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2014年,中國傳媒大學迎來建校60周年。《現代傳播》也將走過35周年。2014年,本刊將以全新的面貌和一貫的品質全球傳媒和全球學術一路觀察,一道前行。
2014年,本刊“年度對話”走過十年,中國電視傳媒又度過一個“逢三之年”。與十年前相比,中國傳媒生態由于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中國傳媒監管服務的理念與方法也隨之不斷革新。為此,本刊主編胡智鋒教授特約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先生,就以上業界與學界關心的重大命題進行深入對話,其中關于傳媒生產與傳播、管理與服務之間“需求與引領”關系的闡述顯現出政府部門的管理思維正經歷著根本性的轉換。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先生主持的“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調研項目,2013年度涉及全球99個國家和地區。2013報告分析認為,“中國夢”理論解決了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核心問題、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擴大應不斷增強電影創新能力和傳播“正能量”的自覺意識等。
針對新聞理論研究仍然比較薄弱,理論疲軟依舊存在的現象,楊保軍的《關于提升新聞理論理論性的幾點思考》分析了強化新聞理論理論性的根據與理由,并就如何增強新聞理論理論性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路徑與方法。
為突出本刊的傳媒特色與適應學科的發展需求,創辦15年的“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欄目正式更名為“傳媒藝術”。本期該欄目將匯集推出在重慶召開的“第二屆傳媒藝術論壇”的部分成果。這些論文將從傳媒藝術的內涵與外延、本質與邊界、生產與傳播等方面,對傳媒藝術進行界定和探討,我們熱切期待學界與業界同仁的持續關注與參與。
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是與加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傳播能力的重要命題。趙曦、趙丹旸的《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的現實路徑》總結和梳理了三年來央視紀錄頻道在中國紀錄片國際化有效傳播方面可資借鑒的路徑與經驗。
目前享譽世界的“中國制造”并不具備自身文化承載與傳播的功能。舒詠平、楊敏麗的《自主品牌:華夏文明的致效媒介》認為自主品牌在得到國內消費者認同基礎上堅實地走向國際市場并不斷得到國際消費者認同,其負載的華夏文明才會得到致效傳播。
棱鏡門事件對全球和各國的網絡空間安全與發展的影響深遠,方興東、張笑容、胡懷亮的《棱鏡門事件與全球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研究》認為該事件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球互聯網空間安全,改變全球互聯網規則與治理,因此在網絡空間的全新范式下思考網絡安全戰略成為我國重要而迫切的現實命題。
石長順、吳柳林的《媒體與暴力:歷史的論爭與當代認知》,高有祥、文飛的《民辦高校傳媒教育差異化發展策略探析》,喬保平等的《再論媒介融合時代廣播電視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等文均值得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