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中國通過低成本的人力出口創匯、工業化投資以及拉動居民消費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是,近年來的制造業衰退、居高不下的通脹、內需乏力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了經濟的減退,尤其是人口紅利和環境的破壞,讓中國無法再繼續依賴瘋狂的制造保持高速的增長,低端產品出口已經開始漸漸向勞動力更低廉的國家轉移。工業革命以后的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想成功地實現現代化,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必須要同步推進城鎮化。而一個國家由發達走向富強的過程,也是城鎮化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只有城鎮化發展成功的時候國家才會成功。
不過,城鎮化并不僅僅只是一個社會人口由鄉村向城市轉移、城鎮數量增加的過程,而是一個涉及了社會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和演進過程,是一個社會關系(包括經濟、政治,還有文化)的改變過程。它是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口不斷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聚集、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的數量和規模不斷的增加和擴大、城鎮生活方式和文化體系不斷向農村傳播和擴散的結構與功能的轉變。
綜合而言,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歷史和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經濟發展向服務業主導轉型、注重社會生態協調發展并且兼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鎮的發展,這是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經歷的過程。而且,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建設新型的城鎮是中國的第二次改革,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經過程,只有城鎮化才能有效拉動內需,使整個社會結構和需求發生變化。但是,目前我們的城鎮化建設多出于各級政府對于經濟增長的熱衷,市場驅動和政府拉動并存,這使得決策者和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參與者只從經濟層面出發,并制定相關的政策。雖然這些政策和快速的工業園、房產開發等地域擴張迅速擴大了城鎮化的規模,但城鎮的公共文化建設嚴重滯后,缺少文化引領和文化元素,存在的只是“城鎮”,而不是“城鎮化”,即便短期內經濟有所發展,也會同實現全面的小康社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關注城鎮化,更要關注文化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直面文化命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一輪的城鎮化建設必須要走出單邊經濟增長的狹隘視野,在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一產業人口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的同時,城市文明的擴展和城鄉文化的融合也應該加以扶持和培育,“文化擔負著凝聚共識、強化認同、調控秩序、提高素養、重構價值體系的重要使命”①。因此,城鎮化更是一種文明的進程,一種社會形態的轉變,是社會變遷、經濟轉型和文化融合的協同過程。所以,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必須對公共文化加以培育和扶持,傳播普及知識和文化、提升人民的文化品位、塑造現代公民品格,為城鎮化的后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一個城鎮的文化認同是在共同的區域內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共同文化傳統,是個體對于所屬文化群體產生的歸屬感,以及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②它是城鎮的特性和特色,塑造著這個區域市民的共同個性、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和心理傾向,對一個城鎮有著特殊的結構和功能。在城鎮化的推動和發展進程中,社會人口的流動和城鎮發展帶來的大規模建設使得人們的思想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在面對開放而又多元的社會呈現出價值重建和文化轉型,城鎮文化身份認同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縱深發展,部分人們的自我身份認同、價值觀和意義感可能在不同的層面上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失衡,加強公共文化建設有助于塑造城鎮居民的認同心理,增強城鎮的特色、文化和諧和創造力,成為城鎮化建設中的一種軟力量。
一個城市的社會素質是一個城市無形的內在精神和底蘊,它影響著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社會風氣,能加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共同價值觀,體現城鎮化建設的現代化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開展,社會文化中出現了一些物質化、通俗化的偏向,原有的一些優良的文化習慣、社會素養被市場化的功利所侵蝕,社會規范、行為準則、價值標準同社會主體先進文化出現隔閡,致使社會素質的發展受到局限。城鎮化的進程,也是社會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在城鎮化的建設中,加強公共文化建設有助于豐富全社會的文化內涵,提升公民共同、普遍、平等的社會素質,建立社會良好的情感趨向、價值取向和行為導向。
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城鎮文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傳統文化衰退的過程,對一個城市來說,傳統文化是這個城市的識別標志,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根本,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城市的傳統文化不是出于商業目的,而是出于一個城市的價值所在和文化特性的表達。任何城市的文化,都不可能放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同時,城鎮化的發展也要求實現文化的創新,促進文化的發展與大眾參與,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也是一個城市興旺發達的內在動力。
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加強公共文化建設可以促進大眾的參與,增進人們對于傳統文化以及保存并維持這些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文化完整、思想和精神價值的尊重,加強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認同,在傳承和融合各地區的傳統文化之時,學習他人之長,保留自身特色,順應時代的要求而有所創新。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它是一個城市品格的外顯,也是一種內在無形資源。城市精神引領并凝聚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設,體現為城市過往優秀的歷史文化精髓同現時文化的有機結合,展現了城鎮的文化個性和人文特色,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也體現了其中的價值體系。
培育城市精神是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核心。倡導城市精神,有利于擴大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品位,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同時,城市精神還可以引領市民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對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有著非常大的塑造作用。
城鎮化的公共文化建設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主導,圍繞著城鎮發展戰略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在歷史積淀中塑造自己的城市精神,通過文化的傳承影響城市居民的行為習慣、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使城市精神與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相契合,提升外在形象,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同時,倡導全體市民的共同參與,真切表達城市的品格特征和精神風貌。借助媒體和事件活動進行積極的宣傳和推廣,對外展現和傳播自己的城市精神。這樣,才能在城鎮化的建設中,吸引、容納、整合、交流不同的精神和文化,豐富和發展城鎮化的公共文化建設。
文化供給服務體系的建立,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和體現。它是由政府制定城市公共的服務規劃和文化設施配套規劃,明確其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基本布局和政策舉措,提供基本文化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文化價值體系的創新等,其目的是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權益,最大限度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面,全面完善居民文化權益的保障制度,讓人們能享受到文化公平和文化權利,在文化當中獲得現實的參與和精神的滿足。文化供給服務體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弘揚主流價值以及促進城市的文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具有城鄉一體的特征,文化供給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當實現社會服務均等化,以人們對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滿意度為指向,通過提供服務讓公眾感受、了解、參與到公共文化中去,讓全社會為文化供給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支持和保障,充分彰顯文化的繁榮和小康社會的社會意義和價值。這就要求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不僅要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要完善軟件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合理配置各種文化資源,有效整合,統籌利用,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不健全、文化產品不夠豐富等問題,提供多樣的服務項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動,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面,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區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覆蓋廣泛、切實可行、運轉高效、服務良好的文化供給服務體系。
同時,不斷通過文化供給服務體系的完善,增強凝聚力,擴大影響力,培育多元文化主體,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廣泛參與,使其真正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和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時也提高城市文化的軟實力。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公共文化的建設需要完善有序的政府管理體制,政府在城鎮化的建設中居于主導地位,應利用文化資源來推進城市催生新的城市文化。這是對政府文化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是政府的責任所在。
整體來說,在城鎮化進程的公共文化建設中,政府的管理應是進行市場監管和提供公共服務,并在宏觀的層面進行調控,制定文化建設發展的發展規劃和戰略,提供配套的產業政策和制度支撐。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場在文化建設中的職責和功能,通過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形式、內容和業態創新,激發文化建設的活力。
具體而言,管理部門要在社會發展的文化大背景下,通過政策傾斜扶持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以政策導向和管理體制的完善來體現城鎮建設中的國家文化理念和文化目標。同時,建立起科學的部門協調機制,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充分聽取各方面關于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意見,科學論證,嚴格遵守相關制度,執行各項程序,確保文化建設科學有序的進行。另外,還應充分發揮城鎮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優勢,要激勵和調動市民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使這種文化參與成為一種自覺和習慣,從而實現城鎮發展和文化建設協調有序的發展。
(本文獲得曲阜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
注釋:
① 見新華社2013年3月8日對文化部部長蔡武同志采訪。
② 陳世聯:《文化認同、文化和諧與社會和諧》,《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