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美國,反對奴隸制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底線,然而美國被稱頌已久的開國元勛們卻與奴隸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為了保護“國父們”的形象,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拼命將他們從與奴隸制糾纏不清的困境中“解救”出來。(以下研究均據美國學者詹姆斯·洛溫)
第一種方式是閉口不談。比如托馬斯·杰斐遜倡導人人都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然而他擁有267名奴隸,與其他奴隸主一樣,他也會鞭打奴隸,販賣奴隸。而據詹姆斯·洛溫介紹,他所考察的教科書中有一半絕口不提杰斐遜擁有奴隸。第二種是想辦法將這些人塑造成為奴隸制的反對者。不僅教科書這么干,連杰斐遜紀念堂也將其反對奴隸制的言論拼湊到一起,給人留下杰斐遜是一個廢奴主義者的印象。第三種方式是承認他們是奴隸主,但凸顯他們的無奈。比如華盛頓去世時他的莊園一共有317個奴隸,但為了不影響他的形象,有的教科書在提到此事時強調他從獨立戰爭開始就被奴隸制問題困擾。
與美化或者淡化他們跟奴隸制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是,教科書完全不提這些開國元勛針對印第安人的種族言論。比如在1783年,華盛頓在對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較中說:“兩者都是掠食的野獸,僅僅在形狀上不同。”華盛頓的部隊甚至非常殘忍地從印第安人的死尸上剝皮,“從臀部往下剝皮,這樣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并腿而長的長筒靴來。”
對于為什么要驅逐印第安人這個問題,多數美國教科書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敘述的:“我們使他們歐洲化,但他們不愿,也不可能接受,于是我們驅逐他們。”然而事實上并不是土著人不愿意實現文化轉型,而是白人根本就不想讓印第安人實現轉型。比如1789年馬薩諸塞州立法機構曾通過一項法律,禁止教印第安人如何讀寫,違者處以死刑。為了維護開國元勛們偉大英明的形象,這些情節在教科書中是看不到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