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同軍
(兵團外國專家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2014年1月4日至24日,在兵團外國專家局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12名來自部分師團從事農業行政管理和農業技術推廣的專業人員赴澳大利亞進行“現代農業推廣模式創新與體系建設”培訓。在21天的學習考察時間里,學員們帶著問題學習,帶著任務考察,對澳大利亞全新的農業管理模式、現代農業發展方式以及全新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理念和模式有了初步了解,更新了觀念,開拓了思路,同時也找到了差距,普遍感到澳方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對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有較強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澳大利亞是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稀少的國家,由于其自然環境、社會制度、經濟與技術、勞動力等條件,以及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澳大利亞農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擁有適宜農業發展的資源條件。澳大利亞有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于發展農牧業的地區土地條件均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適宜生產小麥、水稻、大麥、甘蔗、棉花等。其次,澳大利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農業以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實行高度專業化、社會化生產,勞動生產率很高,農產品市場化程度很高。生產的農牧產品三分之二以上出口,尤其羊毛、牛肉、小麥、棉花和蔗糖等出口量很大,并且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在世界國際貿易中占有較大的份額,是世界最大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最大的牛肉出口國、全球第二大小麥出口國和皮棉出口大國。
一是農場規?;洜I。全國總面積769萬km2,總人口2 320萬,農牧業用地占國土面積60%以上,從事農業的人口25萬人,經營著14萬個農場,農牧場平均面積約為3萬km2,在農業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如新南威爾士州種植棉花的農場平均每個農場467 hm2,農場主平均年齡39歲。二是農業生產專業化、集約化程度高。各種類型的專業化農場和針對農業生產某一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公司層出不窮,如在肉牛生產全過程中,有的公司和農場從事育肥、飼料、防疫等某一環節的生產和服務。三是農業機械化、電氣化發展迅速。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在農業機械和乳業生產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四是農業信息化程度高。農戶對農產品及生產資料的品種及價格信息、購買與銷售等所有需求均通過網絡進行。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設有農林漁業部,管理全國的農業、林業、漁業生產和對外貿易。各州設有基礎產業部,管理和促進農業生產與產業化發展。澳大利亞農業產業發展的特點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發展本國農業生產。政府鼓勵農產品出口,參與國際競爭;重視農業環保,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節水農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由于有這些優勢和條件,加上政府的促進政策,澳大利亞農牧業近幾年來取得了穩步的發展,不但滿足了國內需求,還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
澳大利亞主要的農業科研機構有:聯邦科學與產業研究組織(CSIRO),政府部門如資源環境部及其研究機構,大學的農業研究所/中心,州農業部(DPI)及其研究機構,企業如谷物協會(GRDC)、園藝協會(HRDC)等,以及聯邦政府外交部國際農業研究中心(ACIAR)等科研、開發和國際合作協調組織。值得重視的是,澳大利亞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幾十個由上述機構共同享用的聯合研究中心(CRCs)和APSRU等,這些聯合研究中心的項目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企業聯合資助,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研究機構共同承擔,依托中心的大型設施和現代化儀器設備,密切聯合、協作攻關,體現了人、財、物的優勢集成、功能互補和高效利用,具有很強的活力。
CSIRO是政府的重要部門之一,總部設在堪培拉,相當于我國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的一個國家級研究機構,覆蓋除國防、醫學之外的所有主要研究領域,現有研究人員6 000多人,設有23個研究所,涉及與農業相關的主要領域有動物醫學、動物生產、紡織與纖維、林業與林產品、種植業、熱帶農業、昆蟲學、土壤與水、水產學、野生動物與生態學等,分布在各州的分支機構或試驗站達70多個。其機構占全澳農業研究機構總數的20%~25%。
澳大利亞與農業有關的大學有38所,其多數為公立大學,研究型大學如昆士蘭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阿德萊德大學、南澳大學、西澳大學、La Tribe大學、Myrdocg大學等都設有農業領域、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范圍涉及農業、林業、水產、畜牧及環境科學的各個方面,各具特色和優勢,并有進一步個性化的趨勢。這類大學占全澳農業研究機構總數的20%~25%。
一是加大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升對市場發展進程的支持。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進行了面向市場取消補貼、減少干預、精簡機構、優化服務等方面的改革,成立了新的農林漁業部,統一協調對農、牧、漁、林業的綜合管理,形成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幾乎取消了目前世界各國最廣泛使用的對農產品的價格補貼,而趨向于采取符合WTO的綠箱政策。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主要在聯邦和州政府兩大層面,在各種支持中,主要以聯邦政府為主。主要的支持措施包括:一般性服務,如農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病蟲害控制、推廣咨詢和培訓服務、產品檢驗、營銷、促銷等各種基礎設施服務;為糧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儲備;國內糧食援助;不掛鉤的收入支付;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計劃;自然災害救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資助;環境計劃、區域經濟發展援助計劃等。
除聯邦政府的支持外,各州都有各自對農業的保護和支持計劃,并安排有必要的資金。對農業生產者的資助有些屬于是對聯邦政府相關政策的拾遺補缺,有些也與聯邦政府安排重疊。此外,政府還通過制定“復興計劃”、“調整計劃”等計劃項目為農場發展提供優惠貸款或贈款。聯邦開發銀行、聯邦儲備銀行以及許多大的商業銀行也為農場提供貸款;在農用資金來源中,政府及公共機構提供的財政信貸顯著增加。還通過各種補貼(如農用燃油優惠)減輕農場負擔。除在國內向農民提供基礎設施和信息支持外,澳大利亞還實施對農產品出口的促進支持,聯邦貿易局在各國的辦事機構幫助農民向所在國出口農產品;聯邦政府出口信貸一般為1年期的買方信貸,主要補貼產品是糧食作物,特別是小麥,接受出口信貸的大多數為不發達國家或糧食凈進口國,間接資助了本國農產品生產和出口。
二是重視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澳大利亞擁有較為完整的農業科研服務體系,內容包括從品種選育到病蟲防治、檢疫監測及其產品保鮮供應等方面。農業科研機構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多單位、多部門協同合作,形成了科學研究、農業生產、食品工業、市場營銷為一體的農業科學研究網絡。澳大利亞的旱作農業、育種、畜產品加工等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先進的農業科研網絡和健全的推廣體系,對澳大利亞農業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澳大利亞的農業科研開發工作主要由州政府承擔,約占50%,接下來依次是聯邦政府(約占26%)、高等院校(約占14%)和商業企業(約占10%)。這些研發工作中的大約30%是受農村研究公司的委托開展的。近些年,聯邦政府每年支出的農村研究經費近9億澳元,相當于澳大利亞科研總支出的11%。在農村的科研開發支出中,純基礎性研究占3%,戰略基礎性研究占20%,應用性研究占63%,試驗開發型占14%。農業研發投入資金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農業增產增收的60%~80%來自科技進步因素,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在80%左右,每年回報率在25%~100%之間,而且持續很長時間。
澳大利亞農業推廣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使相當大一部分的推廣服務從公共部門轉移到私有部門,并且這些變化還在繼續。綜觀全球,農業推廣政策的變化不只局限于澳大利亞,也不光局限于農業,它反映了一個社會服務私有化的國際趨勢。
與中國情況有所不同,澳大利亞的農業推廣體系并非全國統一,各州政府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行業需要設置和管理其推廣體系,其宗旨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減少開支。在澳大利亞,農業與自然資源由國家農、漁、林業部負責,州一級大多數都是由其基礎產業部或農業部負責。各州的基礎產業部或農業部有的專門設立了推廣部門,從中再按專業劃分;有的則是先按專業劃分,然后每個專業里有專門負責推廣的人員。還有的把某一行業的推廣完全交給行業協會管理,政府只起協調作用。迄今為止,為了適應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各州農業機構的重組和合并還在進行當中。由于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的不斷變化,在澳大利亞從事農業推廣的人員極為廣泛,涉及部門有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大學、研究機構、農民協會以及農業物資公司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事推廣服務的全職崗位數為4 045個,其中,由公共資金支付的2 748個,由私人資金支付的1 297個。由于推廣人員有全職和兼職之分,實際參與推廣的人數應高于以上的數字,但尚未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具體來說,澳大利亞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由三部分組成:
政府機構又分為聯邦政府推廣部門和州推廣部門。以往,聯邦政府雖然是一個重要的農業科研和推廣投資部門,但它并不直接介入農業推廣活動。以聯邦科工組織(CSIRO)為例,雖然在宣傳其科研成果時與農民和企業有一定接觸,但很少直接參與推廣活動。但近年來,由于CSIRO在資金上越來越依賴于企業的投入,其科研方向也由基礎研究轉向實用技術。再加上CSIRO更多地參與到CRCs的合作研究中,使其不可避免地參與越來越多的推廣實踐活動。聯邦政府的其他部門也逐漸開始為農民提供直接的信息服務。各州政府推廣工作主要由各州基礎產業部門負責,內設鄉村事業發展總部,統管推廣工作。各州劃分為6~7個大區,大區又分為若干小區,小區設立鄉村事業發展中心,負責該區域農技推廣的機構為州派出機構,實行垂直管理。研究部門把研究成果編成材料,由咨詢站出售或免費發給農民。各州的其他部門如環保部門和市場管理部門也都加強了推廣服務。高等教育機構也能通過其自身職能和參與CRCs的合作研究提供推廣服務。
包括農業咨詢公司、農資公司、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和社區組織、銀行和食品加工企業等私人機構,它們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及經營方面的咨詢,實行有償服務。這些部門范圍很廣,從極具影響力的全國性組織到地區性個體組織,它們逐漸發展壯大,在農業技術服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西澳大利亞州的澳大利亞農業咨詢協會,現有農業顧問60多人,為當地的農業,尤其是糖類作物、棉花、園藝產品、釀酒業和乳制品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和市場服務。另外,各類農民協會和社區組織與政府和企業配合承擔了大量的推廣活動,例如組織田間示范、研討會和發送信息手冊等。同時,由于政府相關政策的鼓勵,越來越多的農業科研和推廣項目也簽約給私人部門執行。
科研和教育機構都有為推廣服務的生產試驗農場,開展推廣性的示范工作。推廣人員把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映到科研和教育機構,然后把研究和試驗的成果在生產中推廣,再把效果反饋給科研和教育機構。農技推廣人員必須是大專院校畢業生,具有獨立工作和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以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兩種方式對推廣人員進行培訓。澳大利亞的農民也參與農技推廣工作,他們必須受過專業教育,有能力參與推廣工作。
澳大利亞政府十分重視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聯邦政府及各州均設有就業、教育和培訓部。澳大利亞的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由政府出資,行業推動。農民培訓的費用由政府投入,各有關大學、職業學校等承擔培訓任務。農民每隔一定時間都要接受1次培訓。澳大利亞的培訓是以能力為基礎的培訓,農業教育和培訓的評價指標納入“全國能力標準”,保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者都能達到行業的知識技能要求。通過堅持不懈的培訓,澳大利亞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提高。高素質的農民隊伍為保持農業生產高效率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澳大利亞農業推廣的管理體制有2個基本特點:一是注重形成農業產、加、銷一體化的推廣體制;二是強化農產品的品質、質量管理意識,注重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效益。在減少政府干預的同時,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機構越來越完善。服務主要是為農民提供各種生產經營技術,幫助農民進行會計核算,了解農產品產銷市場行情,與農民簽訂購銷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