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楚
列寧說: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從來就不缺少“憲法”,從晚清政府匆匆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到袁世凱強奸民意自辦發行的《天壇憲法草案》,到蔣介石一黨專政的《中華民國憲法》,都曾經風光無限。但是,他們要么是“皇帝專權,人民無權”,要么是一黨獨裁,都沒有真正把人民的權利寫進憲法。直到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它莊嚴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1954年憲法不僅奠定了新中國憲法體制的基礎,規定了國家的各項基本制度,表明了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同時,在立法過程中,也真正體現了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精神在憲法的起草、討論、投票等過程中,均得到充分體現。
人民群眾對這部憲法的參與熱情也是空前高漲,不僅田間地頭的農民,工廠車間的工人,甚至朝鮮戰爭結束后還沒來得及撤離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也參與到了憲法草案的討論。據統計,當時參與憲法草案討論的多達1.5億人。
在老百姓心目中,憲法,“是幸福生活的保證”,是自己當家做主的權利保證。
經1197名代表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全票通過的1954年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其中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公民的基本權利共15條,納稅、服兵役等公民的義務共4條。
1954年之后到20世紀80年代初,又先后制定頒布了兩部憲法: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但是由于十年“文革”內亂,這兩部憲法中關于公民權利的條款大大減少。比如,1975年憲法的權利性規定就只剩下3條。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隨著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深入,1982年憲法即現行憲法通過,“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被重新設為專章。
此后,1982年憲法與時俱進,又經歷了4次修正,共通過31條修正案,在方方面面擴展著人權保障——
1988年,“私營經濟”入憲,這意味著“個體戶”到工商局登記的時候,在“國有”和“集體”的企業性質之外,有了另一選擇:私營經濟;1993年,“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取代“人民公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中國人的經濟權利得到進一步保護;1999年,“依法治國”入憲;2004年,“人權入憲”成為最大亮點,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等,被寫入憲法。
從1954年“每一條都代表著人民利益”的我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到2004年“人權入憲”;從孫志剛案廢止收容遣送制度,到唐慧案廢止勞動教養制度,與時俱進是憲法的生命,公民基本權利保護日趨完善,法治已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價值標準,憲法這張寫有人民權利的“紙”越來越厚實。
只是厚實的背后,仰仗的仍然是憲法的實施及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崇高地位和至上權威。未來,推進民主與法制建設,尊重憲法,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然任重而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