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常勝
中文典籍翻譯出版之文化自覺
■ 儲常勝
亨廷頓教授在《文明的沖突》中預言東西方必將產生巨大文化沖突,而跨文化交際將在國家之間的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①。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必須用極為審慎的態度對待中西方文化。彌合不同文化間的價值觀與信仰,增強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信賴,核心就在于雙方文化的互通有無。中文典籍翻譯出版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夢”走向世界的媒介,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徑之一,理應得到學界、專家學者的更多關注。
中文典籍翻譯出版主要涉及三個因素:贊助人、譯者與讀者。首先是贊助人因素。中文典籍翻譯出版是一項高投入、低產出的事業。高投入是指典籍翻譯難度大,對譯者個人能力要求高,高素質的譯者難求。另外,典籍翻譯耗時較長,往往需要數年辛苦耕耘;低產出是指典籍翻譯社會收益較低,譯者嘔心瀝血數載甚至數十載,譯作卻少有人問津,因此許多出版機構對其出版望而卻步。典籍譯作讀者群狹小,多為大中專學校師生以及研究翻譯的學者和外國讀者,與通俗文學相比,出版市場狹小。有鑒于此,出版社往往青睞出版通俗讀物譯本,而對典籍翻譯出版敬而遠之,從而導致典籍譯介與出版陷入尷尬局面。其次是譯者因素。典籍翻譯對譯者的專業能力要求苛刻,除了扎實的外文功底,譯者還應具有良好的中文語言表達能力。中文典籍思想博大精深,深奧玄妙,且言簡意豐。因此,當代譯者往往在理解原著意義方面就存在諸多困難,在表達原著語言和神韻方面也常感到力不能及。此外,受制于贊助人與讀者因素,典籍譯者需要選擇適當翻譯策略,在“歸化”“異化”中找到符合當代讀者“期待視野”的譯語表達。再次,讀者因素。典籍翻譯出版是向世界輸出中國傳統文化,其受眾多為國外讀者,所以典籍翻譯出版過程中需要考慮國外讀者的接受程度。對于中文典籍翻譯中特有文化的闡釋和傳遞,在強烈的本國、本族文化意識作用下,國外讀者的認知和認同會受到諸多因素制約。這些讀者的期待視野也會反作用于譯者的翻譯過程,乃至影響到贊助人的態度。
典籍翻譯出版的現狀說明,典籍翻譯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文化輸出的緊迫感和現實性亦有反差。典籍翻譯出版的障礙和困難需要綜合分析,需要厘清文化傳播意圖、意識形態、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等諸多因素。
社會學家費孝通1997年首先提出了“文化自覺”的觀點。他指出文化自覺“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②。典籍翻譯出版中,譯者首先應該具有文化自覺意識?!霸谌蚧恼Z境中”,典籍譯者需要客觀承認中西文化中的文化價值差異,“找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分析差異的原因,傳遞中國的傳統文化”③。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尊重傳統文化,又要找到最為外國人接受的翻譯方式。
文化自覺意味著在文化傳播中應該凸顯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平等的主體意識要求在跨文化交際中既要尊重文化多元性,又要突出文化異質性。然而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構建了不平等的跨文化傳播準則和秩序,并以此掌握話語權,傳播西方主流文化及價值觀念,導致發展中國家文化一度失語或被邊緣化。與西方強勢文化相比,中國文化也曾處于劣勢。這種文化傳播的不平衡投射到國內翻譯界,表現為人們重視外譯漢,而忽視漢譯外,中西文化傳播衍變為犧牲民族文化身份的單向、不平等交流。即使在典籍翻譯出版中,也出現了“西方化”現象,一味迎合西方讀者的價值取向。所以,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譯者理應更自覺地譯介中華文化,積極弘揚并傳播民族文化精神,讓典籍翻譯出版承擔起與西方文化雙向交流的使命。
強調“文化自覺”,對于中國文化輸出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而典籍翻譯出版事業尤其需要培養“文化自覺”意識。為此,筆者擬提出典籍翻譯出版中“文化自覺”的幾條準則:
1.譯介雙方的平等與尊重
典籍翻譯是文化傳播,這要求譯者必須平等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中華民族在綿延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先賢哲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最終目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無論是孔子的“仁”,老子的“道”都是先代圣賢治國平天下之真知灼見?!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就是要讓這些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寶貴財富超越時代,繼續推動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更要一路西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同樣,譯者也要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不盲從,不迷信,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吸收借鑒西方文明,并將之融入我族文化,以實現多元文化融合。尤為重要的是,譯者需要具有不卑不亢的態度,理性看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既要傳播其中的積極方面,又客觀評價自身的缺陷與不足,對待民族文化消極的一面,也不要全盤否定。在比較與交流中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2.跨文化中的文化認同與求同存異
翻譯學是一門跨語言、跨文化的學科,而翻譯出版的實質就是促進跨文化的理解與交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應該“和而不同”。文化的多元性決定了文化差異性,不同文化之間要相互了解,“了解的目的并非意味著去證明文化的相似性,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翁貝爾托·埃利指出發現差別、承認差別有利于人們的相互理解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西方都要以一種平等的心態去學習和借鑒他國文化。中國經典向西方的傳播,對西方的哲學、倫理、文學等思想,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翻譯典籍時,譯者的理解與態度顯得尤為重要。典籍翻譯史中,儒家文化傳播普遍存在著“西方化”儒家文化的現象。一些學者已經認識到“西方化”的危害,他們著書立說,強調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缺失問題。郭尚興就曾指出,許多中國哲學典籍譯著依循西方哲學、神學、倫理學的框架、標準、范疇、概念,乃至意識形態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解讀,使中華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失去靈魂、無根基的生物性存在,而譯文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文化的跑馬場⑤。在新時期,典籍翻譯出版被賦予新的使命,這就要求譯者不能固步自封,思想僵化,他們需要采用新的策略與方法以適應中國新精神的需要。傳統文化不能是西方文化的延伸或對照,譯者需要認清自身的文化身份,同時需要傳遞傳統經典著作中的文化軟實力,做到合理的去西方化,這樣才能構建多元文明。
3.譯者文化態度的內在統一
典籍翻譯的譯者應該秉承鮮明的文化態度。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目標是實現文化自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期,文化自信要求譯者看到傳統文化的深厚民族底蘊,在翻譯素材上選取本民族最優秀的文化典籍,將民族文化的精髓介紹給全世界。在自信的前提下,譯者才能客觀審視、自我反省,進行創造性的翻譯工作,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是方向與目標。典籍翻譯的文化自強就是通過自身努力,使得中華文明的精髓流播世界,得到世界的認可與肯定。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多種原因,典籍翻譯出版在跨國傳播中面臨一些障礙和困難,導致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曾經處于弱勢。如今全球化為中華文化的傳播、為中華文化與世界優秀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契機。典籍翻譯出版需要平衡贊助人、譯者與讀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三者處于良性互動之中,典籍翻譯出版事業才能真正繁榮興旺。
第一,民間主導和政府推動相結合。贊助人是出版事業的重大推動力,而贊助人來自政府與民間兩種力量。一方面,典籍翻譯出版需要政府的重視與資助。政府應該在政策上傾斜扶持,在資金上加大投入,僅僅依靠出版行業,典籍翻譯出版則難以為繼,更無法實踐“文化自覺”;另一方面,典籍翻譯出版既是政府行為,更是民間的文化行為。為了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我們需要弱化政府的文化傳播意圖。中文典籍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其翻譯出版就應該減少意識形態影響,真正實現典籍翻譯出版的行業自主與市場引導。
第二,構建以譯者為主的三位一體模式。典籍翻譯的譯者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譯者在翻譯策略和譯文選擇上需要發揮主體作用,盡可能減少特定意識形態的干擾。譯者的文化自覺體現在需盡力擺脫贊助人的束縛,譯者只有在翻譯活動中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文化自覺。
從16世紀末利瑪竇用拉丁文翻譯《四書》算起,中國的典籍翻譯已走過四百余年歷程,歷經五次高潮。在當代中華民族謀求復興的新時期,典籍譯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他們必須意識到,典籍翻譯對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中國夢西行的重大現實意義⑥。在今天中國經濟崛起的背景下,在建設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下,譯者需要理解典籍翻譯與中國“軟實力”之間的關系,深化自身的“文化自覺”,增強傳統文化向海外傳播的廣度、深度與力度,以期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愿景。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后現代語境下的典籍英譯”(項目編號:2012SQRW065)、安徽省人文社科專題項目“跨文化概念整合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K2012B428)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修剛:《實現“中國夢”的文化基源》,《外交評論》,2006年第2期。
② 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文史哲》,2003年第3期。
③ 羅選民楊文地:《文化自覺與典籍英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年第5期。
④ [意]翁貝爾托·??疲骸端麄儗ふ要毥谦F》,見樂黛云:《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頁。
⑤ 郭尚興:《論中國典籍英譯與全球文化和諧共處》,中國翻譯協會《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論文集》,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頁。
⑥ 王宏:《中國典籍英譯:成績、問題與對策》,《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3期。
(作者單位: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潘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