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起鄰避沖突事件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白紅義
環境抗爭報道的新聞范式研究
——以三起鄰避沖突事件為例*
■白紅義
本文以四川什邡、江蘇啟東、浙江寧波三起鄰避沖突事件為例,分析媒體對抗議者與抗議對象的文本呈現與報道策略后認為,媒體在報道抗爭行動時存在一種抗爭新聞范式,具體表現在新聞框架、消息來源與報道傾向三個方面。
鄰避;新聞框架;消息來源;抗爭新聞范式
2006年以來,一系列因公共設施的興建引發的市民抗議事件頻頻在中國出現,如廈門PX工廠、上海磁懸浮、廣州番禺垃圾焚燒廠等。僅2012年就有四川什邡、江蘇啟東、浙江寧波三起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沖突事件。從性質上來看,這些事件與傳統的環境抗爭事件有所不同,均因鄰避設施的修建而引發。“鄰避”是根據NIMBY(Not in My Backyard)音譯而來,意為“不要在我家后院”。鄰避設施則是指那些為城市中廣大民眾所不可或缺但可能對生活環境、居民健康與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以致于居民希望不要設置在自家附近的設施,比如垃圾焚化廠、變電所等。居民們雖然心中認同鄰避設施建立的必要性,但卻強烈反對鄰避設施建造在自家附近,因此通過體制內或體制外的手段,務求使標的設施的設置產生實際上的困難。①這類因為鄰避設施的興建導致的市民抗議行動可稱之為鄰避型環境抗爭,此類抗爭因其事態的嚴重性而成為令人矚目的公共事件。
鄰避沖突事件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抗爭性的社會行動。傳統上,類似集體上訪、工人罷工、市民抗議等社會抗爭行動都屬于中國媒體報道的黑色區域,不可以被媒體公開報道和討論。但近年來,類似事件正在從報道的黑色區域滑向灰色區域:從原來的完全不準報道,到按照官方規定的口徑進行報道,直到目前出現了比較多元的報道框架。盡管官方依舊傾向于限制媒體對抗爭行動的報道,但是中國的市場化媒體仍然愿意突破政治限制,通過各種策略性的新聞實踐高度介入這一被管制的報道領域。②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市場化媒體在報道抗爭事件時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激進性和批判性,這與西方主流媒體面對同類事件時的保守性形成鮮明的對比。
西方學者用“抗議范式”(protest paradigm)這一概念描述媒體在報道抗爭行動時具有的常規化模型,它往往體現為新聞媒體在報道抗議組織及運動時傾向于關注抗議活動的外在特點而非他們所針對的議題,強調抗議組織及活動的暴力性而非其客觀的社會評價,通過一系列報道技巧使抗議組織非法化、抗議活動邊緣化,從而達到削弱抗議活動的效果、維護社會主流現狀的目的。西方主流媒體對于其國內抗爭事件的報道立場之所以相當保守,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社會抗議已經被納入制度化框架,成為一種常規政治形態。盡管抗爭事件爆發的次數頻繁、議題廣泛,但民眾和媒體對各類抗爭事件已經習以為常,除非組織者或參與者不斷創造更加具有沖擊力的抗爭劇目或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更加戲劇性震撼性的事件,否則主流媒體很難予以關注,更談不上對集體抗爭行動的動機、目標、訴求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報道。③當社會中發生示威、抗議等抗爭事件時,政府必然會擔心這些行動是否會危及其形象,同時也會擔心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沖突影響統治,因此會對新聞組織施加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以希冀媒體的報道不要太過夸大或寫實。對新聞媒體來說,經由外部壓力、自我審查等因素的考量,也會對報道內容有所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方式莫過于規定新聞報道的范式。④
1984年,兩位海外華人學者陳韜文與李金銓最早提出了“抗議報道的新聞范式”(journalistic paradigm of civic protest),意指媒體在報道抗議事件時具有常規化模型或隱藏的樣本。他們對1970年代香港golden jubilee學??棺h事件的研究發現,根據政治意識形態的不同,新聞媒體對于抗議事件會有不同的報道角度。左派媒體雖然替香港的社會穩定背書,但也傾向對沒有政治意涵的抗議表示同情。相反,右派媒體則是固定的抗議行動反對者,擔心抗議可能與共產主義有關。中立的媒體則站在二者的中間,不太有固定的報道模式,可能支持也可能反對,端看每個事件對他們的價值而定。⑤此后,麥克勞德(McLeod)及其合作者將這一概念更簡化為“抗議范式”(protest paradigm),描述西方主流媒體在報道抗議事件時形成的一套模式,這些報道通常貶低抗議者,阻礙他們作為政治舞臺上重要行動者的角色發揮。報道中固有地缺乏對抗議事件的尊重,從而使抗議者產生挫敗感,反過來加深了不正常的沖突與對抗。抗議范式具有將抗議行動“去合法化”“邊緣化”與“妖魔化”的特性。⑥抗議范式的形成是各種塑造新聞生產的力量合流后的產物,如個體記者的偏見、新聞組織的影響、新聞專業的準則、社會體系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偏見、媒介平臺的限制等。⑦從后續研究來看,西方主流媒體在報道抗議事件時所形成的“抗議范式”具有相當強的普遍性,只有在推特這樣的社交媒體和一些公民新聞網站上,才會呈現出不同的報道框架。⑧通過抗議范式的運用,媒體維護了既定的社會秩序,發揮著社會控制的功能。
但與西方媒體的抗議范式不同,中國的市場化媒體通常對抗爭行動作出支持與正面報道,甚至會積極介入社會抗爭。有研究已經指出,抗爭行動本身并不具備與媒體進行“討價還價”的能力與策略,抗爭之所以能見諸媒體更多依賴于部分媒介和新聞從業者的能動性,而非抗爭者自身。⑨媒體會依據國家權力對議題控制程度和報道空間的大小來決定采取何種策略、框架和話語方式建構運動,因而形成多元化、差異化和變遷性的媒介話語實踐。⑩媒體不僅發揮著社會動員、認同建構、框架整合等功能,在一些案例中它也作為“調停者”消除民間和官方的對立框架,使得民間抗爭者的訴求可能為政府接納,并最終帶來政策的回應;(11)在一些案例中它甚至作為抗爭專家為運動設置抗爭目標、提供抗爭技術,成了運動中新的參與者;(12)在面對抗爭事件時,媒體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運動傾向(13)。從這些討論可以看出,中國媒體與抗爭行動之間形成了一個相對活躍的互動形態?,F有研究對這一特殊互動形態的解釋多從媒體的角度來著手:一是分析媒體為何會表現出這種能動性,二是分析媒體如何表現出這種能動性。本文的重點不在于探討中國媒體“為何”會表現出能動性,而在于通過新聞文本的分析探討媒體“如何”展現他們的能動性。
考慮到抗爭已經成為統攝各類沖突性事件的學術概念,本文使用抗爭新聞范式這一概念討論中國媒體在報道抗爭事件時形成的既定模式。具體來說,本文擬探討下列問題:第一,中國媒體對環境抗爭事件的報道是否存在特定的范式?第二,導致環境抗爭新聞以目前的方式呈現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分析的案例是2012年后半年發生的三起鄰避沖突事件,分別是7月的四川什邡反鉬銅工程事件、江蘇啟東反排污項目事件和10月發生的浙江寧波反PX工廠事件。盡管在事件發生之時,微博、論壇等社會化媒體進行了即時的傳播,但這些信息通常都是碎片的、零散的。他們起到的作用是將事件信息快速擴散開來,引起事發地以外人們的關注,從而動員起社會輿論,對地方政府施加壓力,促使他們改變既定的公共決策。但說到深入地解釋事件,影響人們對事件的認知狀況,還需要傳統媒體的介入。
本文的分析樣本來自國內6家媒體對這三起事件的12篇深度報道文本。(14)與事件發生地媒體刊播的具有強烈的官方新聞發布或宣傳色彩的報道不同,這是一些精英類的財經媒體或新聞雜志在事件發生后主動進行的調查性或解釋性報道,除了少數報道主要關心事件過程外,多數將重心放在對事件發生原因的闡釋上,但在報道過程中也會兼及對抗議過程的描述。與此前的消息類報道相比,這類報道文本更加全面、深入地解釋了事件的來龍去脈,相對復雜的報道文本更能展示出媒體和記者在報道同類事件時重復出現的類型特征。對這些報道文本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這些市場化的精英媒體是如何報道抗爭事件的。本文的首要目的則是確認中國媒體對抗議事件是否存在一個固有的報道模式,著重探討這三起鄰避抗爭新聞的再現過程,分析抗爭運動中對立的雙方如何被呈現。具體來說,本文將針對抗議者與抗議對象這兩種在報道中多次出現、較為突出的角色進行文本分析。
從既有文獻來看,市場化取向的媒體在報道群體性事件時通常會采取民間報道的立場,往往給予弱勢群體更大的利益表達空間,體現在消息來源的選擇上,就以包括抗議者、當事人等在內的普通民眾為主。(15)這一點也表現在媒體對三起鄰避抗爭事件的報道中,報道普遍將抗議者作為新聞敘述的主角。盡管新聞報道所呈現出的抗議者的形象不盡相同,但在這些“個人化”的新聞敘事中,抗議者并沒有遭到明顯的貶損化或者污名化的處理,而是充滿著記者對他們的同情、保護,甚至不乏隱含的贊許。這12篇報道對抗議者的描述體現出四種策略:
第一種,在報道中呈現出抗議者理性、審慎的一面,而極少在抗議者的暴力行為上著墨。與常見的官方媒體對群體性事件中不明真相的群眾的描述不同,報道塑造了一群理性、謹慎、富有智慧的抗議者形象。而在西方媒體的抗議新聞范式中,抗議者通常被描述成不正?;虿痪叽硇缘娜后w。一些最偏激的抗議報道甚至沒有對抗議者的直接采訪,就算那些引述抗議者的報道也不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來充分表達他們對政府政策的批評。
在這12篇報道中,《南都周刊》的《啟東抗污》一文表現得最為明顯。通篇報道以民間抗污者、網民“有夢最美”為敘述主軸,詳細描述了圍繞“有夢最美”所形成的一個抗污者團體從2007年至今的抗爭歷程??刮壅咭恢笔且砸环N非常理性的面目出現的。他們試圖在既有的體制框架內解決問題,在政府釋放出善意后也會迅速地予以積極的回應。在事件有些失控時,抗議者們也發出呼吁“最好不要去散步,要理性,要保持克制”(16)。《三聯生活周刊》對寧波反PX事件中一位抗議者的描述,也展現出了一幅類似的圖景:“我們不要暴力,要理性表達意愿,寧波不需要化工業?!?17)
第二種策略著重展示抗議者作為弱者的一面。事實上,盡管這三起事件在演變過程中均出現了暴力行為,包括抗議者實施的暴力行為以及警察(包括特警)對抗議者的驅趕。不過,媒體很少呈現這些暴力的場景與畫面。即使用有限的文字刻畫沖突的細節時,也往往突出地表現警察對抗議者施加的暴力行為。在有限的描述中,沒有像西方媒體經常采訪警察局長這樣的具體執行者,而是大量依賴抗議者的敘述內容,這些敘事突出強調了自己的無辜與弱勢。
還有一種體現弱勢的話語則在報道中隱而不彰,通過詳細描述事件從醞釀、發生、升級的過程,讀者能夠發現抗議者們往往經過了一番艱苦漫長但效果不佳的溝通過程。在強大的官僚機器面前,少數抗爭者的體制內努力往往是徒勞的。對這一屢屢碰壁過程的詳細描寫,很容易令讀者從報道中解讀出,造成激烈對抗局面的不是抗議者而是地方官員。
第三種策略是苦難敘事??棺h者所講的通常都是他自己個人的經驗為主,完全看不到任何有關數字、統計資料或是有關經濟發展、科技等具有理性外衣的內容??棺h者經常提及的是“罔顧性命”“生存恐懼”等一類用語,以此展現自己已經或者即將面臨的苦難。
這些個人化的、生活化的敘述和被抗爭者作為鄰避設施的支持方所持的各種科學敘事形成了相當明顯的對比。對讀者來說,前者更易引起共鳴。
第四種策略是對抗議者的身份進行模糊處理,尤其表現在媒體對沖突過程的描述中。在對這三起鄰避抗爭事件進行報道時,都無法回避抗議者與警方的沖突。由于事件發生時,記者不在現場無法提供目擊內容,此類報道通常是在事件發生后記者進行的追溯式采訪,通過采訪抗議者、旁觀者等拼湊出事件的演變脈絡。在對抗議者的描寫中,報道中都大量使用了群眾、市民這樣的含糊性詞匯。例如:
6月30日上午就有部分市民來到市政府門口要求停止建設鉬銅項目;7月1日晚,又有近千名市民和學生聚集在什邡市委門口和宏達廣場兩地上訪,要求停建項目;到7月2日中午,聚積市民越來越多,情緒激動,警民之間發生了沖突,多名群眾受傷。(18)
2012年7月28日,數千名啟東市民聚集于此,抗議建設南通大型達標水排?;A設施建設工程(下稱排海工程)。在訴求未果的情況下,民眾沖進大樓內部,致使政府辦公場所受損。(19)
在報道中,這些參與抗議的群眾、市民的真實身份通常都不為人所知。此類不明身份的消息來源是媒體報道群體性事件時普遍采用的一種報道常規。記者之所以不點出受訪者的身份,而以非?;\統的“群眾”“市民”等詞匯代替,可能的原因是出于對消息來源的保護。從消息來源的可信度而言,讀者在讀到這樣的一則新聞時可能會降低對抗議者的認同。另外,媒體在形容這些抗議者時,極少使用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詞匯,多以一種中立的口吻敘述。
在西方媒體的抗議范式下,很多新聞報道都采用了“抗議者VS警方”的新聞框架。這種轉移對立方的做法很值得玩味,因為針對政府的抗議是政治性的,而與警方對抗則是犯罪行為。在這一對立框架下,新聞報道的核心是抗議行為而非抗議議題。媒體通過這種對抗主體的轉換,消解掉抗議的政治意涵,淪為普通的犯罪報道。對抗議者來說,抗議訴求如果沒有獲得媒體的特別考慮,或者新聞工作者決定忽略掉抗議的策略,他們制造輿論、對決策者施壓的意圖就難以實現。(20)而中國的市場化媒體在報道三起鄰避沖突事件時,雖然也會有一些文字描述事件中警察的角色,但并未成為報道的敘述主軸。在這三起鄰避抗爭中,居民抗議的都是具體的工程設施的修建,抗議對象理應是相應的公司或工廠。但實際上,項目的推動與決策者通常是地方政府,他們是決定項目是否上馬的關鍵角色。而在面臨地方居民的抗議時,地方政府代替廠商成為處理和應對抗議行動的主角。這就導致抗議行動直接指向了政府,也更容易激發街頭暴力的發生。無論是鉬銅工廠、排海管道,還是PX工廠,都存在巨大的環境隱患。但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地方政府在事件當中通常都是站在涉事企業一邊。在抗爭事件爆發時,地方官員一方面要替企業出面為項目辯護,另一方面在維穩政治的壓力下,又不得不向抗議者屈服。
無論是作為項目的決策者,還是處理突發事件的當事人,企業高官與地方政府官員都是不可或缺的權威消息來源。但在報道中,不管是企業一方的高管,還是政府一方的官員,出現的頻率并不高。即使出現,也經常以一種間接的轉引方式出現在報道之中。比如《南都周刊》的報道中雖曾提到了啟東事件的涉事企業日本王子紙業,但記者并沒有直接采訪到該公司的負責人。文中兩次提到王子紙業的內容,一條來自王子紙業的官方聲明,屬于公開資料;另一條則證實了企業在報道中的“缺席”,因為“不方便接受采訪”。該刊對四川什邡事件中抗議者反對的宏達鉬銅項目同樣沒有直接的采訪內容,而是基于公開資料對宏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滄龍進行了介紹,意在凸顯他作為“土生土長的什邡人”卻成為家鄉人“公敵”的特殊意味。
與廠商相比,地方政府及其官員出現的次數要略多一些。從對被抗爭者的報道中可以發現,在對抗議對象的描述中,記者對于身份的描述多以“明顯的身份”為主,而且這個被抗爭者通常擁有響亮的頭銜。如:
21時30分左右,什邡市長徐光勇再次拿著喇叭喊話:“鑒于部分群眾對宏達鉬銅項目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反映強烈,決定停止宏達鉬銅項目建設?!?21)
沖突隨后被平息。當天下午,南通市委書記丁大衛通過擴音喇叭宣布,“永遠取消排海工程”(22)。
當晚7時半,啟東市常務副市長張建新出面,發表了視頻講話《致全體市民的一封信》。(23)
上述文字描述的官員的身份都是明顯可辨認的,例如市長、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等,相對于抗議者而言,這些在官僚體制內居于一定位階的身份本應該可以讓讀者更容易記得和信任。但媒體的處理手法實際消解了他們作為精英消息來源的權威性,由于無法直接采訪到這些官員,他們在文中的出現通常是被人轉述或來自地方媒體的公開報道。更值得注意的是,地方主要官員在文中出場時機通常是在抗爭事件發生之時為處理和應對街頭抗議而來,而回避了民眾的訴求。還有一些出現在報道中的地方官員是由撰寫報道的記者主動采訪而來,但毫無例外的是,這些官員通常都以匿名消息來源的身份出現,記者在引用他們的采訪內容時對其身份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說明。
不過,當地官方對控制宏達鉬銅項目的污染問題則顯得“胸有成竹”,什邡市政府一位官員語氣肯定地向本報記者表示:“對宏達鉬銅項目的環境評測執行的是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標準,地方政府在其中沒有出現任何利益輸送?!?24)
一位化工園區的官員說,從安全角度看,村民們對化工生產會致命的說法是無知的謠言,“在化工業內工作的都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如果真的致命,他們會留在企業里嗎?”(25)
從這些地方官員被報道出來的話語來看,他們所強調的“巨大的蛋糕”“無知的謠言”“最嚴格的標準”等話語背后,是對“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信任政府”等論述框架的運用。同時,這些話語或明或暗地指出,項目不但具有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抗議者所宣稱的污染問題也是科技足以控制和應付的,抗議者的反對不是不理性的,就是別有所圖。但是地方官員為事件所設置的認知框架并未成為媒體報道的主導框架。
出于客觀報道的需要,媒體需要將抗議者與抗議對象雙方的說法都呈現在報道中,但并不意味著媒體在其中不偏不倚,“經歷市場化改革的媒體正在學習利用客觀報道手法隱晦地發表自己的看法”。(26)一方面從新聞生產的角度來說,抗議者與被抗議對象作為沖突事件的對立雙方是最重要的兩類消息來源。這些報道看似注意了平衡,雙方都有所引用,但在具體的出場時機、敘述內容等方面的處理使得官方消息源如政府官員、相關企業等在報道中往往是被質問、被批評的主體,而抗議者則更多被呈現為理性、溫和的權利捍衛者。另一方面,在報道中出現的一些評述性文字都直接將地方政府和官員歸結為沖突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媒體用“民意框架”“權利框架”“責任框架”等論述內容消解政府的主導框架。
前文對抗議者與被抗議對象兩類重要角色在新聞報道中的呈現作了簡要分析。盡管報道的三起事件不同,媒體的形態和定位也不一致,但這些媒體在報道抗爭事件時卻表現出相當多的共性,具體表現為:第一,新聞框架。通常以抗議者與政府互動的敘事為主,政府被建構為直接或間接的抗議對象。第二,消息來源。普遍性地依賴抗議者、旁觀者、專家等民間消息來源,事件另一面的消息來源如官員、廠商在報道的出現具有一種“策略性儀式”的意味。第三,報道傾向。在報道涉及事件發生的過程、原因、進展、影響等問題時,會或明或暗地美化抗議者、譴責地方政府和官員的不當。西方媒體所形成的抗議范式描述的是西方主流媒體在社會面對抗爭事件挑戰時維護社會制度霸權地位的一種努力及其在新聞文本中的體現。而中國的市場化媒體所實踐的這套抗爭新聞范式卻往往對作為抗議對象的政府及官員作出頗具批判性的報道,形成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抗爭新聞范式。
就本文討論的這三起鄰避抗爭事件來說,盡管早在事件發生之時,當地的抗議者就已利用微博、網絡論壇等社會化媒體將抗爭信息傳播至全國,但傳統媒體的介入仍是抗爭行動得以去政治化的關鍵因素。作為瞬間爆發、周期相對較短的抗爭行動,正是上述這些參與報道的媒體、而非抗議者本身的能動性將這些地方性抗爭行動的可見范圍擴展至全國。(27)這種能動性的表現不在于記者按照政府對事件的解釋框架來報道,而是試圖有所突破,展現出一套有別于官方媒體的專業操作規范、理念和文化,其結果就是抗爭新聞范式的形成。當然,這種抗爭新聞范式的實踐并不是沒有范圍和條件的。因為媒體并非總是無條件地支持和青睞抗爭事件,而是有其選擇的標準:與個人抗爭事件相比,參與人數更多、波及范圍更廣的集體抗爭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報道興趣;對于集體的抗爭行動,媒體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具有去政治化屬性或策略的抗爭行動,以降低報道的政治風險;同時,媒體還可能具有一定的階級意識形態偏向,更加青睞社會精英群體參與的抗爭事件;媒體總是傾向于報道那些能夠嵌入其日常報道結構,能夠滿足其日常信息需要的抗爭行動。(28)本文所討論的三起鄰避事件基本可以滿足媒體上述的選擇標準,它們也是媒體所需要的“具有新聞價值的行動”。
首先,從報道的議題來看。在當下中國,社會抗爭多以集體行動的形式出現,一般是自發性、無組織性的指向具體利益的維權行動,而不具社會改革等政治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社會抗爭行動扮演了一種利益匯集的模式,讓國家以外的成員獲得參與政治過程的機會。社會抗爭在中國的出現預示著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微妙變化,它不全然是抗爭者本身自主與獨立的集體抗爭的成果,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政治系統的局部開放使得某些社會群體的利益和動員得到一定程度的默許和認可。近年來,中國環境保護運動的勃興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鄰避抗爭雖與傳統的環境抗爭事件不同,這類事件抗議的對象往往是尚未造成實際危害的設施,市民因恐懼其未來的風險而進行抗爭行動。但其指向的環境議題已經嵌入現行體制,能夠獲得國家的默許和認可,從而具有傳播的正當性。
其次,從報道的常規來看。本文所選擇的三起鄰避事件的報道文本多出自調查記者之手,以調查性報道的面目出現。調查性新聞是一種格外強調記者自主性和主動性的新聞體裁。因此,在選擇消息來源時,記者擁有很大的裁量權。盡管調查性報道比日常報道更費時費力,但也必須受制于截稿期限,特別是群體性事件這樣的突發性新聞,新聞的時效性更是新聞雜志和周報必須考量的因素,這就導致記者的新聞采寫工作是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的,選擇合適的消息來源就是最為切實的工作。經過30多年的發展,市場化報紙已經發明和使用了一些不同于官方媒體的新聞常規,這包括:減少使用官方消息源,增加使用了民間消息源;通過受難敘事來表達和建構民意,并獲得與官方論述抗衡的道德和情感資源;采用調查性新聞的報道方式,揭示和發現政府部門的錯誤行徑;使用專家消息源和大量使用評論性文章,以推動有利于民間社會,和挑戰官方立場的公民權論述,等等。(29)
第三,從報道的主體來看。報道背后折射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媒體及其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識與組織文化。林芬與趙鼎新曾指出改革開放以后霸權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國記者對揭露社會問題與西方的同行相比有著更大的熱情與積極性,更愿意從體制與社會結構中尋找根源,“并且會在可能條件下積極推動他們所向往的社會價值和制度改革”。(30)他們的新聞實踐正是凱普林格(Kepplinger)所謂的“工具實現化模式”(instrumental actualization model),即認為記者在報道政治、社會問題時,通常已預設了某種政治目標,而用新聞報道的方式來達成其目的,因此,新聞價值只是一種工具,用以證明報道的新聞性,并合理化記者的新聞選擇政策。(31)
從這三方面的因素來看,媒體與記者能動性的發揮是有一定條件的。市場化媒體在進行新聞的選擇時,新聞價值判斷的背后有市場邏輯的考量,“媒體傾向于選擇那些具有新鮮感,能夠與被界定的‘公共利益'關聯,并能夠滿足傳媒之日常報道節奏的行動來進行報道”。(32)此外,在不同的案例中,區域文化、身份特征、議題屬性等也能夠成為推動媒體介入抗爭議題報道的關鍵因素。但在此之外,時刻在場的國家仍是決定抗爭議題能否得以呈現的最大結構性因素,這就決定了媒體的抗爭新聞范式雖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最終仍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施展。
注釋:
① 湯京平、翁偉達:《解構鄰避運動——國道建設的抗爭與地方政治動員》,《公共行政學報》,2005年第14期。
② 李艷紅、楊梵:《文化資本、傳播賦權與“藝術家”都市空間抗爭:對J市藝術區拆遷集體維權行動的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2013年總第26期。
③ 夏倩芳、黃月琴:《社會沖突性議題的媒介建構與話語政治:以國內系列反“PX”事件為例》,《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10年·媒體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166頁。
④ 賴宏林:《環??範庍\動新聞的類型分析》,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會。
⑤ Chan,J.M.,&Lee,C.C..The Journalistic Paradigm on Civil Protests: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In A.Arno&W.Dissanayake(Eds.),The News Media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Boulder,CO:Westview.1984.pp.183-202.
⑥ McLeod,D.M.,&Hertog,J.K..The Manufacture of Public Opinion for Reporters:Informal Cues for Public Perceptions of Protest Groups.Discourse and Society,3(3),1992.pp.259-275.
⑦ McLeod,D.M.News Coverage and Social Protest:How the Media's Protest Paradigm Exacerbates Social Conflict.Journal of Dispute Resolution,2007.pp.185-194.
⑧ Harlow,S.,&Johnson,J.J.Overthrowing the Protest Paradigm?How The New York Times,Global Voices and Twitter Covered the Egyptian Revolu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1),2011.pp.1359-1374.
⑨ 吳暢暢、賈佳:《艾滋病、“現身”媒介的合法性與權利行動的可能——基于〈人民日報〉與都市報的文本研究》,《開放時代》,2010年第11期。
⑩ 黃月琴:《反PX運動的媒介建構》,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第144-152頁。
(11) 曾繁旭:《傳統媒體作為調停者:框架整合與政策回應》,《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1期。
(12) 呂德文:《媒介動員、釘子戶與抗爭政治:宜黃事件再分析》,《社會》,2012年第3期。
(13) 陳宇:《中國傳媒的社會運動傾向:以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2年會。
(14) 樣本分別是:《經濟觀察報》的《四川什邡環保沖突事件調查》,《中國經營報》的《什邡:百億鉬銅項目夭折真相》《百億項目流產:被“忽略”的宏達股份》《寧波PX:一個石化產業的尷尬樣本》,《第一財經日報》的《什邡“猝死”鉬銅項目的前世今生》,《南都周刊》的《什邡百億項目叫停始末》《鉬銅猛于虎?》《啟東抗訪》《長江口排污困局》,《財經》的《啟東啟示》,《三聯生活周刊》的《寧波人的抗議》《寧波:街頭事件后的點滴和解》。
(15) 白紅義:《誰在新聞中說話——群體性事件報道中的消息來源偏向研究》,強熒、焦雨虹主編:《上海傳媒發展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165頁。
(16) 孫炯、周至美、周衛、唐愛琳:《啟東抗污》,《南都周刊》,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547960&boardid=99&replyid=8547960&page=1&1=1#8547960。
(17)(25) 陳曉:《寧波人的抗議:以PX的名義》,《三聯生活周刊》,http://www.lifeweek.com.cn/2012/1109/39118.shtml。
(18)(24) 崔文官、王力凝:《什邡:百億鉬銅項目夭折真相》,《中國經營報》,http://www.cb.com.cn/deep/2012_0707/393581.html。(19)(22) 鄢建彪、賀濤:《啟東啟示》,《財經》,http://news.hexun.com/2012-08-13/144705384.html。
(20) 楊柳:《美國主流媒體報道“抗議范式”驗證——以〈紐約時報〉反伊戰報道為例》,《新聞界》,2012年第5期。
(21) 王克勤、賈華杰:《四川什邡環保沖突事件調查》,《經濟觀察報》,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5f81d50102epsd.html。
(23) 孫炯、周至美、周衛、唐愛琳:《啟東抗污》,《南都周刊》,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547960&boardid=99&replyid=8547960&page=1&1=1#8547960。
(26) 陳陽:《大眾媒體、集體行動和當代中國的環境議題——以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為例》,《國際新聞界》,2010年第7期。
(27) 吳暢暢、賈佳:《艾滋病、“現身”媒介的合法性與權利行動的可能——基于〈人民日報〉與都市報的文本研究》,《開放時代》,2010年第11期。
(28)(32) 李艷紅、楊梵:《文化資本、傳播賦權與“藝術家”都市空間抗爭:對J市藝術區拆遷集體維權行動的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2013年總第26期。
(29) 李艷紅:《傳媒市場化與弱勢社群的利益表達——當代中國大陸城市報紙對“農民工”收容遣送議題的報道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2007年總第2期。
(30) 林芬、趙鼎新:《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和社會運動》,《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年總第6期。
(31) 翁秀琪:《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1994年總第48期。
(作者系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后、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 俊】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鄰避型環境抗爭行動的媒介動員與傳播:基于多案例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3YJC860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