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首烽
摘 要:現代短跑后蹬要求膝關節不充分伸直的技術,目前已被我國短跑界所接受。但是,對于“屈蹬式”的技術概念以及訓練的方法手段,尚存有諸多模糊認識。在客觀上影響著我國短跑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為此,本文運用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方面知識進行了理論性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短跑;屈蹬式;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29-01
一、短跑“屈蹬式”技術的由來
1、片面的理解“屈蹬式”技術
“屈蹬式”技術,單從字面上講就是后蹬腿要屈著蹬地。這與我們“髖、膝、踝三關節充分蹬直”的傳統技術理論相比,可謂是180°的大轉彎,短跑界不少人誤認為,后蹬技術已不再是主要的問題,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前擺”技術。從馮敦壽等學者對《第十屆亞運會男子百米途中跑步態和支撐技術分析》一文的分析看,我國優秀短跑名將鄭晨、李濤的個人技術,并沒有因加強“快速前擺”的技術訓練,而擺脫后蹬角度大和騰空時間長的落后技術。與世界優秀選手在技術上存在著較大差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快速前擺”技術的懷疑和對“后蹬膝關節不充分蹬直”技術的重新認識。
2、短跑的專門練習內容陳舊
眾所周知,只有結合短跑的技術特點和正確選擇各種專門練習的方法,才是提高短跑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們采用的專門練習仍然是50年代的陳舊內容,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實踐證明長期使用這些分解技術的專門練習,將導致運動員動作僵硬、技術脫節以及股后肌肉群容易被拉傷等不良現象,為此,短跑的專門練習必須要有針對性地更新換代。
二、動作特點及要求
1、動作要求
要求擺腿屈膝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擺出,并且帶動同側盆骨前轉動幅度加大,支撐腿在擺動腿積極前擺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髖!膝!踝關節。
2、動作特點
屈蹬式技術動作幅度小,后蹬速度快,支撐時間短,支撐與騰空時間更趨十合理,利于步頻的提高。屈蹬式技術利于人體水平位移速度,提高了跑的向前性。屈蹬式技術的屈蹬動作,使腿部肌肉儲存了一定律性能量,不易過度地拉長腿部肌肉而致受傷。
三、“屈蹬式”技術的科學依據
1、“屈蹬式”技術解剖學原理
“屈蹬式”技術從解剖學角度講是指膝關節具有一定的角度,而髖、踝關節充分伸展的后蹬技術。該技術完全符合膝關節的解剖特點,對重心前移沒有影響,另外,人的任何運動都是以骨為杠桿,以關節為樞紐,以肌肉收縮為動力而產生的,上述分析足以說明:“屈蹬式”短跑技術符合人體的解剖學特點。
2、“屈蹬式”技術運動生物力學原理
“屈蹬式”短跑技術有利于大腿的快速前擺,“屈蹬”時,由于屈膝送髖且膝關節基本固定,使得股直肌和髂腰肌被動拉長收縮得到了適宜的初長度,從而在后繼動作的固定收縮時,能產生最大的肌力,所以擺腿動作有力。由于足蹬離地面剎那,膝關節具有一定的曲度,故使得轉動半徑一開始就較小,這樣,就可避免肌肉做無用功,充分利用肌肉的收縮力量,快速省力地完成前擺動作。“屈蹬式” 短跑技術有利于減小后蹬角,并可協調步幅與步頻的關系,從動作觀察中發現:在后蹬階段,如果阻止膝關節過分后伸,即可使小腿與地面保持較小的夾角。后蹬時間相對減少,進而支撐時間也相對減少。這就實現了在步頻相對穩定或稍有增加的情況下而增大步幅的目的。
四、正確理解“屈蹬式”技術
“屈蹬式”技術不僅僅是為了適應場地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它是短跑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符合力學原理的。它的優點在于蹬離腿膝關節的屈度加大,促使髖關節的運動幅度大于膝關節的運動幅度,使重心移過支點的速度相對加快,并且使一定的重力矩值與最大后蹬產生的反作用力相匹配,從而使身體前移的技術更為經濟實效。
“屈蹬式”技術關鍵在于大小腿的快速折疊,而不是前擺速度,根據杠桿原理可知,大小腿折疊角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前擺時阻力臂的大小。折疊角度越小,前擺阻力臂越小,而前擺時的角速度就越大,那么大腿帶動小腿前擺的速度也就加快。
結論與建議:
1、提高對“屈蹬式”技術的全面認識,轉變以“前擺”為主的指導思想,在改進技術動作的同時,要根據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具體分析。
2、加強腿部屈、伸肌群及多關節肌的柔韌性、靈活性和協調性練習,并注意股后肌群與股前肌群力量的協調發展。
3、創立與現代短跑“屈蹬式”技術相吻合的專門練習。其目的是為了與現代短跑技術結構更為接近。
總之,“屈蹬式”技術的完整概念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應確立快速折疊的指導思想,創建適合我國運動員特點的現代短跑技術。
參考文獻:
[1] 張永虎.對短跑后蹬技術的再認識.沈陽體育學院報[J].1999-11-23,10(2):21-22.
[2] 王魯克.對短跑后蹬理論中幾個傳統觀念質疑。百家爭鳴[J].2000-2-5,11(12):21-23.
[3] 魏永紅.后蹬力對途中跑整體動作及跑速的影響.通化師范學院學報[J].2004-5,25(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