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珂+李鑫+金寧


2013年11月24日,北京師范大學“老中青三代教育學者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敬文講堂隆重開幕。中國比較教育創始人、中國教育學會前會長、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主席顧明遠先生,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學報》執行主編、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常務理事于述勝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學院博士、80后新銳王熙老師分別作為老、中、青三代教育學者的代表針對“教育的文化自覺”展開討論。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楚江亭教授、北京市豐臺區“十二五”第二期小學骨干校長高級研修班的50位校長書記、教育學社第二任社長楊中華先生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此次論壇的三位教育者從“什么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的意義”、“教育與文化自覺”、“如何培養教育的文化自覺”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什么是文化自覺
費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圈子里的人,他不但要熟悉自身文化的歷史、來歷及其形成過程,而且要能夠理解自身文化的特性以及它未來的發展趨勢。簡而言之,文化自覺就是一種文化的自知之明。
深刻理解文化自覺需要人們了解文化的一些特點。顧明遠先生指出,所謂文化就是民族文化,離開了民族就沒有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不是一定的,它是發展的。仔細品味,人們就會發現文化自覺其實是由文化自身的特性推演而形成的。基于這樣一種聯系,王熙老師指出,文化自覺必定是在一種縱橫對比的視野中發展起來的,而且它需要一種非常理性的文化解讀方式,不再滿足于生活是什么,而是要提出為什么要這樣生活,到底要朝哪個方向發展等問題,并進行理性的思考。
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文化自覺不是回到過去,也不是完全西化,而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怎么進一步創造新的文化。文化自覺就是要審視我們的文化,哪些文化應該繼承,哪些文化應該拋棄,哪些文化應該自覺地去創造。
二、文化自覺的意義
文化自覺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應對文化競爭與沖擊的必然結果。王熙老師認為,現在這個時代提出“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現在這個時代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僅僅是文化的交流,必然也包含非常激烈甚至是殘酷的競爭。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希望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價值戰爭中占據主動的地位,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也就是說能夠在精神層面擁有一種捍衛自己利益的能力。然而,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現狀卻令人擔憂。王熙老師指出,她在留學的時候就發現唐人街所表現出來的中國文化與她作為一個80后的大陸青年所感受到的中國文化是非常不一樣的,總覺得唐人街給人一種舊社會的感覺,好像歷史的腳步停在了那里,而它偏偏又是向國外展示中國文化的最直接的窗口。王熙老師說她自己總是會不厭其煩地對她的外國朋友解釋中國文化不是這樣的,但有時她不禁會問自己:“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樣法和精神面貌究竟是什么樣子?我們又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將其傳遞給世界?”一談起中國文化,人們就會直接想到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好像是在說只有古代的東西才是純中國的,是領先世界的,是拿得出手的;而且在這種厚古薄今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經常習慣于在文化和政治之間劃清界限,談起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和當今的政治理念在遭遇西方的自由民主概念時總顯得有些底氣不足,所以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人們總是采取一種莫談政治、時局的心態。這樣一種綜合的對外交流方式和態度,會使外國人帶著一種獵奇的心態看待中國,而且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很難找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對個人發展與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王熙老師指出,文化自覺并不僅僅是實現國家利益的保障,它對每個人的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外留學五年多的經歷讓她體驗到了異文化的沖擊。當看到自己的行為處事方式、追求、理想和別人的不一樣時,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想:“到底誰的更好一些?到底在什么地方需要向別人學習?判斷好壞的標準是什么?能不能說因為他們是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的人,他們的生活樣法與精神狀態就更好、更先進?”王熙老師說她自己不甘心這樣,總覺得事情并不是這樣簡單的。但也有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王熙老師指出,當時有中國留學生與她交流過這樣的觀點:“就算我完全地脫亞入歐,完全忘掉自己是中國人,按照或模仿西方人的方式去思考、去生活,那又有什么不好的呢?這只會讓我更快地融入西方社會,在西方社會求職。”王熙老師指出,雖然這種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她,但她認為人們不能用一種特別功利、特別短視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能陷入一種妄自菲薄與盲目媚外的極端情緒中。如果一個人總是帶有這樣一種盲目性,那么他就很少會真正靜心地思考文化差異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經濟原因。在盲目跟隨流行詞匯、流行概念時,人們也就很少會真正地把這個詞匯放在它生成的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去考察。同時,如果一個人真的長期停留在這種浮躁跟風的層面上,那么他很少會有鍛煉出理性思考、冷靜批判和積極反思能力的機會,這對于一個現代人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能力上的缺憾。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反思精神和批判能力,他頂多只能做到模仿得很像,而不是創新和創造。
文化自覺是文化創新的必然要求。顧明遠先生指出,要創造新的文化需要處理好古代、近代、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于述勝教授鮮明地指出,所謂創新在他看來不過是對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面。人文社會科學中任何重大的思想理論創新都是通過與歷史或文化傳統進行深入對話,在新的視野和高度上去把握歷史和文化傳統。理解理論僅憑表面的幾句話是不行的,還要從它提供的新視野和高度重新回到歷史傳統中去品味和咀嚼歷史的經典文化和傳統,才能真正地把握和理解一種理論。學哲學的人講:哲學就是哲學史,離開了哲學史就沒有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學科的重大理論創造一定來自于對歷史傳統的深刻把握,反過來又引導人們更深入地去體會、去理解,形成自己的智慧。文化創新也離不開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借鑒。顧明遠先生講道,中華民族的文化很優秀,但其中也有一些文化并不適用于現代。以思維為例,往往存在思維定式,缺乏批判性思維,這就會影響人們去接受新的事物。在文化問題上,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非常核心的。以《論語》為例,《論語》中的很多言論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并沒有論證為什么,西方文化講究論證,人們應該吸收人家的優點,不能固守過去的思維方式。
三、教育與文化自覺
在教育與文化的問題上,于述勝教授指出,教育史學家舒新城先生認為接受教育和研究學術是不同的,不同在于接受教育首先是一個文化問題,教育就是用文化來化人,中國的教育首先是用中國的文化來化中國的人;研究學術主要是一個知識問題,讓本土的青年人去留學,是要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了解國外的文化、社會和學術,獲取新知,并用新知來建設中國的新文化和新社會。于教授指出,這一區分并不是完美的,應該怎樣看待知識和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課程教育很重要,課程表層是知識,知識背后隱藏的是民族的文化、思考問題的方式及其價值理想,需要用知識來傳達文化。基于此,教育與課程改革要有文化自覺和文化意識,教育要有經典意識。
在素質教育與文化的關系上,于教授認為素質教育就是要用文化來打好做人的根基。這種文化首先是人文文化,同時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并不是工具性的,它也是用來化人、完善人的心智和品格的。自然科學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都成為自然科學家,而是要打開學生認識世界的窗口、豐富心智、發展心靈。因此,素質教育的對立面不僅僅是應試教育,而是一切功利主義的教育,不管它是政治功利主義、經濟功利主義,還是文化功利主義。
在學術理論創新與文化的關系上,于教授說道,人文社會科學中任何重大的思想理論創新都是通過與歷史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對話,站在新的視野和高度去把握歷史和文化傳統而實現的。對理論的理解僅憑表面幾句話是不行的,要回到歷史傳統中去品味和咀嚼歷史的經典文化和傳統,才能真正地把握和理解一種理論。
此外,在教育的問題層面,顧明遠先生結合當下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以學生為本、促進公平、提高質量,使每一個孩子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從硬件方面講,我國的教育事業總體上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是教育“軟件”——教師隊伍仍有待提高,提高教師的質量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關鍵。教育是一項事業,是關系到民族未來、人類延續的事業。教育關系民族的未來,教師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有獻身的精神,就應該對中國年輕的一代負責,要把愛獻給教育事業。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課程中傳遞知識文化與培養文化自覺,這是教師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四、怎樣培育教育的文化自覺
明確并堅持自身的文化立場,于述勝教授在認同對待文化要有科學理性態度和批判反思精神的同時,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于教授指出,人們是不是也要像對待西方文化一樣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對待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生存的前提還是一個理論的假設,對其批判的根基在哪?人們在文化問題上,懷疑批判和同情理解哪個居于首位,尤其是在對待自己的文化時?
顧明遠先生堅持用理性的眼光來審視中國文化,指出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文化已滲透到人們的血液中,不可能離開傳統文化,但是作為一個學者與知識分子,要對本土文化和外國文化給予理性審視,否則人們就會躺在傳統文化的搖籃中永遠長不大。而且中華文化是在吸收眾多民族與國家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的。學者要有一個理性認識,無論是站在西方的立場上批判中國文化,還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上批判西方文化,這都是不對的,所以作為一個學者應該有理性認識。
對此,王熙老師做出了積極的回應,指出文化有自發和自覺兩個層面,自發文化是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融進人類血脈當中,是家庭教育和社會交往中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在文化教學中,體驗式教學很重要,文化傳承真正深入到文化層面才是有效的。在自覺文化層面,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在面對整個世界文化轉型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要進行更多的理性思考,把握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
于述勝教授表示,學者應該理性化,但理性化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即他們受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后才開始做學問,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有較大的割裂,特別是大學文化。梁漱溟先生曾說過,中國現代文化一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復興不是復古,它是讓中國文化的獨特性進一步向前發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大同世界不是只有一種文化,而是各種不同的文化既自我肯定又相互欣賞而和諧共存,人們無法借助理性總結出一種世界文化,學術思考具有文化主體性。
在教育中培育和踐行文化自覺,王熙老師引用其他學者的觀點來闡明教育在培育文化自覺中的重要地位,指出文化自覺是有關文化的一套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也就是說,它是一系列非常理性的文化思考。那么,這樣一種文化思考和文化解讀視角是不太容易通過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重復積累而自發形成,必須通過學校教育這樣一種系統性的、規模性的和結構化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
針對國學教育,王熙老師結合自身體驗指出,很多情況下,年輕人強調不能完全西化,但又不理解中國文化,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因此,年輕人應該對歷史文化傳統有一個系統的學習和整理,進行文化傳承與創新。顧明遠先生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學習時指出,年輕人如果要真正地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及早好好地看一些書,等到年紀大了就很難理解與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作為一門學問,恐怕只有少數人會去研究,真正能把古文讀懂的人很少,但國學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基礎。于述勝教授并不太贊同“國學”這個提法,他指出,若干年前國學盛行時,他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何國何學?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國學是“儒學”,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國學是“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后的國學就是“馬克思主義”。于教授認為“國學”這個概念帶有很強的民族主義色彩,中小學最好不要搞國學教育,而應該加強中華文化經典教育。文化經典看起來是很高深的東西,其實它是一種文化常識,是在民族文化熏陶中獲得的,是中華民族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一些基本的東西。
此次論壇在聽眾熱烈的掌聲中落幕,我們也許無法在一次講座或論壇中獲得何謂“教育的文化自覺”的確切答案,但學術的探討與觀點的沖撞一定可以推動中國教育向前發展。教育的思索沒有窮盡,教育的道路仍需求索。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