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
年終歲尾,又到了干部年度考核的時間,各地的民主評議干部、民主評議行風等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在干部的政績考核中加入民意成分,是各地推進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官員民主評議,而且有的朝代搞得還相當紅火。
春秋時期,鄭國辦了許多“鄉校”,也就是鄉村小學。后來,村里人經常聚在“鄉校”里談論家長里短、國家大事,甚至評論時政得失。一些官員聽到鄉校里的非議之聲很不自在,就建議鄭國卿子產毀掉“鄉校”。子產不同意,他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意思是:他們說的我做得對的地方,我就照著實行,他們說的我做錯的地方,我就改正,這鄉校就我的老師啊,怎么能取締它呢?讓民眾自由評判官員,把民眾的意見當作施政的鏡鑒,子產拉開了中國古代“民主評議”的序幕。
民主評議的真正開端,是漢魏時期的“鄉議選士”制度。當時,官員的選拔、考核都要舉行群眾評議。西漢時,國家定期派遣官員到各地巡行。每到一地,他們先進行調查問卷,聽取群眾對各級官員的評價,然后調閱檔案資料、聽取匯報,最后對官員做出評價。由于群眾聲望很高,朱邑從鄉官一直升到太守卒史。相反,民主評議不佳的人,也會遭到拖累。漢代的櫟陽縣令謝游,由于在民間口碑不佳,被上級勒令辭職。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議”之風興起,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民眾可議論朝政及官員。即使你是鄉野村夫,如果受到“清議”領袖的表揚,那你去朝廷當官的可能性極大;相反,為官者一旦被“清議”批判,十有八九會丟官罷職。
到了唐宋時期,民主評議有了進一步發展。唐朝在考察地方吏治時,把民意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唐宣宗時,醴泉縣令李君奭(shì)任期滿,數十父老代表民眾向上級州府具狀要求他留任,又一同去廟里設齋求佛,恰巧皇帝微服打獵時知道了此事。此后不久,皇帝親筆御批:醴泉縣令李君奭可為懷州刺史。北宋的劉隨任永康軍判官時,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當地人尊其為“劉父”。后來,劉隨遭人陷害被罷官。當本路監司到永康視察時,許多百姓攔馬大喊“還我劉父”。監司把情況上報朝廷,劉隨最終得以申冤,并官復原職。
到了明清時期,官員民主評議蔚然成風。朱元璋在《大誥》中明確提出,各地“耆宿老人、遍處鄉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對地方官吏進行評議,其意見可直達中央。明代的海瑞剛正不阿,被百姓譽為“包青天”。海瑞離任淳安縣縣令時,家家戶戶在門前供桌上擺放一碗清水和一面明鏡,以頌揚他“清如水,明如鏡”的官德。退休后的海瑞經常外出視察民情,還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地方官都敬他三分。
然而,由于封建社會官本位思想的束縛,民主評議的出發點是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并不是真正為百姓服務,因此古代的民主評議雖然紅火熱鬧,但難以持續發揮作用。此外,由于缺乏固定的制度體系約束,民主評議具有較大隨意性、主觀性,也出現了一些投機取巧、假借民意的現象。如,明宣宗時永寧縣稅課大使劉迪就曾經宰羊置酒,求當地耆老給上級寫表揚信,以謀求留任。
民主評議的關鍵,在于如何獲得真正的民意,將百姓的意見傳遞到決策層。只有這樣,真正優秀的干部才能脫穎而出,國家才會長治久安,興旺發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