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順
作者信息:吉水縣農機局,331600,江西
近幾年來,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激勵和拉動下,農民購機種糧的積極性進一步調動起來,各種農業機械發展迅猛,像雨后春筍般涌進農村千家萬戶,出現了“耕田用鐵牛,插秧不彎腰,割禾用袋裝,開溝不用鍬,抽水抗旱只用電和油”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農民新機手多,大部分是昨天丟下三把(犁把、鋤頭把、鐮刀把)的農民,今天一購置農機就成為農機手。他們缺乏農機技術知識,使用維修水平低,農機故障和農機事故常有發生,會耽誤農時,甚至造成損失。現在農民迫切需要掌握農機化技術,應將農機化技術知識及時快捷地傳授給這些農民機手,提升他們的技術水平,減少農機故障和預防農機事故的發生。筆者根據多年來從事農機技術培訓工作的經歷認為,農機技術培訓關鍵是要提高培訓質量,農機管理部門要認真抓好農機技術培訓,農機工作者要增強責任心,農民要自覺參加培訓。同時農機部門要創新農機技術培訓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培訓質量,使農機“高效、優質、低耗、安全”地為農業、農民服務。
首先農機主管部門只看重農機技術培訓人數,忽視農機手培訓質量。表現在每年只下達給基層農機部門農機培訓人數,而沒有農機技術培訓質量的考核檢查方法。
其次是先進的農機技術培訓設備設施缺乏。缺少電化教學設備、教具、實物和模型等,農機培訓教材老化落后,缺少實用新教材。
再次是農機技術培訓工作經費短缺,有的基層農機部門根本沒有。目前,除了上道路的拖拉機駕駛員培訓可以按規定收費外,其他農田作業的拖拉機、耕整機、微耕機、收割機及插秧機等機手的培訓,歸屬于公益性工作。要開展這些農機技術培訓,需要一定的工作經費;否則難以開展培訓,更談不上培訓質量問題。
一是有的基層農機部門農機工作者年齡老化,知識陳舊。如有的縣受人員編制的限制,農機部門近十多年沒有補充年輕人;原有的農機工作者年齡老化,有的退休了,出現了斷層現象。
二是有的農機教師,農機培訓的授課方法還是老一套。即三尺課桌、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和一張嘴巴。教師站著講,學生坐著聽。
三是有的農機教師工作責任心不強。有的為完成培訓任務而工作,領導抓一抓,就動一動,工作不主動;有的在評職稱前積極干,評完后歇一半;有的缺乏鉆研精神,只懂得一些書面知識,動手解決農機技術問題的能力差。
一是有些農民學習農機技術意識淡薄。購置農機后,不愿參加培訓。在農機使用中,如遇到技術問題,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二是有些農民農閑時忙于打工賺錢,不愿耽誤打工時間去參加培訓。
三是有些農民要求農機培訓時間短,培訓地點近,要求教師傳授農機技術快而實用,但這需要協調和統籌安排。
四是不認真閱讀農機使用說明書。據了解,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機手不看不讀農機使用說明書,不懂農機使用、維修保養、故障排除及安全知識等。
(1)上級農機主管部門不僅要下達農機技術培訓人數,而且要制訂農機技術培訓的質量考核檢查方法。如對農機培訓質量,可按培訓人數的10%或5%,進行電話或上門抽檢,即對農機手的培訓時間、學習內容及掌握的農機技術進行詢問等。
上級農機主管部門與財政部門協調,將農機培訓工作經費列入預算,并統一添置先進的農機培訓設備設施。對基層農機教師要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素質。
農機主管部門要派出農機專家,深入基層和農村,了解農民需要哪些農機技術知識,然后編寫通俗易懂、實用性強的農民喜歡的農機技術培訓教材。
(2)農機教師要增強工作責任心。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是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的,是向農民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宣傳農機化法律法規,向農民傳授農機化技術;所以農機教師不僅要有為農民服務的思想,而且要有為農民服務的本領。做到 “三會”:會講會做會寫。并認真鉆研農機新技術,學習農機新知識。
(3)農民機手要自覺參加農機技術培訓。每年當地農機管理部門都會對農機手進行農機技術培訓,農機手要自覺報名參加,消除那種培訓耽誤時間的錯誤觀念。其實,農機手參加培訓,可以全面系統地學習農機專業知識、操作技術、維護保養、安全生產、排除故障等技術知識,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措施。按農機法律法規的要求,農機手除參加培訓學習外,還要考取駕駛證和操作證,對新購的拖拉機、收割機等還要主動去農機安全管理部門辦理牌證手續。
農機手參加培訓和購置農機后,還要仔細閱讀農機使用說明書,充分了解農機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弄懂農機每個部位的作用,看懂農機正確操作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項和維護保養及安全生產知識,了解各種故障表現形式、排除方法、“三包”規定,維修網點的地址、聯系電話等,這樣農機出了毛病才能及時解決。
基層農機部門要根據農民及農事季節的具體情況,創新農機技術培訓方法和途徑,提高農機技術培訓質量。
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機化技術學校的設施設備,辦好“固定課堂”。在春耕、“雙搶”和秋收冬種前的農閑時間,在農機化技術學校內對農機手開展集中培訓,辦好“固定課堂”。
目前農村新機手多,他們缺乏農機技術,渴望學習農機技術,農機學校要根據農機手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舉辦農機技術培訓。如春耕前,開設水稻插秧機技術培訓、拖拉機農田作業技術培訓;“雙搶”前,開設水稻聯合收割機技術培訓、植保機械技術培訓、農機抗旱技術培訓等;秋收冬種前,開設水稻收割機技術培訓、油菜機械化種植技術培訓等。通過農機學校舉辦的“固定課堂”培訓,提升農機手的技術水平,使農機手達到“三懂四會”的要求:即懂農機構造、工作原理、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知識;會操作、會調整、會保養、會排除一般常見故障。
一是進村入戶辦好流動課堂,開展“家教”式培訓。目前農村中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機大戶及一般農機戶購買的農機具數量多,諸如拖拉機、插秧機、機動噴霧器、收割機、油菜開溝機等,他們需要全面掌握各種農機具使用技術。因此,當地農機管理部門應派出農機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開展巡回培訓,辦好“流動課堂”,并把農機技術資料發給農民,使農民覺得這樣的資料易懂易學,解決實際問題,它是一份不花錢、不誤工、永不走的“良師”,以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使他們購機舒心、用機放心。
二是以村組為單位,辦好“流動課堂”。由于農業機械分散在千家萬戶,農機手集中參加“固定課堂”的培訓,有一定困難;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方便農民、服務農民,減輕農民機手的負擔,當地農機管理部門應組織農機技術人員深入鄉村,進村入戶,開展農機技術巡回培訓,辦好“流動課堂”,解決農機手跑遠路、學習不方便的問題。
要根據村組農民擁有的農機種類、型號、數量等開展巡回培訓,辦好“流動課堂”。由村組干部負責召集農機手,農機部門或農機學校制定巡回培訓計劃,分期分批、一個村一個組地巡回培訓,使農民機手能就近、就地參加培訓,農民既方便又學到了農機技術。
三是農忙季節期間,巡回田間地頭,舉辦“流動課堂”。農忙季節,農機分散在田間地頭,流動作業。為不耽誤農時,當地農機管理部門應組織農機技術人員巡回田間地頭,面對面地對農民機手進行培訓,手把手傳授農機技術。這樣農民既不耽誤農時,又能及時學習掌握農機技術,提升農機技術水平。
操作實踐課可進一步鞏固和豐富農機理論知識,提升農機手的技術水平。“操作實踐課堂”可以在農機學校內進行,也可以在農民家門口進行,還可以在田間地頭進行。“操作實踐課堂”的內容主要有農機的安裝、調整、維護、保養、故障排除以及操作使用等。也可以根據農民的需要,提供相應的農機技術知識,農民需要什么技術,就現場傳授什么農機技術。在實踐課堂現場,農機技術人員要向農機手講解農機的操作規程,并進行操作示范,然后,再由農機手上機進行操作,農機技術人員在現場指導,及時糾正農機手不正確的動作,直到農機手熟練掌握農機操作技術為止。
實踐證明“操作實踐課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農機手所說:“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現場動一遍。”這樣可以切實提高農機手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總而言之,只要農機主管部門重視,農機教師進一步增強責任心,農民機手積極主動參與,農機技術培訓的質量一定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