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高級中學是一所關注學生的德智體美各項均衡發展的國家級示范型高中。多年來,我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努力建設優質化校園,以期實現學校的優質化發展。學校要實現優質化發展,必須重視課程建設,教師需要統籌安排好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保障諸環節,從而提高學校的課程建設力。
一、課程規劃要重視針對性和適應性
在規劃課程時,教師不能為了教而教。教師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學生的向導。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必須充分考慮到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學生對學業和職業規劃的需要以及高校選拔人才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規劃課程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受益。
1.課程規劃要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要求,還要求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于發揮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因此在課程的規劃中,教師既要重視語文、數學、外語等基礎知識課程,也要重視音樂、美術、實踐技能等培養綜合素質的課程。只有培養學生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才能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2.課程規劃要面向學生學業和職業規劃的需求
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學業和職業規劃,通過調查和分析幫助學生形成較為明確的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例如開展問卷調查,召開師生座談會等等。在此基礎上,針對有特殊規劃的學生(例如出國留學)也要做好課程規劃,以保證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為每一個學生做好規劃。
3.課程規劃要符合高校選拔人才的需要
目前,高校對人才的選拔越來越呈現出考查方式的多樣化和考查點的多元化趨勢,不僅是對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是對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鑒別。新型招生政策,例如自主招生、特長招生、單考單招根據其特點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國外高招亦是如此。因此,學校要幫助學生分析適合他們的成長點并幫助他們合理規劃,從而適應高校選拔人才的需要。
二、課程實施要提高科學性和有效性
課程實施的目的是教書育人,但教書不是照本宣科,育人不是空講道理。探索課程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成為我們考慮的重點,只有科學的態度、務實的精神和合作的方式才能使課堂變得生動而高效。
1.課程實施要重視科學理論
近百年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實驗成果逐漸引入到教學中,幫助我們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將因材施教闡釋得更加具體,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讓我們懂得為什么要精講多練,卡皮克的記憶理論告訴我們反復地提取能幫助學生增強記憶,這些科學理論無疑對課堂教學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教師在實施課程時,要重視經過驗證的、能拿來直接運用的科學理論,這將對課堂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課程實施要探索符合學習規律的教學形式
在探索符合學生特點的學習規律方面,我校規定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展開討論,制訂適合的教學計劃,重點探討教學案和周測,為教學案的開發奠定基礎。在教學時,教師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推廣“361教學法”,明確三分講、六分練、一分考的模式,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中鞏固所學知識。此外,教師還要重視每次大型考試的考后分析,發現學生的不足,提出完善的意見和建議,進而找到優化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3.課程實施要善于依托輔助工具
行之有效的輔助工具可以使教學更為生動、活潑和高效:網絡多媒體平臺、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呈現方式更加靈活;教學案或講學稿可以使教材更加接近學生;思維導圖、知識樹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構架。輔助工具能給枯燥的課堂增添樂趣,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掌握所學知識。
三、課程評價要具有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在課程評價中,必須重視評價體系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規范讓評價具有權威性,可操作性讓評價具有切實的可行性,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具有效力并且得以廣泛實施。
1.課程評價要在規范的評價體系中開展
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培育人才,倘若偏離了這個宗旨,其結果只會使評價失去效力。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課程特質,研究本校學生的特點,制定出符合校情的規范的課程評價體系,這樣的體系才可能是科學的,才有利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2.課程評價必須依托富于操作性的組織形式
富于操作性的組織形式一般指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他們構成了課程評價的核心力量。此外,家長、學生、教師也可以對教學課程進行評價,但要明確核心評價標準。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評價者行之有效的指導是必要的,如此組織起來的評價形式才是有效而富有操作性的。
3.課程評價要借助現代化的數據處理系統
由于課程評價的主體多、對象多、方式多、信息多,評價周期具有循環性,信息保存具有長期性,傳統的紙媒記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需求,因此要盡可能地建立網絡化的信息處理平臺,保證課程評價信息交流的多向暢通。可將學校的門戶網站、教室多媒體平臺、電子閱覽室、教師個人電腦以及校外的網絡客戶終端整合起來,保證課程評價的時效性和多樣性。
四、課程保障要具有系統性和人文性
要進行課程建設,就要有充分的保障。職責分明的組織管理系統、靈活有序的工作機制和人性化的校園氛圍是課程建設必不可少的保障。
1.課程保障需要職責分明的組織管理系統
職責分明的管理體系能保證課程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們進行以下分工:學校課程委員會負責課程的整體規劃和監督實施;教學處負責制訂課程計劃并組織實施;教務處負責課程評價和設施保障工作;科研處負責社團活動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德育處負責德育課程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年級組和教研組直接負責具體課程管理工作。
2.課程保障需要靈活有序的工作機制
面對復雜的課程管理工作,制度決不能一板一眼、死板教條。靈活有序的工作機制需要我們盡可能地將可預見的課程管理工作制度化,賦予中層管理干部和基層工作人員適當的權力,使他們能夠及時靈活地開展工作,從而保障課程順利進行。
3.課程保障需要富于人性化的校園氛圍
人性化的校園氛圍能夠使學生沉浸在校園的溫暖當中。我們要盡可能地提供自由開放的環境,例如開放理科實驗室,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課余生活,體育、音樂、美術設備要盡可能讓學生便捷地使用,心理健康中心和醫務室需要及時全面掌握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教師要及時地將學生的表現傳達給家長。
提高課程的建設力是建設優質高中的前提。筆者通過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保障四個環節來闡述如何提高課程建設力,希望對提高高中教學水平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