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方++原芳如++袁慧勇
【摘 要】教學是一種分享,是對知識認識后的分享。分享不應局限于教師的分享、學生的分享,還應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學應提倡“后分享”,它不僅讓學生更接近知識的本質,也有助于學生情感、創造力的培養。
【關鍵詞】教學 分享 情感 創造力
《現代漢語辭典》中對“分享”的解釋是:和別人分著享受(歡樂、幸福、好處等)。由此可見,教學中的分享不僅包括知識,也包括情感、價值。傳統教學注重教師分享。因受個人經驗、情感以及專業等因素所限,僅有強調教師的分享是不夠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適合的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倡導分享式的教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進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學不僅包括教師的分享,也包括學生的分享以及師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第三種分享我們稱之為“后分享”。
一、教師的分享
教師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可運用“組織、語言、提問”等技巧,來增強教學的分享效果。教師的分享不僅包括知識,也有情感。教師應正確引導,經常做到和學生快樂分享。其次,教師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活躍學生分享的氛圍;最后,教師的分享可充當替補角色。遇到復雜問題,學生暫時未能理解,教師的分享可以對問題進行補充,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二、學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兒期分享行為就已高度發展,尤其是經驗分享。相關研究表明分享行為與年齡的增長存在正相關。鑒于此,教學應鼓勵學生進行分享。
學生分享的主要來源首先是自主預習,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個人觀點。由于缺少背景知識,這種分享比較膚淺,學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識,脫離教材即會遺忘;其次,學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經驗等對知識的分享。例如身處桂林的同學,在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課時,即使沒預習或接觸相關書籍,對桂林山水同樣能娓娓道來;最后,學生通過媒體、網絡等途徑,對知識分享。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想象創造出新的認識。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師生討論分享后對知識重新認識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師生間、生生間、師師間基礎上,通過“自主—交互—分享”步驟完成。
師生“后分享”常見的有教師課后小結、小組點評等;師師“后分享”有組內集體備課、公開課、課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補充他人答案、組內討論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種不同的思想、觀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達與交流中碰撞、沖突、理解,其效果遠遠優于個人分享。從某種層面上講“后分享”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法中學生屈于教師權威而個人創造力受到抑制的現象,它是“頭腦風暴法”的縮影,可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四、小結
教學是一種分享,是對知識認識后的分享。分享不應局限于教師的分享、學生的分享,還應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學應提倡“后分享”,它不僅讓學生更接近知識的本質,也有助于學生情感、創造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明偉. 基于分享式教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初探. 遼寧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羅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語表達在腫瘤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中華護理教育》,2008(2):72.
[3]盧桂珍. 淺議體驗式教學分享環節的技巧. 瓊州學院學報,2012(6):61-63.
[4]蔣紅燕. 快樂分享成就高效課堂. 教育藝術,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齡教育和同齡教育幼兒分享行為的對比研究.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1):27-29.
[6]劉曉曉,莫書亮,王紅敏,田莉,劉玉平. 3~5歲兒童的分享行為與心理理論和所有權認知的關系. 學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華. 課程微博知識分享的效用研究. 現代教育技術,2013(7):85-89.
[8]王俊麗. 淺談“自主—交互—分享”教學模式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陳雅玲. 教師團隊合作學習:意蘊與實踐. 中國教育學刊,2013(4):82-84.
[10]黎瓊鋒. 教師合作:從教學分享到專業自律. 教學與管理,2006(11):18.
[11]王輝艷,武銳,呂代中. 頭腦風暴綜述.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53-55.endprint
【摘 要】教學是一種分享,是對知識認識后的分享。分享不應局限于教師的分享、學生的分享,還應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學應提倡“后分享”,它不僅讓學生更接近知識的本質,也有助于學生情感、創造力的培養。
【關鍵詞】教學 分享 情感 創造力
《現代漢語辭典》中對“分享”的解釋是:和別人分著享受(歡樂、幸福、好處等)。由此可見,教學中的分享不僅包括知識,也包括情感、價值。傳統教學注重教師分享。因受個人經驗、情感以及專業等因素所限,僅有強調教師的分享是不夠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適合的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倡導分享式的教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進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學不僅包括教師的分享,也包括學生的分享以及師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第三種分享我們稱之為“后分享”。
一、教師的分享
教師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可運用“組織、語言、提問”等技巧,來增強教學的分享效果。教師的分享不僅包括知識,也有情感。教師應正確引導,經常做到和學生快樂分享。其次,教師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活躍學生分享的氛圍;最后,教師的分享可充當替補角色。遇到復雜問題,學生暫時未能理解,教師的分享可以對問題進行補充,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二、學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兒期分享行為就已高度發展,尤其是經驗分享。相關研究表明分享行為與年齡的增長存在正相關。鑒于此,教學應鼓勵學生進行分享。
學生分享的主要來源首先是自主預習,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個人觀點。由于缺少背景知識,這種分享比較膚淺,學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識,脫離教材即會遺忘;其次,學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經驗等對知識的分享。例如身處桂林的同學,在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課時,即使沒預習或接觸相關書籍,對桂林山水同樣能娓娓道來;最后,學生通過媒體、網絡等途徑,對知識分享。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想象創造出新的認識。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師生討論分享后對知識重新認識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師生間、生生間、師師間基礎上,通過“自主—交互—分享”步驟完成。
師生“后分享”常見的有教師課后小結、小組點評等;師師“后分享”有組內集體備課、公開課、課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補充他人答案、組內討論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種不同的思想、觀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達與交流中碰撞、沖突、理解,其效果遠遠優于個人分享。從某種層面上講“后分享”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法中學生屈于教師權威而個人創造力受到抑制的現象,它是“頭腦風暴法”的縮影,可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四、小結
教學是一種分享,是對知識認識后的分享。分享不應局限于教師的分享、學生的分享,還應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學應提倡“后分享”,它不僅讓學生更接近知識的本質,也有助于學生情感、創造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明偉. 基于分享式教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初探. 遼寧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羅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語表達在腫瘤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中華護理教育》,2008(2):72.
[3]盧桂珍. 淺議體驗式教學分享環節的技巧. 瓊州學院學報,2012(6):61-63.
[4]蔣紅燕. 快樂分享成就高效課堂. 教育藝術,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齡教育和同齡教育幼兒分享行為的對比研究.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1):27-29.
[6]劉曉曉,莫書亮,王紅敏,田莉,劉玉平. 3~5歲兒童的分享行為與心理理論和所有權認知的關系. 學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華. 課程微博知識分享的效用研究. 現代教育技術,2013(7):85-89.
[8]王俊麗. 淺談“自主—交互—分享”教學模式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陳雅玲. 教師團隊合作學習:意蘊與實踐. 中國教育學刊,2013(4):82-84.
[10]黎瓊鋒. 教師合作:從教學分享到專業自律. 教學與管理,2006(11):18.
[11]王輝艷,武銳,呂代中. 頭腦風暴綜述.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53-55.endprint
【摘 要】教學是一種分享,是對知識認識后的分享。分享不應局限于教師的分享、學生的分享,還應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學應提倡“后分享”,它不僅讓學生更接近知識的本質,也有助于學生情感、創造力的培養。
【關鍵詞】教學 分享 情感 創造力
《現代漢語辭典》中對“分享”的解釋是:和別人分著享受(歡樂、幸福、好處等)。由此可見,教學中的分享不僅包括知識,也包括情感、價值。傳統教學注重教師分享。因受個人經驗、情感以及專業等因素所限,僅有強調教師的分享是不夠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適合的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倡導分享式的教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進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學不僅包括教師的分享,也包括學生的分享以及師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第三種分享我們稱之為“后分享”。
一、教師的分享
教師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可運用“組織、語言、提問”等技巧,來增強教學的分享效果。教師的分享不僅包括知識,也有情感。教師應正確引導,經常做到和學生快樂分享。其次,教師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活躍學生分享的氛圍;最后,教師的分享可充當替補角色。遇到復雜問題,學生暫時未能理解,教師的分享可以對問題進行補充,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二、學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兒期分享行為就已高度發展,尤其是經驗分享。相關研究表明分享行為與年齡的增長存在正相關。鑒于此,教學應鼓勵學生進行分享。
學生分享的主要來源首先是自主預習,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個人觀點。由于缺少背景知識,這種分享比較膚淺,學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識,脫離教材即會遺忘;其次,學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經驗等對知識的分享。例如身處桂林的同學,在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這課時,即使沒預習或接觸相關書籍,對桂林山水同樣能娓娓道來;最后,學生通過媒體、網絡等途徑,對知識分享。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想象創造出新的認識。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師生討論分享后對知識重新認識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師生間、生生間、師師間基礎上,通過“自主—交互—分享”步驟完成。
師生“后分享”常見的有教師課后小結、小組點評等;師師“后分享”有組內集體備課、公開課、課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補充他人答案、組內討論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種不同的思想、觀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達與交流中碰撞、沖突、理解,其效果遠遠優于個人分享。從某種層面上講“后分享”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法中學生屈于教師權威而個人創造力受到抑制的現象,它是“頭腦風暴法”的縮影,可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四、小結
教學是一種分享,是對知識認識后的分享。分享不應局限于教師的分享、學生的分享,還應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對知識認識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學應提倡“后分享”,它不僅讓學生更接近知識的本質,也有助于學生情感、創造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明偉. 基于分享式教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初探. 遼寧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羅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語表達在腫瘤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中華護理教育》,2008(2):72.
[3]盧桂珍. 淺議體驗式教學分享環節的技巧. 瓊州學院學報,2012(6):61-63.
[4]蔣紅燕. 快樂分享成就高效課堂. 教育藝術,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齡教育和同齡教育幼兒分享行為的對比研究.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1):27-29.
[6]劉曉曉,莫書亮,王紅敏,田莉,劉玉平. 3~5歲兒童的分享行為與心理理論和所有權認知的關系. 學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華. 課程微博知識分享的效用研究. 現代教育技術,2013(7):85-89.
[8]王俊麗. 淺談“自主—交互—分享”教學模式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陳雅玲. 教師團隊合作學習:意蘊與實踐. 中國教育學刊,2013(4):82-84.
[10]黎瓊鋒. 教師合作:從教學分享到專業自律. 教學與管理,2006(11):18.
[11]王輝艷,武銳,呂代中. 頭腦風暴綜述.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53-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