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華,甘永萍
(廣西師范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廣西作為中國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旅游資源豐富,區內的國內旅游發展勢頭迅猛,增長速度快。但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交通區位、旅游資源稟賦、社會歷史文化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對廣西國內旅游發展水平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運用量化的方法對廣西的國內旅游經濟進行區域差異研究,不僅可以解析廣西各區域間的國內旅游發展差異情況、內部結構的變化規律及發展機制,而且為廣西制定相關旅游發展政策及區域旅游規劃提供更有利的借鑒,對促進廣西的旅游業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20世紀90年代,我國國內旅游發展處于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游的狀況。[1]之后,由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居民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多及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國內旅游得以迅速發展,且國內旅游收入大大超過了入境旅游收入。
鄭媛媛等[2]用統計回歸的分析方法,建立回歸模型,對國內旅游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行了定量評估。李連璞[3]采用旅游資源豐度、接待國內游客數量及國內旅游收入三項指標對國內31個省區域內要素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區域旅游發展要素間關系復雜、出現多元化特征、區域間存在巨大差距等結論。胡志遠[4]利用基尼系數及泰爾指數測度方法分析了江蘇省1978-2004年區域經濟差異,發現區域生活水平差異已經超出生產區域水平差異。趙俊遠、蘇朝陽等[5]采用泰爾指數對1996-2005年西北5省(區)旅游經濟差異變化進行了分析,得出GDP權重的泰爾指數整體上處于下降趨勢,而旅游總收入權重的泰爾指數處于微弱的上升趨勢。胡俊、張宜紅等[6]運用相對指數和絕對指數測算了安徽的區域經濟差異,認為安徽省區域經濟差異主要是由各個區域內部差異構成。唐順英[7]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山東省旅游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指出了影響空間差異的主要因素,探討了促進區域旅游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畢燕、徐洪瓊等[8]采用標準差、變異系數、地理集中數、相對發展率等方法,分析了2003-2009年廣西國內旅游規模差異變化狀況,結果發現廣西國內旅游規模絕對差異呈擴大趨勢。薛剛、孫根年等[9]運用旅游市場競爭態和游客親景度模型,對2004-2005年西安市國內旅游市場競爭態和游客親景度進行了定量分析。以上研究大都是采用量化的方法對區域差異進行了研究,而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廣西國內旅游區域發展進行定量分析,旨在為廣西旅游規劃決策提供參考與借鑒。
本文以廣西的國內旅游為研究對象,選取國內旅游人數及國內旅游收入作為廣西國內旅游經濟發展差異的研究指標。利用2003-2011年廣西14個地級市的相關數據,從標準差、變異系數、Theil指數等角度分析這九年來國內旅游經濟發展總體差異程度及其變化趨勢。研究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4-2012年《廣西統計年鑒》的國內旅游人數(單位:萬人)和國內旅游收入(單位:萬元)。
廣西行政區劃為14個地級市,為了更好的研究廣西國內旅游的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程度,根據各個地級市的地理區位、經濟區特點等,劃分為五個區域:桂東區(包括梧州市、賀州市、玉林市、貴港市);桂南區(包括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桂西區(包括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桂北區(包括桂林市);桂中區(包括柳州市、來賓市)。
運用標準差和變異系數深入分析2003-2011年廣西各市國內旅游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并通過對比進行總體差異情況分析,而泰爾指數主要著重分析廣西國內旅游發展五個區域間的組內差異和組間差異情況。
1、標準差
標準差是測定一組數據絕對離散程度最常用的方法,能反映組內個體間的離散程度。標準差越小,表明平均數的代表性越好,變量數列的離中趨勢越小;反之,變量數列的離中趨勢越大。計算的公式表示為:

其中,表示第i個s地級市的國內旅游收入,表示各市國內旅游收入的平均值,n表示城市的個數。
2、變異系數
變異系數是測度數據離散程度的相對指標,也稱為變差系數或標準差系數。它是一組數據標準差與其相應的平均數之比,變異系數可以消除單位和(或)平均數不同對兩個或多個資料變異程度比較的影響。
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為:變異系數CVt=(標準差 St÷平均值)×100%。即:

3、Theil指數
泰爾指數(Theil index)又稱泰爾熵標準(Theil’s entropy measure),它與基尼系數不一樣,可以盡量避免產生的偏差,更加精確地衡量地區間的差異狀況。[10]泰爾指數分解為兩部分的內容,即地區之間的差異程度和地區內部的差異程度,分別反映組間差異與組內差異對總差異的貢獻程度。泰爾指數數值距離0越遠,表明各個區域之間的差異程度越大,發展越不均衡。Theil的計算公式表示[11]為:

公式中,yi表示i區域國內旅游收入占全區國內旅游收入的比重,yij代表第i個區域的j市國內旅游收入占該區域國內旅游收入的比重,pi代表i區域國內旅游人數占全區國內旅游人數的比重,pij代表第i個區域的j市國內旅游人數占該區域國內旅游人數的比重,k代表區域數,n代表某個區域內的城市個數。
廣西是個旅游資源大省,相對入境旅游而言,國內旅游發展較為迅速,且對全區的旅游業發展貢獻較大,但是各個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均衡狀況較為突出。各個區域的國內旅游收入占全區旅游收入的比重如下表1。

表1 廣西各年份五區國內旅游收入占全區的比重
由表1我們可以得出,桂南地區的國內旅游收入占全區的比重是呈現整體下降趨勢 (2008年除外),且在五個區域當中比重是最大的,對全區的貢獻率超過了其他幾個區域。桂西地區的國內旅游收入占全區的比重最低,但是逐年出現增長趨勢。桂中、桂西、桂北的國內旅游發展相對穩定,對廣西的國內旅游具有一定的貢獻。

圖1 廣西各市國內旅游經濟發展總體差異
從圖1看出,廣西的國內旅游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在同一個坐標軸上呈現出反方向的變化,在2008-2011年時的差異是變化較大的幾年。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主要是2008年的經濟危機影響了入境旅游的發展,但是這卻促進了國內旅游的發展,從而拉動了區內的經濟。2003-2011年廣西的國內旅游發展迅速,國內旅游收入從2003年的1933577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12094700萬元,廣西的國內旅游經濟發展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廣西的國內旅游經濟的標準差逐年增大,也就是廣西各市國內旅游之間的絕對差異一直是處于上漲勢頭,尤其是在 2008-2009、2009-2010、2010-2011 年之間,這三個時期的差異值變化是較大的,其他年份的差異值一直保持增長緩慢的幅度。相比之下,廣西的國內旅游經濟發展相對差異變化幅度較小,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

表2 廣西各市區國內旅游發展總體差異
表2顯示,2003年到2006年的變異系數都大于1,相對差異值一直處于下降狀況,2010年和2011年的變異系數下降到了0.898782和0.858176。變異系數越小,說明相應的平均數的代表性就越小,在2011年達到了最低點,可以看出廣西國內旅游經濟的相對差異不斷減小。
按照Theil指數計算公式及2003-2011年度廣西各市的國內旅游收入及人數的統計數據,計算出來的廣西國內旅游區域間差異、區域內差異及對總差異的貢獻程度如表 3、圖 2。
由表3、圖2可以看出:
(1)總體上看,2003-2011 年的廣西國內旅游差異值不斷接近0,表明差異不斷縮小,各地級市的旅游發展逐漸趨向均衡,泰爾系數從2003年的0.107846降到了2011年的0.014956,下降的速率是一個由快變慢的過程。

表3 廣西各年份國內旅游泰爾指數分布
(2)區域間的差異Ta呈現下降趨勢,下降幅度較小,過程緩慢,下降速度明顯比區域內差異下降速度要小,可見總差異主要是受區域內差異影響最大。
(3)在區域內差異中,整體的變化幅度較大,波度較陡,總體上的變化呈現下降的趨勢,且對泰爾系數的貢獻較大。
區域間的差異主要是指桂東、桂南、桂西、桂北、桂中這五個區域間的差異,而桂北只有桂林,故區域內的差異只計算了桂東、桂南、桂西、桂中,具體的變化情況如表4、表5。

圖2 廣西各年份國內旅游泰爾指數分布趨勢

表4 廣西國內旅游各區域間的差異

表5 廣西國內旅游各區域內的差
由表4可以看出,五個區域間的差異整體上逐漸縮小(2010年除外),其中桂南地區的差異值明顯比其他四個區域的差異值要大(2011年除外),主要是因為桂南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政府重視對北部灣經濟圈的開發與管理,而且每年的東盟博覽會都會促進廣西旅游的發展,增加國內旅游收入,從而加大了桂南地區與其他四個地區之間的差異。從縱向上看,2003年到2011年中幾乎每個地區的差異值都是2003年的差異值最大,主要是因為2003年發生非典疫情,在抗擊SARS期間,旅行社國內旅游組團基本停止,從而直接影響國內旅游人數和營業收入的總體水平,整個廣西的旅游業處于低迷的狀態。
由表5得出,廣西國內旅游的區域內差異逐漸縮小,其中桂南的組內差異較小,變化坡度較緩慢,2003年的組內差異是八年來最大的一個差異值,主要是因為北海、欽州、防城的國內旅游收入明顯比南寧的國內旅游收入低很多,作為首府城市的南寧,各方面的資源都占有優勢,從而加大了區域內部的差異。其中在2003年及2009年期間,桂中、桂西的組內差異變化幅度較大。
2003-2011年,廣西國內旅游Theil指數變小主要得益于地區內的差異減小,地區間的差異也有所變小。2003年,由于受到SARS事件的影響,廣西的全年國內游客比上一年下降了7.1%,這直接影響了區域間的旅游經濟。2003年9月,區旅游局在百色市舉辦的百色旅游經濟之崛起與建設廣西先進省區研討會,探討了百色旅游經濟的問題,促進了桂西的旅游發展,從而使桂西的組間差異低于桂南、桂北。
2004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了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這有力地推動了廣西的旅游業發展,因而整個廣西地區之間的差異都比2003年要小很多,東盟的召開促進了區域間的旅游合作與資源共享,這使得區域間的差異減小。2005年,廣西積極推進自治區內各市縣區域旅游合作,初步形成了旅游大市場、大聯合、大發展的基本格局,進而拓展了旅游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空間。此外,廣西與廣東進行了“兩廣無障礙旅游區”的建設,這使得廣西的北海、欽州、防城、玉林、貴港等地區的旅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因而2005年桂南的區內差異是最小的,但是反而拉大了桂東的區內差異。
2006年,全國掀起了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的高潮,這無疑為經濟相對落后的廣西提供了發展契機,從而逐步縮小桂東、桂南、桂西、桂北、桂中五個區域間的差異。2007年,廣西與世界旅游組織兩度在桂林舉辦大型研討會,較好地提升了廣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廣西的國內旅游收入得到了穩步增長,Theil指數減少到了0.04892,其中區域內的貢獻率達到了92.4%。
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雨雪冰凍災害的影響,廣西的國內旅游增長有所下調,但是廣西此時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開展“廣西人游廣西”活動,加上北京奧運會的召開,這使得旅游業的發展還是處于一種增長的態勢,區域內的差異逐漸減小。2009年,廣西的旅游業在經受住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甲型流感等諸多不利因素的考驗下,旅游發展速度超出了預期,全年國內旅游接待量比上一年增長了21.9%,比全國平均增幅高出10.8個百分點,此時的Theil指數也是比2008年要小。
到2010年,廣西的紅色旅游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旅游業得到了發展,推進了南寧至百色高速公路沿線的鄉村旅游建設,這使得桂西的區域內差異比其他區域的要小。廣西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促進了桂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桂南的國內旅游發展得到了升華。2011年是“中華文化游”主題旅游年,全區開展了各種文化旅游活動,刺激了旅游消費,同時全面推進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大融合,加強了區域旅游合作。此外,在南寧還開展了“中國旅游日”活動,各地開展的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建設成效顯著,使得2011年的國內旅游泰爾指數是最小的,區域內的差異和區域間的差異也是最小的。可見,全區的國內旅游發展逐年趨于均衡勢頭。
廣西各個區域旅游資源類型不一,各具特色,桂北旅游主要是山水風光、丹霞地貌為主,如桂林漓江、資源八角寨等;桂東旅游主要是以青山秀水、歷史文化、宗教名勝為特點,如桂平西山、黃姚古鎮等;桂南旅游則以壯族風情、邊關風貌和海濱風光為特色,如德天瀑布、憑祥友誼關、北海銀灘等;桂西旅游是以巖溶地貌和歷史遺跡為主,如百色起義紀念館、巴馬長壽之鄉等等。政府在制定旅游開發與發展規劃的時候,要依據每個區域的發展狀況及特色,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對每個區域進行宏觀調控,加大對旅游業的投資與管理。
南寧、桂林一直是廣西旅游的增長極,通過南寧、桂林的輻射作用,可以帶動周邊區域的旅游發展,從而不斷提高廣西旅游收入。比如,桂林可往賀州、柳州輻射,南寧向玉林、百色輻射。通過帶動增長極所在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從而不斷減小各區域旅游之間的差距,進而推動廣西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旅游產品的開發應根據區域旅游資源的特征,切忌盲目跟從,同時要以市場為主導。目前,桂西地區適合發展紅色旅游、長壽旅游、地質考察、探險旅游等專項旅游產品;桂東地區適合發展宗教旅游、古城鎮游等旅游產品;桂南地區適合發展海濱度假、商務、會展旅游等專項旅游產品;桂北地區適合發展山水風光游、主題樂園游等專項旅游產品;桂中地區適合發展工業旅游、民族風情游等旅游產品。[12]開發的形式要多樣化,且要突出其中的文化底蘊,而少數民族文化和風俗就是廣西旅游資源的第一大特征,在開發過程中要發掘廣西獨有的少數民族風情,如仫佬族的依飯節、毛南族的分龍節、京族的唱哈節等等。
旅游基礎設施是衡量一個旅游目的地可進入性的指標,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可以加大游客對景區的吸引力。桂西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環境較為惡劣,道路崎嶇,住宿條件差,這些會影響該地區的旅游發展。因此,重點完善桂西地區的基礎設施對于提升區域的旅游接待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例如:修建到桂西地區的一些二級公路、建設一些中低檔的旅游飯店、完善景區設施建設等等。其他區域也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旅游交通網絡,提高該區域的可進入性。
推動國內旅游區域之間融合發展,人才是關鍵。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通過創新旅游院校辦學機制,借鑒旅游職業教育較好的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構建本專科旅游職業教育體系,以校企合作為手段,推動人才培養。
不斷提高廣西各個地區的旅游服務質量與水平,推進旅游行業標準化建設。加強對旅游交通、旅游購物、旅行飯店、旅行社等行業標準化建設,推行標準化管理,規范服務質量與基本價格。此外,進一步加強旅游咨詢服務網絡建設,為游客提供便利的咨詢及投訴服務。堅持以游客滿意度為基準、以人性化服務為方向、以信息化為主要途徑,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功能,引導旅游經營者和旅游從業人員著力提高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本文通過計算Theil指數、標準差及變異系數,采用2003-2011年廣西各地級市的國內旅游收入和國內旅游人數數據,對廣西的國內旅游區域差異發展狀況進行了測算及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是廣西國內旅游區域發展差異逐年縮小,而且受到區域內的影響是較大的,可見區域內的差異是泰爾系數的關鍵影響因素,而且區域內的差異逐年有下降之勢。
二是桂西、桂中的區域內差異比較小,而桂東、桂南、桂北的區域內差異較大,桂西的區域內差異變化緩慢,桂北的區域內差異呈現擴大之勢。
綜觀這九年來的發展趨勢,廣西的國內旅游發展區域差異在不斷縮小,變化速度逐漸變緩,但是要全方位實現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廣西國內旅游業還應積極采取以上的對策來加以改進,從而促進廣西國內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杜艷增.我國國內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J].濟寧師范學校學報,2007,28(3):39-40.
[2]鄭媛媛.國內旅游影響因素分析與模型評估[J].成都電子機械學校學報,2005,6(2):64-65.
[3]李連璞.區域旅游發展“同步—錯位”診斷及差異分析——基于中國 31省(區、直轄市)國內旅游統計數據[J].人文地理,2008,23(2):88-90.
[4]胡志遠.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區域差異測度分析——基于基尼系數與泰爾指數的比較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2):1-3.
[5]趙俊遠,蘇朝陽,黃寧.西北 5省(區)區域旅游經濟差異變化—基于泰爾指數的測度[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8,24(3):214-215.
[6]胡俊,張宜紅,朱建軍.安徽區域經濟差異分析——基于泰爾指數的分解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3):56-60.
[7]唐順英.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2):75-76.
[8]畢燕,徐洪瓊,陳喬.廣西國內旅游規模區域差異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4):118-123.
[9]薛剛,孫根年,侯偉濤.基于親景度與競爭態的西安國內旅游分析[J].旅游學刊,2008,23(9):12-16.
[10]崔維軍,李廉水.江蘇省科技人員收入差異分析:基于泰爾指數的測度[J].中國科技論壇,2008,(12):108-109.
[11]陳秀瓊,黃福才.中國入境旅游的區域差異特征分析[J].地理學報,2006,61(12):1271-1273.
[12]費莉雅.廣西旅游業競爭力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D].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