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燕
【摘 要】識字是小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基礎工作,需要使用更為有效的方式,調動小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熱忱參與識字教學。本文依據長期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使用形聲字造字原理運用于小學識字教學,并提供若干教學案例,豐富小學識字教學模式。
【關鍵詞】形聲字 小學識字
識字能力是小學生掌握語言以及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閱讀過程中,識字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條件。一般而言,學習內容越有趣,與孩子的生活經驗關系越緊,學習便可以更輕松,而且習得知識也更牢固,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果。識字是一項扎根的語言基礎能力,除要注重教學內容外,更要研究出高效的教學方式,一套好的識字教學方法,不僅可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空間。只要讓孩子感到識字是有趣和有意義的過程,自然會對學習文字產生愛好;而其識字能力提高,就可以更高效、更精確的表達思維和情感。
從語言教學的目的性來看,識字是讓學生讀準字音、理解字義,進而能夠歸納并運用。因為中文里文字架構以及復音詞的特性,中文無法像拼音文字(如英語)一樣提供正確的發(fā)音線索。所以對漢語初學者來說,中文的識字記憶比拼音文字困難。因此更需要中文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套有效的識字機制,讓學生快速、簡易地理解造字原理,幫助學生提高字義理解與文字間歸納的能力。
在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領域的能力指標中,指明小學期間,學生應能“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由于形聲字在中國文字里所占比例甚重,經研究顯示,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六種造字原則的中國文字中,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指事及象形,其次是會意,對學生而言難度較深的是形聲字,若能協助學生建立形聲字的學習策略,相信對學生的中文識字有正面的幫助。
一、兒童識字能力發(fā)展
兒童識字能力的發(fā)展大約在小學低年級即具備初步的“聲旁表音知識”,即所謂“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的現象,是一種初步模糊的認字觀念,剛開始識字的兒童大多利用此一觀點作為識字依據,其實這一時期兒童不是透過部首解字,而是根據語音和上下文作較為可信和有力的解字線索。隨學年層次升高而提升能力,對“部首表義知識”的認字策略發(fā)展才會較明顯。因此筆者認為,結合小學生的識字能力發(fā)展,從小學低年級起,運用形聲字造字原理融入識字教學,是相當恰當的時機與教學方式。
二、形聲字特性
由于字母拼音引入和使用遠晚于漢字形成時間,加之漢字簡化等客觀因素,中國文字的字形和字音之間并沒有嚴格的聯系或明顯規(guī)律可循,但是形聲字的聲符與發(fā)音之間仍保留相當的關聯性。如將形聲字作簡單地整理,依形聲字的形旁與聲旁間關系,大致可將形聲字分成下列五大類型:
(1)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調、聲母和韻母均相同。例如:碗、宛。
(2)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調不同,但是聲母和韻母均相同。例如:估、古。
(3)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相同,但是韻母不同。例如:醉、卒。
(4)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不同,但是韻母相同。例如:偏、扁。
(5)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和韻母均不相同。例如:調、周。
可見,雖然形聲字的聲旁不會提供絕對意義上的正確讀音,但透過其來推斷字音仍被認為形聲字的一個好方法,是可幫助學生將聽力字匯轉換成書面字匯有效手段。
三、教學操作實例
將形聲字造字原理運用于識字教學,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提出兩項教學方法實例:
(1)“形旁”與“聲旁”結合
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決定簡單、生動的故事,能更快抓住其關注度。因此教師在生字教學階段需要教導形聲字造字原理時,可以將理論轉化為簡短故事情節(jié)。將“形旁”與“聲旁”擬人化,“聲旁”比喻成女生,“形旁”比喻成男生,“男生”要為自己找結婚的對象。在婚前交往過程中,結婚前“男生”會介紹自己的特色讓“女生”認識他,而“女生”也會告訴“男生”自己的名字如何發(fā)音,當他們倆方結婚之后所生下的小孩,就會遺傳爸爸的特性與媽媽的發(fā)音。
茲以一段教學故事為實例呈現如下:
以前有兩個國家叫做「言」與「義」。這兩個國家總是為了國土問題爭吵不停。為了能和平生存,兩國謀士提出聯姻的建議,「言」國的王子是一位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的王子,很快就贏得「義」國美麗大方的公主芳心。兩人結婚后恩愛有加,很快生了一個可愛的小王子。為了紀念兩國間來之不易的和平氣象,決定將小王子的名字取「言」國的形,與「義」國的音,于是這位名為「議」的小王子就成為兩國和平決議的最佳象征。
教師可以一邊口說故事,配合形旁與聲旁分開做成講解,就成了一堂生動活潑的形聲字教學課。這樣的形聲字教學法可以建立學生在生字學習上的三種知識,一是部首知識,二是聲符知識,三是文字組合的知識,透過這種形聲字知識模型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辨識文字的能力。
(2)掌握常見的意符
教學過程中在遇到不同的形旁時,讓學生發(fā)現常見的意符通常與字的意思有關。如:人和單人旁(亻)表示人和動作;女字旁表示女性;口字旁表示吃喝唱喊語言;心和豎心旁(忄)表示思想感情;目表示眼睛看相;月(肉)表示身體部位;手和提手旁(扌)表示動作;足表示腳及其動作;蟲表示昆蟲及低等動物;鳥表示飛禽類;魚表示水生動物;反犬旁(犭)表示走獸動物;金和金字旁(钅)表示金屬;木表示樹木;水和三點水(氵)與水有關;火和火字底(灬)與火有關;土表示土地;草頭(艸)表示植物;日表示星日時間明暗;石表示礦巖;山表示峰嶺;絞絲旁(纟),表示紡織;病字殼(疒)表示疾病疼痛;走和走之旁(辶)表示走跑;言和言字旁(讠)表示語言;食和食字旁(饣)表示食物;以上所列相關偏旁出現于60%的漢字里,非掌握不可。實踐證明,學生掌握這些漢子的形旁,對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提高識字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3)運用“文字墻”將形聲字做歸納學習
國外的語言教學中有一項策略,是教導學生將單字分類的方法,叫做“Word Wall”,即:文字墻,在學生單元學習進行中一邊建立文字墻,以英文的二十六字母為分類依據,讓學生將新學到的生字建立在文字墻中做歸納。利用黑板或者教室的一面墻,帶領全班建立共有的文字墻,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相同形式讓學生在紙張上建立專屬于個人的文字墻。這種方法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筆者認為此一方法可以引用在中國文字的識字教學上,依據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視為一個群組,利用形聲字的造字原則作為分類依據,以九宮格的表格形式呈現。比如:
當然運用“文字墻”進行形聲字教學的圖表形式完全可以自由創(chuàng)作。在此九宮格僅是其中的一種實驗性方式而非必然作法。教師與學生可以根據當次教學實際情境做設計,運用于文字墻上。因為小學生識字教學是隨課文進行的,是一種學習生字的分散式教學法,而運用“文字墻”可以進行集中式教學,將形聲字做統(tǒng)一歸納,讓學生在文字墻前可清晰地了解到這些形聲字的結構是有其規(guī)則可循,提升其識字記憶的效率。
四、結語
識字,是學習中文非常重要且基本的環(huán)節(jié),不完全統(tǒng)計,現存漢字總量約八萬以上,數量如此驚人的中文字我們要如何學習。造字的原理也可以利用成為學習的工具,當學生掌握了形聲字的造字原理之后,間接的對于近百分之八十的中文字也有了基本的認識。運用形聲字教學法進行生字教學,可以極大地減少小學生重覆書寫、強記的時間與精力,可以說是為學生打造了一把鑰匙,為他們開啟中國文字的大門,讓他們充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漢字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張 華. 低年級寫字教學的策略與方法[J]. 管理與教學,2013(1):41-42.
[2]周建,熊生貴主編. 有效上課—問題·探究·對策,小學語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9.
[2]楊國明. 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探討[J]. 考試周刊,2010(34):63-65.
[3]王 萍. 英美全語言教學理念及實踐對我國幼兒園語言教學的啟示[J]. 外國教育研究,2007(4):67-71.endprint
【摘 要】識字是小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基礎工作,需要使用更為有效的方式,調動小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熱忱參與識字教學。本文依據長期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使用形聲字造字原理運用于小學識字教學,并提供若干教學案例,豐富小學識字教學模式。
【關鍵詞】形聲字 小學識字
識字能力是小學生掌握語言以及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閱讀過程中,識字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條件。一般而言,學習內容越有趣,與孩子的生活經驗關系越緊,學習便可以更輕松,而且習得知識也更牢固,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果。識字是一項扎根的語言基礎能力,除要注重教學內容外,更要研究出高效的教學方式,一套好的識字教學方法,不僅可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空間。只要讓孩子感到識字是有趣和有意義的過程,自然會對學習文字產生愛好;而其識字能力提高,就可以更高效、更精確的表達思維和情感。
從語言教學的目的性來看,識字是讓學生讀準字音、理解字義,進而能夠歸納并運用。因為中文里文字架構以及復音詞的特性,中文無法像拼音文字(如英語)一樣提供正確的發(fā)音線索。所以對漢語初學者來說,中文的識字記憶比拼音文字困難。因此更需要中文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套有效的識字機制,讓學生快速、簡易地理解造字原理,幫助學生提高字義理解與文字間歸納的能力。
在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領域的能力指標中,指明小學期間,學生應能“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由于形聲字在中國文字里所占比例甚重,經研究顯示,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六種造字原則的中國文字中,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指事及象形,其次是會意,對學生而言難度較深的是形聲字,若能協助學生建立形聲字的學習策略,相信對學生的中文識字有正面的幫助。
一、兒童識字能力發(fā)展
兒童識字能力的發(fā)展大約在小學低年級即具備初步的“聲旁表音知識”,即所謂“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的現象,是一種初步模糊的認字觀念,剛開始識字的兒童大多利用此一觀點作為識字依據,其實這一時期兒童不是透過部首解字,而是根據語音和上下文作較為可信和有力的解字線索。隨學年層次升高而提升能力,對“部首表義知識”的認字策略發(fā)展才會較明顯。因此筆者認為,結合小學生的識字能力發(fā)展,從小學低年級起,運用形聲字造字原理融入識字教學,是相當恰當的時機與教學方式。
二、形聲字特性
由于字母拼音引入和使用遠晚于漢字形成時間,加之漢字簡化等客觀因素,中國文字的字形和字音之間并沒有嚴格的聯系或明顯規(guī)律可循,但是形聲字的聲符與發(fā)音之間仍保留相當的關聯性。如將形聲字作簡單地整理,依形聲字的形旁與聲旁間關系,大致可將形聲字分成下列五大類型:
(1)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調、聲母和韻母均相同。例如:碗、宛。
(2)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調不同,但是聲母和韻母均相同。例如:估、古。
(3)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相同,但是韻母不同。例如:醉、卒。
(4)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不同,但是韻母相同。例如:偏、扁。
(5)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和韻母均不相同。例如:調、周。
可見,雖然形聲字的聲旁不會提供絕對意義上的正確讀音,但透過其來推斷字音仍被認為形聲字的一個好方法,是可幫助學生將聽力字匯轉換成書面字匯有效手段。
三、教學操作實例
將形聲字造字原理運用于識字教學,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提出兩項教學方法實例:
(1)“形旁”與“聲旁”結合
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決定簡單、生動的故事,能更快抓住其關注度。因此教師在生字教學階段需要教導形聲字造字原理時,可以將理論轉化為簡短故事情節(jié)。將“形旁”與“聲旁”擬人化,“聲旁”比喻成女生,“形旁”比喻成男生,“男生”要為自己找結婚的對象。在婚前交往過程中,結婚前“男生”會介紹自己的特色讓“女生”認識他,而“女生”也會告訴“男生”自己的名字如何發(fā)音,當他們倆方結婚之后所生下的小孩,就會遺傳爸爸的特性與媽媽的發(fā)音。
茲以一段教學故事為實例呈現如下:
以前有兩個國家叫做「言」與「義」。這兩個國家總是為了國土問題爭吵不停。為了能和平生存,兩國謀士提出聯姻的建議,「言」國的王子是一位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的王子,很快就贏得「義」國美麗大方的公主芳心。兩人結婚后恩愛有加,很快生了一個可愛的小王子。為了紀念兩國間來之不易的和平氣象,決定將小王子的名字取「言」國的形,與「義」國的音,于是這位名為「議」的小王子就成為兩國和平決議的最佳象征。
教師可以一邊口說故事,配合形旁與聲旁分開做成講解,就成了一堂生動活潑的形聲字教學課。這樣的形聲字教學法可以建立學生在生字學習上的三種知識,一是部首知識,二是聲符知識,三是文字組合的知識,透過這種形聲字知識模型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辨識文字的能力。
(2)掌握常見的意符
教學過程中在遇到不同的形旁時,讓學生發(fā)現常見的意符通常與字的意思有關。如:人和單人旁(亻)表示人和動作;女字旁表示女性;口字旁表示吃喝唱喊語言;心和豎心旁(忄)表示思想感情;目表示眼睛看相;月(肉)表示身體部位;手和提手旁(扌)表示動作;足表示腳及其動作;蟲表示昆蟲及低等動物;鳥表示飛禽類;魚表示水生動物;反犬旁(犭)表示走獸動物;金和金字旁(钅)表示金屬;木表示樹木;水和三點水(氵)與水有關;火和火字底(灬)與火有關;土表示土地;草頭(艸)表示植物;日表示星日時間明暗;石表示礦巖;山表示峰嶺;絞絲旁(纟),表示紡織;病字殼(疒)表示疾病疼痛;走和走之旁(辶)表示走跑;言和言字旁(讠)表示語言;食和食字旁(饣)表示食物;以上所列相關偏旁出現于60%的漢字里,非掌握不可。實踐證明,學生掌握這些漢子的形旁,對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提高識字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3)運用“文字墻”將形聲字做歸納學習
國外的語言教學中有一項策略,是教導學生將單字分類的方法,叫做“Word Wall”,即:文字墻,在學生單元學習進行中一邊建立文字墻,以英文的二十六字母為分類依據,讓學生將新學到的生字建立在文字墻中做歸納。利用黑板或者教室的一面墻,帶領全班建立共有的文字墻,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相同形式讓學生在紙張上建立專屬于個人的文字墻。這種方法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筆者認為此一方法可以引用在中國文字的識字教學上,依據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視為一個群組,利用形聲字的造字原則作為分類依據,以九宮格的表格形式呈現。比如:
當然運用“文字墻”進行形聲字教學的圖表形式完全可以自由創(chuàng)作。在此九宮格僅是其中的一種實驗性方式而非必然作法。教師與學生可以根據當次教學實際情境做設計,運用于文字墻上。因為小學生識字教學是隨課文進行的,是一種學習生字的分散式教學法,而運用“文字墻”可以進行集中式教學,將形聲字做統(tǒng)一歸納,讓學生在文字墻前可清晰地了解到這些形聲字的結構是有其規(guī)則可循,提升其識字記憶的效率。
四、結語
識字,是學習中文非常重要且基本的環(huán)節(jié),不完全統(tǒng)計,現存漢字總量約八萬以上,數量如此驚人的中文字我們要如何學習。造字的原理也可以利用成為學習的工具,當學生掌握了形聲字的造字原理之后,間接的對于近百分之八十的中文字也有了基本的認識。運用形聲字教學法進行生字教學,可以極大地減少小學生重覆書寫、強記的時間與精力,可以說是為學生打造了一把鑰匙,為他們開啟中國文字的大門,讓他們充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漢字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張 華. 低年級寫字教學的策略與方法[J]. 管理與教學,2013(1):41-42.
[2]周建,熊生貴主編. 有效上課—問題·探究·對策,小學語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9.
[2]楊國明. 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探討[J]. 考試周刊,2010(34):63-65.
[3]王 萍. 英美全語言教學理念及實踐對我國幼兒園語言教學的啟示[J]. 外國教育研究,2007(4):67-71.endprint
【摘 要】識字是小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基礎工作,需要使用更為有效的方式,調動小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熱忱參與識字教學。本文依據長期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使用形聲字造字原理運用于小學識字教學,并提供若干教學案例,豐富小學識字教學模式。
【關鍵詞】形聲字 小學識字
識字能力是小學生掌握語言以及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閱讀過程中,識字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條件。一般而言,學習內容越有趣,與孩子的生活經驗關系越緊,學習便可以更輕松,而且習得知識也更牢固,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果。識字是一項扎根的語言基礎能力,除要注重教學內容外,更要研究出高效的教學方式,一套好的識字教學方法,不僅可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空間。只要讓孩子感到識字是有趣和有意義的過程,自然會對學習文字產生愛好;而其識字能力提高,就可以更高效、更精確的表達思維和情感。
從語言教學的目的性來看,識字是讓學生讀準字音、理解字義,進而能夠歸納并運用。因為中文里文字架構以及復音詞的特性,中文無法像拼音文字(如英語)一樣提供正確的發(fā)音線索。所以對漢語初學者來說,中文的識字記憶比拼音文字困難。因此更需要中文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套有效的識字機制,讓學生快速、簡易地理解造字原理,幫助學生提高字義理解與文字間歸納的能力。
在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文領域的能力指標中,指明小學期間,學生應能“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由于形聲字在中國文字里所占比例甚重,經研究顯示,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六種造字原則的中國文字中,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指事及象形,其次是會意,對學生而言難度較深的是形聲字,若能協助學生建立形聲字的學習策略,相信對學生的中文識字有正面的幫助。
一、兒童識字能力發(fā)展
兒童識字能力的發(fā)展大約在小學低年級即具備初步的“聲旁表音知識”,即所謂“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的現象,是一種初步模糊的認字觀念,剛開始識字的兒童大多利用此一觀點作為識字依據,其實這一時期兒童不是透過部首解字,而是根據語音和上下文作較為可信和有力的解字線索。隨學年層次升高而提升能力,對“部首表義知識”的認字策略發(fā)展才會較明顯。因此筆者認為,結合小學生的識字能力發(fā)展,從小學低年級起,運用形聲字造字原理融入識字教學,是相當恰當的時機與教學方式。
二、形聲字特性
由于字母拼音引入和使用遠晚于漢字形成時間,加之漢字簡化等客觀因素,中國文字的字形和字音之間并沒有嚴格的聯系或明顯規(guī)律可循,但是形聲字的聲符與發(fā)音之間仍保留相當的關聯性。如將形聲字作簡單地整理,依形聲字的形旁與聲旁間關系,大致可將形聲字分成下列五大類型:
(1)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調、聲母和韻母均相同。例如:碗、宛。
(2)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調不同,但是聲母和韻母均相同。例如:估、古。
(3)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相同,但是韻母不同。例如:醉、卒。
(4)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不同,但是韻母相同。例如:偏、扁。
(5)形聲字和其聲旁的聲母和韻母均不相同。例如:調、周。
可見,雖然形聲字的聲旁不會提供絕對意義上的正確讀音,但透過其來推斷字音仍被認為形聲字的一個好方法,是可幫助學生將聽力字匯轉換成書面字匯有效手段。
三、教學操作實例
將形聲字造字原理運用于識字教學,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提出兩項教學方法實例:
(1)“形旁”與“聲旁”結合
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決定簡單、生動的故事,能更快抓住其關注度。因此教師在生字教學階段需要教導形聲字造字原理時,可以將理論轉化為簡短故事情節(jié)。將“形旁”與“聲旁”擬人化,“聲旁”比喻成女生,“形旁”比喻成男生,“男生”要為自己找結婚的對象。在婚前交往過程中,結婚前“男生”會介紹自己的特色讓“女生”認識他,而“女生”也會告訴“男生”自己的名字如何發(fā)音,當他們倆方結婚之后所生下的小孩,就會遺傳爸爸的特性與媽媽的發(fā)音。
茲以一段教學故事為實例呈現如下:
以前有兩個國家叫做「言」與「義」。這兩個國家總是為了國土問題爭吵不停。為了能和平生存,兩國謀士提出聯姻的建議,「言」國的王子是一位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的王子,很快就贏得「義」國美麗大方的公主芳心。兩人結婚后恩愛有加,很快生了一個可愛的小王子。為了紀念兩國間來之不易的和平氣象,決定將小王子的名字取「言」國的形,與「義」國的音,于是這位名為「議」的小王子就成為兩國和平決議的最佳象征。
教師可以一邊口說故事,配合形旁與聲旁分開做成講解,就成了一堂生動活潑的形聲字教學課。這樣的形聲字教學法可以建立學生在生字學習上的三種知識,一是部首知識,二是聲符知識,三是文字組合的知識,透過這種形聲字知識模型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辨識文字的能力。
(2)掌握常見的意符
教學過程中在遇到不同的形旁時,讓學生發(fā)現常見的意符通常與字的意思有關。如:人和單人旁(亻)表示人和動作;女字旁表示女性;口字旁表示吃喝唱喊語言;心和豎心旁(忄)表示思想感情;目表示眼睛看相;月(肉)表示身體部位;手和提手旁(扌)表示動作;足表示腳及其動作;蟲表示昆蟲及低等動物;鳥表示飛禽類;魚表示水生動物;反犬旁(犭)表示走獸動物;金和金字旁(钅)表示金屬;木表示樹木;水和三點水(氵)與水有關;火和火字底(灬)與火有關;土表示土地;草頭(艸)表示植物;日表示星日時間明暗;石表示礦巖;山表示峰嶺;絞絲旁(纟),表示紡織;病字殼(疒)表示疾病疼痛;走和走之旁(辶)表示走跑;言和言字旁(讠)表示語言;食和食字旁(饣)表示食物;以上所列相關偏旁出現于60%的漢字里,非掌握不可。實踐證明,學生掌握這些漢子的形旁,對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提高識字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3)運用“文字墻”將形聲字做歸納學習
國外的語言教學中有一項策略,是教導學生將單字分類的方法,叫做“Word Wall”,即:文字墻,在學生單元學習進行中一邊建立文字墻,以英文的二十六字母為分類依據,讓學生將新學到的生字建立在文字墻中做歸納。利用黑板或者教室的一面墻,帶領全班建立共有的文字墻,除此之外也可以用相同形式讓學生在紙張上建立專屬于個人的文字墻。這種方法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筆者認為此一方法可以引用在中國文字的識字教學上,依據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視為一個群組,利用形聲字的造字原則作為分類依據,以九宮格的表格形式呈現。比如:
當然運用“文字墻”進行形聲字教學的圖表形式完全可以自由創(chuàng)作。在此九宮格僅是其中的一種實驗性方式而非必然作法。教師與學生可以根據當次教學實際情境做設計,運用于文字墻上。因為小學生識字教學是隨課文進行的,是一種學習生字的分散式教學法,而運用“文字墻”可以進行集中式教學,將形聲字做統(tǒng)一歸納,讓學生在文字墻前可清晰地了解到這些形聲字的結構是有其規(guī)則可循,提升其識字記憶的效率。
四、結語
識字,是學習中文非常重要且基本的環(huán)節(jié),不完全統(tǒng)計,現存漢字總量約八萬以上,數量如此驚人的中文字我們要如何學習。造字的原理也可以利用成為學習的工具,當學生掌握了形聲字的造字原理之后,間接的對于近百分之八十的中文字也有了基本的認識。運用形聲字教學法進行生字教學,可以極大地減少小學生重覆書寫、強記的時間與精力,可以說是為學生打造了一把鑰匙,為他們開啟中國文字的大門,讓他們充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漢字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張 華. 低年級寫字教學的策略與方法[J]. 管理與教學,2013(1):41-42.
[2]周建,熊生貴主編. 有效上課—問題·探究·對策,小學語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9.
[2]楊國明. 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探討[J]. 考試周刊,2010(34):63-65.
[3]王 萍. 英美全語言教學理念及實踐對我國幼兒園語言教學的啟示[J]. 外國教育研究,2007(4):67-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