因此各鄉鎮民族節日慶典參與人數逐漸降低,規模也逐漸縮小,同時阻隔了各民族間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交流,這樣對彼此的技藝、文化、思想受到一定影響。本文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哈尼族民風民俗民情進行調查。
根據調查,綠春縣民族體育資源是極為豐富的,不同地域都有著獨特的傳統體育活動,甚至相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都會有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陀螺、摔跤、秋千、高翹、射弩、斗雞這些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民族體育項目。舉辦長街宴一般都是在綠春縣城哈尼人民“十月年”過后的一天。而節日活動當天隆重舉行著民間摔跤比賽、打陀螺比賽、磨秋比賽、射弩比賽、原生態民間斗雞賽以及長達4000m多的盛宴。
調查顯示,綠春縣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極為豐富,主要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綠春縣已開發民族體育項目如:磨秋、射弩、高翹等項目可供游客參與,摔跤、打陀螺、項目較為特殊,因此游客只能觀賞。通過節日期間的活動,可以傳遞信息、疏通情感、相互了解,可以增強各民族群體的安全感、認同感,從而獲得相應的民族凝聚力。各族人民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形式交流彼此間的技藝、文化、思想。
根據實地考察,綠春縣具有的歲時節慶體育資源分布各個民族村寨,哈尼族的節日慶典最多,節慶體育資源見表1。
表1中的4項節慶節日是哈尼族的四大節日,從中可以得出,綠春縣有著許多古樸的節日節慶、民間歌舞、飲食、神話傳說等,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由于文化的原生態性很突出,綠春被一些民族文化專家稱為“哈尼傳統文化基地”,其厚重的文化以及健全完整的社會形態和結構,享譽“哈尼家園”的美稱。
綠春縣彝、瑤、傣、拉祜族節慶體育旅游資源見表2。
根據表2可以看出哈尼族歲時節慶體育旅游資源至今仍然保存得相當完整,許多古樸的節日節慶、神秘宗教祭祀活動、民間歌舞、飲食、神話傳說等,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根據調查,綠春縣哈尼族60%都居住在相對封閉的邊遠山區,地理環境偏僻,各少數民族間的相互交往和外界交流受到很大的限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也因此而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余暇時間,很多的人開始尋求現代的休閑娛樂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以休閑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民族體育旅游活動在哈尼族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很大程度地影響,沒有形成統一開發和協調發展模式。哈尼族人民只能固守在封閉的環境中,不愿加強與其他民族和現代體育的文化的交流,因此當地的民族體育旅游人文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
綠春縣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旅游人文資源活動能夠得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扶持是其中的重要條件之一。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由于政府的經濟支持不足,導致欠缺全面發展。綠春縣是云南省的特困縣之一,政府部門要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是比較困難的,根據調查,綠春縣目前全面加強土地擴建和交通建設,因此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開發體育旅游產業,然而在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的建設當中綠春缺乏相應的人才,帶動不了綠春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的開發,因此,少數民族的體育資源淡化出人們的視野。

表1 哈尼族節慶體育旅游資源調查

表2 綠春縣彝、瑤、傣、拉祜族節慶體育旅游資源
根據調查,綠春縣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近年來綠春縣旅游業在得到不斷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旅游產品開發力度不夠、旅游服務設施落后、產業框架體系尚未形成等問題。綠春仍然存在著觀念落后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與其他的縣市相比綠春的旅游業還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與先進地區相比,綠春旅游業缺乏一個深刻反映綠春內在品質的品牌,因此在加大建設的同時打造好自然優勢品牌,大力推廣自主品牌,推出綠春旅游新理念。
目前,綠春縣缺乏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忽略了對體育旅游事業人才的任用和培養,一是人才流失嚴重,人才在當地不能學以致用;二是思想上不夠重視,引智措施不到位。體育旅游人文資源只有在一些重大的節日和活動中作為一種文藝活動的表演形式而已。綠春缺乏相關人才帶動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的開發,導致綠春縣民族旅游業得不到發展。沒有專人進行指導,只能是民眾自己摸索著參與活動。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對體育旅游人才引進和打造自主品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居民也因此而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余暇時間,很多的人開始尋求現代的休閑娛樂方式。2006年綠春縣為了打造綠春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舉辦了以縣城為中心的“哈尼長街古宴”,至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民族體育項目仍然得不到合理開發,只有在隆重節日中才體現出來,這樣延續會導致民族文化資源的淡化。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最民族體育文化的建設。加大宣傳力度,以“生態游”、“民族風情游”、“健康游”等結合新理念,充分依托綠春豐富的節慶體育旅游資源,大力推廣自主品牌。
綠春縣體育旅游人文資源豐富,但是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經濟狀況邂逅,體育旅游人文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通過此次調查,綠春縣民族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還不到位,至2004年長街古宴推廣取得一定成效,該推廣模式可以對綠春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綠春縣缺少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面的人才,忽略了對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人才任用和培養。政府相關部門對綠春縣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的開發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還不夠,沒有形成統一開發和協調發展的模式。
政府相關部門應重視培養體育旅游相關人才,體育旅游資源開發需要旅游業、體育產業等專業具有一定知識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加大宣傳力度,以“生態游”、“民族風情游”、“健康游”等結合新理念,充分依托綠春豐富的節慶體育旅游資源,大力推廣品牌。綠春縣有關部門應對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統一部署,按產業化的要求組織民族體育旅游的各種生產要素,促進民族體育的旅游經濟功能。在開發過程中,注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避免急功近利導致對民族文化的“剽竊”。
[1]龔群,黃銀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7):21-22.
[2]關輝云.對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業發展的思考[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4(12).
[3]付業梅,鄭向敏.國外體育旅游的內涵與類型[J].河南醫科大學學報,20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