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
我們可以用一個詞形容中學時代,有人幸福,有人辛苦,有人迷茫,有人快樂。中學是我們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階段,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印象與回憶。這是中國真實的教育現狀,同時也折射出不同的老師、不同學校對于教育的不同理解。然而,我對教育的理解是樸素最美,幸福至上。
我在一篇六月份的博客中引用這樣一句話:“我們走了很遠,卻忘記了為何出發。”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教育。現在的教育讓人眼花繚亂,十分浮躁。常有人說我有前沿的教育教學理念,我總是解釋:“我沒有任何前沿的理念,甚至沒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樸素的起點,遵循教育常識,面對我眼前的每一個孩子時,堅守良知,僅此而已。
什么是樸素的教育。我所在的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剛剛過了一個沒有慶典的校慶。學校只做了一個宣傳片。一個十年校慶的宣傳片會是什么樣的?宣傳片中沒有學校硬件條件的宣傳,例如占地面積、學校規模等等。師資力量、榮譽稱號在我看來不重要。片子中沒有大而空的術語,重在宣傳對學生的關注。短片中講述的故事是真實的,人物是真實的,老師演自己的角色。
教育是為了什么?教育活動本身應該是不帶有功利色彩的,是不受政治色彩影響的,是為了孩子成長發展的。臺灣作家張曉風在《我交給你一個孩子》里感慨:“今天早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個問題就回到了教育的起點。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對教育有自己最樸素的理解。
教育是一種依戀。很多年輕教師談及教育,首先想到智慧、絕招、技巧等等。教育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什么,很多人認為是理念、模式、方法等。這些的確非常重要,但是教育離不開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起決定作用的是對孩子的依戀之情。什么是依戀?阿莫納什維利這樣解釋:“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愿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已經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職業的幸福。”我迷戀嘰嘰喳喳,教育對于我就是一種依戀。只要我在學校,每天我都會為學生上一節課,聽教師一節課。我上課不是為了以身作則,更多是把上課看作一種享受。孩子喜歡我的課,我和孩子彼此的享受就是一種依戀。今年初三畢業生離校照畢業照,從前都是校領導坐在第一排,學生站在后面,具有明顯的官本位色彩。我來到學校后便主張教師和學生站在一起,從此這也成為我們學校的一個傳統。我希望做一個孩子不怕的校長,事實上我也的確做到了。學生在校園里見到我都十分親切,向我的懷里撲。我認為這些孩子十分可愛、天真。教師能不能發現孩子的美好之處,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就是教師愛學生的表現。依戀在于教師能不能欣賞孩子。這種嘰嘰喳喳、吵吵鬧鬧、蹦蹦跳跳,我十分喜歡。這對于我來說就是幸福,就是依戀。曾有一次,我因出差學習無法繼續教課,孩子們將我們共同玩耍的照片放大貼在班級墻壁上,代表我仍在陪同他們共同學習。離別當天,學生到火車站送我,火車開動,學生跟在后面邊跑邊向我喊:“李老師,再見!”每次回想起這段經歷,我都十分感動,這就是依戀,這種情感就是教育的底色。
教育是一種理解。陶行知先生這樣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教育是一種理解。很多老師口口聲聲說自己愛學生,但是卻不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彼此存在心理隔閡。雖然工作越做越細,但卻被學生嫌煩。教育首先是一門人學,如果不了解孩子就談不上教育。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當作成人來看,理解孩子就要有兒童般的情感,同時也要和孩子有共同的興趣。如果我跟孩子們沒有共同的興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靈的通道將會永遠堵死。多一個和孩子共同的興趣,則多一條通往孩子內心深處的道路。我也經常問學校的老師:“你和孩子一起讀書嗎?一起踢球嗎?一起上網聊QQ嗎?”教師要和學生有一點共同的興趣!我年輕當教師時經常帶著學生一起到野外郊游,一起過元旦,一起爬山、摔跤。現在當校長,也和學生一起在公園里玩兒”。我不把和學生在一起當作是平易近人,也不把這當作是接近學生的手段。我和學生在一起時便忘記自己是成人,忘掉自己是先生,這便是最好的先生。這樣做的核心就是要有一顆童心,能夠理解童心,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愛。
教育是一種尊重。愛和尊重不同,愛是一種內在的情感,尊重是一種外在的行為。尊重學生是教師的底線。是否尊重學生不在于教師,而在于學生的實際感受。教師可以批評教育學生,但是言語一定要尊重學生。學生對老師的寬容往往多于老師對學生的寬容。老師往往在備課室里控訴某一位同學的斑斑劣跡,但是出門碰見學生,他還是“老師、老師”叫得甜蜜蜜。當學生對老師如此寬容時,教師也要同樣對待學生。只要有了情感,嬉笑怒罵皆是教育。愛的最高境界不僅是給愛,更要給以尊嚴。
教育是一種浪漫。教師應該追求一種物質以外的精神享受。若干年后,我們回憶起一些人會怦然心動,回想起一些事會熱淚盈眶。我經常問老師和自己一句話,我們要把怎樣的三年時光,留給孩子們未來的記憶。我帶的班級有各種讓人記憶難忘的活動:班級春晚、野外郊游、歌詠比賽、運動會、生日聚會、包餃子。1994年12月31日,我和學生一起到郊外,點起篝火,數著星星,等待新的一年到來,這就是浪漫。高中雖然學習緊張,我還是會帶著學生去放松心情。能給我的學生留下充滿人性的溫馨記憶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們感到在李老師身邊生活的三年,是他們生命中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我便有了職業幸福,幸福比優秀更重要。所謂的職稱、榮譽稱號并不重要,和學生在一起的溫馨就足夠了。
教育是一種傳奇。教師就是和孩子一起編織師生的生命故事——如果故事變成了不朽的傳奇,教師變成了偉大的導演。一個日子,一個孩子,就是教育。善待每個日子,呵護每個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每個日子里有多少故事發生,這些故事就是我們青春的燃燒,我們生命的流淌。教師的理想、責任、使命,真、善、美,點點滴滴編織進孩子的生命里,這就是教育。有些教師工作一輩子,從教生涯卻不堪回首,十分痛苦,希望能夠早些日子退休。但我卻把教育當詩來寫,把教育生涯中的點點滴滴都積累起來,編織一曲永恒不朽的詩歌。八十年代,我鼓勵班級學生采訪樂山市市長,編制班級簡報,為班歌作詞,請谷建芬老師譜曲。當時,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沒有經驗,沒有智慧,沒有理論,更談不上教學藝術,只有一腔熱血和一顆真摯的心。雖然三十過去,但是我的教育心依然和當年一樣樸素純凈,一塵不染。曾有一位學生這樣評價我,李老師不僅是我的老師,更是我的好朋友。我想說無論我有多少榮譽稱號,都不及這句話讓我驕傲。不必用堆疊的榮譽證明教師的成功,教師的光榮印刻在歷屆學生的記憶里。
教育因為樸素而永恒,教育樸素最美。教育就是綻放童心,燃燒青春,流淌生命,編織故事,締造傳奇。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孟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