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瀟怡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筆者作為訪問學者訪問了美國佐治亞大學,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也有機會深入了解美國小學的教育實踐,對美國小學教育有了更直觀、更感性的認識。基于此,筆者希望透過美國小學教育細節的呈現去思考美國教育中的“學生主體”,期望對我國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有所啟示。
“學生主體”似乎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判斷,但僅僅將“學生主體”當作一個口號,真正踐行“學生主體”似乎是更有意義的行動。在這一點上,美國小學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細節值得我國教育工作者思考與借鑒。
一、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學生主體”是美國教育實踐的突出特點
學生是學校開展教育工作的第一出發點。美國實行的是“就近入學”制度,其出發點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便利,這本身就是“學生主體”的一種體現。只要申請人身份合理合法,入學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不管是當地的學生,還是外地轉學過來的學生,只要身份合法,辦理入學手續就會很簡單,僅僅需要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完全沒有“擇校”、“測試”等諸多的程序和限制。
不僅如此,學校教育是指向每一位學生的。例如,一位中途插進美國小學班級中的學生就變成了插班生,學校會給這位學生發一個漂亮的小袋子,上面寫著:“red fish, blue fish, welcome new fish!”里面會是一些小書簽、橡皮之類的玩意兒。對于一個初入班級的學生來說,這一細節會讓他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歸屬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納的主體”。
學校的每一項工作都是以學生為出發點來考慮的。例如,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午餐有A、B、C、D四種選擇,實際上是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飲食偏好和習慣,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吃到自己喜歡的且營養豐富的午餐。學校每周五會給學生發放下一周的餐單,上面詳細標明每一天的午餐內容和營養成分,這樣就能保證學生做出更加符合自己喜好的選擇。
每一位學生過生日的時候,學校電視廣播的主持人都會在晨間新聞中予以播報,而且校長會親自到過生日學生的班級,向學生問候“生日快樂”,還會贈送生日小禮物。教師也會組織全體同學為過生日的同學送上各種祝福,讓孩子充分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的自豪與喜悅。
美國學校的校車不僅質量是最好的,而且服務也能充分地體現“學生主體”的地位。通常,校車會開到小區里,學生下車只需步行幾十米就能夠回到自己的家中。一旦遇到下雨或下雪等惡劣天氣,校車會主動地開到每一位學生的家門口,保證他們不會被淋到。雖然這只是一個個小小的細節,但是蘊藏于其中的“學生主體”理念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教師具有“服務學生”的意識,基于“學生主體”實施教育行動
筆者在和美國小學教師接觸與溝通時會強烈地感受到他們“服務學生”的意識。每天早晨,當家長開著車送孩子到學校大門口時,四五位教師一字排開,依次為孩子打開車門,然后特別真誠、熱情地問候孩子:“Good morning!”“How are you?”并給孩子一個熱情的擁抱與燦爛的笑容,然后彬彬有禮地對家長說“Have a good day!”孩子從中體驗到這將是愉悅一天的開始!但凡學校舉辦各種活動時,校長會親自站在門口,毫無架子地歡迎每一位學生和家長。透過校長與教師的這些行為,筆者深切地感受到在美國的小學里,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服務于學生的。
美國教師在教育工作的很多細節中也會體現“學生主體、教師服務”的意識。每當學期初,教師會發給學生一張材料清單,上面涵蓋整個學期需要準備的所有學習材料,目的是方便孩子一次性地準備好所有材料。每月月初,教師會發給學生一張本月的日歷,在上面標注接下來每一天會進行的活動。教師在本周還會發給學生詳細的下一周的每日課程表,備注每天需要注意的事宜,如課后的俱樂部活動、PTO(家長、教師和學生的聚會)活動,等等,確保學生不會遺忘。此外,教師每周還會發給學生及其家長這周比較詳盡的周工作總結和下周的教學詳細計劃,包括各個科目的基本內容和目標,提醒學生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和內容。學生或者家長給教師發送的郵件,永遠都是當天回復。有需要溝通的事宜,家長只要在學生的Star Binder里寫個留言,教師就會在第一時間給予反饋和處理。
教師通常只在周一到周四給學生布置作業,他們認為周末是學生的休息時間,學生也需要放松、玩耍、增長見識,所以美國小學教師在周末是不會留作業的。各種節假日,美國教師更不會布置家庭作業,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訴求。
每個學期,教師都會組織家長會,同樣也體現了“學生主體”的意識。每個學期初的家長會,教師會向家長介紹基于學生考慮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學期中后期,教師會安排與每位學生家長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不僅在會面時間上充分了解家長的時間安排和需求,而且會見的內容完全是個性化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反饋。教師會準備體現每位學生學習具體情況的各種材料,詳細地向家長介紹學生的在校情況,并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給家長提供幫助與支持,如推薦閱讀書目、開展家庭數學游戲活動,等等。
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安排上會更充分地考慮學生的背景、需求和興趣。例如,在所布置的項目學習中,教師會考慮每位學生的主觀愿望、興趣和喜好,讓學生自主選擇;此外,教師也會結合不同孩子的背景和經驗提出具體的建議。在一個有關中國文化的項目中,美國教師就會讓一位從中國轉學過來的學生進行“中國學校”的項目研究,充分地考慮不同學生的背景和經驗。
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環境創設
美國小學不會在校園環境中過多地展示學校的榮譽和成果,也不會安排宣傳宏大的教育口號,更不會存在過多的展示“教師風采”的布告欄。美國小學整個校園環境的創設,都是基于“學生主體”這一視角的。
正是基于學生主體的考慮,美國的小學環境也不會突兀地體現與幼兒園的割裂和明顯的差異。無論是墻面設計還是教室里的展陳,美國小學環境都體現了連貫的、一脈相承的過渡性特征。墻壁上全是學生的作品,沒有修改、雕飾和潤色的痕跡,樸素而充滿童趣。即使是對該校教師照片的呈現,也全部用學生的美術作品來凸顯。走廊的過道里全是學生的展陳設計,一把把舒服的椅子、幾個舒服的靠墊,這是讓學生心情愉悅的環境。教室里沒有“高位的”、“宣教式的”條條框框,更多的是體現各個學科本學期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是細化的,同時也是有選擇的。例如,三年級班級的墻壁上會把本學期學生要掌握的重要單詞、容易出錯的單詞按照字母順序羅列出來,也會有不同句式的概括性說明和具體例子,學生會一目了然,非常清楚。endprint
班級里的環境是出于方便學生走動、取放材料而進行設計。放眼過去,人們可能會覺得教室里“很滿”,各種各樣的材料分門別類,甚至有的班級里還會養小動物。教室會準備好各種學習用具和美術材料,便于學生使用和取放。小組主體模式的座椅擺放方式自然地讓人感到教師不是課堂的中心,課堂是指向每一位學生的。
學校的圖書館、班級圖書館和計算機室,同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圖書館按照學生閱讀水平和閱讀材料性質的分類方式,非常便于學生展開分級閱讀和個性化借閱。班級中閱讀材料的提供也充分體現了對各個學生不同閱讀水平和能力的考慮,既有圖畫為主的繪本,也有分章節的小說,保證所有的學生總能找到適宜自己閱讀的圖書。
四、對我國小學教育的啟示
觀察美國小學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實踐,反觀我國的小學教育,人們就會發現這里面存在的很多現象和問題是值得我國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刻反思的。
首先,我國教育應該創建符合學生心理需求和年齡特點的話語體系。教育內容應該是豐富的、具體的,也應該是學生能接受的,因此,我國的教育話語應該是學生能聽懂的。例如,“北京精神”、“中國夢”都是高位的、概括的、宏觀的內容,并不適合小學生教育。我國在試圖開展品德教育、熏陶教育的時候,應該深入挖掘體現教育內容的具體載體和形式,探討如何把高位的、抽象的內容轉化成學生能夠理解的、樂于理解的內容,要在教育效果上進行深入的思考。
其次,學校和教師應該具有真正服務學生的意識和行動。這種意識要具體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與點滴細節。例如,學生書包里的哪些東西是學生每天必須帶的、哪些東西是班級增加個小柜子就可以解決的。學生在學校的午餐,學校要了解是否有些孩子對某些食物存在過敏反應?如何提供給學生健康、營養又富有個性化的午餐?學校應該在開學前就形成內容詳盡的校歷安排,每月、每周教師向學生和家長提供有清晰說明的班級活動總結和下一階段的安排計劃。學生需要準備的物品,學校可以在開學初給學生發一張統一的材料清單,列上本學期需要的所有材料,避免學生出現今天買這個、明天買那個的情況。
最后,學校的教育環境應該是基于學生而創設的。當前我國很多學校在環境創設中更多是在展現學校的業績、學校的口號等內容。事實上,一所好學校最有說服力的表現應該是學生對校園環境的喜愛程度。學校應該在環境創設中體現學生眼睛所見的、心靈需要的和體現學生主體的作品。教室的墻面上應該是與各個科目學習有關系的本質內容的抽取和體現;走廊的過道里應該是體現學生需求的人性化的擺設。小學一、二年級的班級環境應該考慮到幼兒園的銜接和一致性,避免不顧兒童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的斷裂式的環境設置。
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夠時刻把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來實施教育決策、教學設計與教育活動,那么,教育才會是尊重的教育、有效的教育、受學生歡迎的教育。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