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剛旭++張鵬
【摘 要】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也存在著重視不夠、內容陳舊、安全教育薄弱、缺乏長效機制及完善的評價體系等現狀。針對90后大學生群體及社會實踐現狀,本文提出了理論思想、實踐模式、實踐觀念及媒體導向的創新發展,闡述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內涵。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社會實踐 創新內涵
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已經開展了接近30個年頭。目前,社會實踐已經成為了大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品格、增長才干的重要陣地。新時期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其具有睿智而又輕狂,成熟而又盲目的鮮明時代特征。因此,研究新時期社會實踐現狀及創新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分析
在90后大學生新觀念和傳統觀念的碰撞下,當前社會實踐存在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矛盾。因此,認真梳理和總結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積極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發展,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1. 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認識不清、重視不夠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對社會實踐的重視性不夠,缺乏對社會實踐的整體長遠規劃和系統指導設計。對社會實踐的不重視表現在多方面:一是不少高校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是學校教學任務,選擇性或應付性的開展;二是家長不重視,由于現在的90后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不主張甚至阻止孩子去參加社會實踐;三是部分90后大學生由于生活環境比較好,依賴性強,不愿意參加社會實踐。
2. 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陳舊,安全教育環節薄弱
現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普遍存在著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其主要原因是90后大學生年齡比較小,思想趨于成熟階段,不能完全明白社會實踐的真正意義,無法創新性的向縱深處發展。此外,90后大學生社會實踐安全教育體系沒有健全,缺乏對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安全指導,導致社會實踐過程中安全事故頻發。
3. 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長效機制和完善的評價體系
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發展遇到瓶頸,缺乏長效的機制,這就要求廣大高校要建立、健全社會實踐長效機制,保障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社會實踐的評價體系較缺乏,很多高校對社會實踐成果沒有評比和交流,僅僅要求上交實踐證明或實踐報告即可,沒有建立適合學生縱向發展的評價內容和標準。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性內涵探討
社會實踐的創新性發展是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性內涵就是指根據時代的發展,培養實踐主體的創新性,對已有的社會實踐的理論思想、實踐模式、實踐內容、服務保障機制等進行總結、提升,形成新時期社會實踐獨具的特色,實現對原有社會實踐的完善、推進和突破性超越,使社會實踐更好的發揮對大學生的情感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內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創新性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理論思想
長期以來,社會實踐作為高校課堂教育的拓展和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可以促進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新時期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主體為90后群體,年齡一般在17-22歲,心理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生理也在逐漸發育成熟。這個特殊群體生活環境良好,大多數為獨生子女,沒有經受過苦難和挫折,考慮問題多從自身出發,思想方法片面,觀察問題往往偏激,心理抗打擊能力差。因此,新時期的社會實踐理論思想要符合90后群體的特征,要更加注重對90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對心理健康發展及情商發展的教育,對正確審視社會、欣賞美、創造美的情感教育。
2. 創新性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媒體導向作用
80后大學生對網絡媒體操作技術較差,宣傳意識淡薄,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公益活動的社會效應不強。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媒體日益發達,而90后大學生又非常熟悉網絡宣傳媒體應用,因此,應該創新性的引導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媒體的導向性作用,通過網絡媒體對社會實踐進行正面的輿論宣傳,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同時,通過網絡媒體的宣傳,也是愛心的一種傳遞,能夠更好地在大學生中營造“參與實踐、服務社會、傳遞愛心”的氛圍。
3. 創新性開展全員參與的社會實踐模式
根據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應努力推進全員參與的社會實踐創新模式。一是社會大力提倡,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二是學校健全社會實踐管理、評價及獎勵制度等,配備專業的指導老師,使社會實踐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以項目化運作;三是建立社會實踐基地,依托社會公益組織,拉動資助單位及個人的參與;四是引導90后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團隊和個體等多種組織形式,依靠自身的創新性及創造性開展社會實踐;五是做好家長思想工作,引起家長對社會實踐的重視,促使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公益性社會實踐。通過“五位一體”、全員參與的形式,推進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創新性發展。
4. 創新性轉變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觀念
新時期社會實踐要注重質量及效果,依托特色,創建社會實踐品牌。一方面,要注重統籌規劃,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可持續性開展社會實踐工作。另一方面,健全社會實踐團隊或社會實踐項目遴選機制,避免社會實踐濫竽充數,確保社會實踐工作的質量。最后,要注重社會實踐特色的凝練,圍繞學科特色及辦學特色開展特色社會實踐,創建社會實踐品牌。
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探索其創新發展內涵,使社會實踐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及教育90后大學生。
【參考文獻】
[1]陳靜.美國服務學習與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比較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08,10(5):78-81.
[2]蒲曉東,于洪軍. 實踐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時代選擇[J]. 高教高職研究,2008:158-160.
[3]龍妮娜,謝麗麗. 論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發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9-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