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梅
摘 要: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主動參與;探索發現;思考問題;發展智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64-01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思維得來的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再加上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既能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又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人就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談個人的一些做法。
一、“結論”盡量讓學生去發現
波得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小學數學教學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識特點,創設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我們要相信學生有這種潛能,學生能發現的教師絕不包辦代替。例如:三年級“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學習時,讓學生通過拼擺面積單位去發現。教學時,先讓學生自由隨意地拿出任意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小組分工合作,把拼成的不同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單位數填在表格里:
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表格里各個長方形長、寬、面積單位數之間的關系,然后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你們在剛才動手操作、觀察表格里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通過討論同學們發現了“不管長方形的形狀,大小怎么樣變化,長方形的面積的單位數始終與長和寬的單位數的乘積相同,因而同學們在愉悅的學習情境中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面積=長×寬。
二、“思路”盡量讓學生去說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說得先想。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去說,就能促進學生積極地、自覺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發展智力。這樣做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而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充分發揮了主動性、創造性,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教學二年級第四冊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時,盡量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即計算方法)說出來,結果學生說出來的計算方法超過老師預設的范圍。學生說的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道理,這樣教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掌握知識、技能,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富有個性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難點”盡量讓學生去議論
“議”就是討論。討論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方法。課堂討論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它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討論,大家發表不同意見,能從正、反兩方面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在相互啟發和爭辯中,各人的認識都更趨于完整。例如:五年級學習“最簡分數”的概念,如果光靠教師講解,下定義,學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對概念認識也很膚淺,通過課堂激烈討論學生得出兩點:分子和分母成互質數的分數;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的分數。只有符合上述兩個條件之一才能稱為“最簡分數”,討論過程也使學生對質數、公因數又進行了一次復習。又如教學平行的概念時,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內”,這幾個字不要行嗎?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學生舉例說明,把馬路和馬路上的天橋分別看成是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不相交,但它們不平行。充分說明“同一平面內”這前提條件很重要。通過討論學生透徹理解了平行的概念,而且印象特別深刻。
四、“過程”盡量讓學生去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教學的產生和發展都依賴于人的實踐活動。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動手畫、剪、拼、擺、比。通過擺弄和操作學具獲取知識,培養創造的能力,是把學生主動權交給學生的有效形式之一。
例如:三年級教學“有余數除法”時,使學生理解“余數”的含義。上課時把課前準備好的10根小棒拿出來進行分小棒,可以分幾堆,要求每一堆的根數同樣多,你有幾種擺法?學生動手擺小棒,擺后進行交流,發現有下面幾種擺法:
10÷2=5(堆)
10÷3=3(堆)余1(根)
10÷4=2(堆)余2(根)
10÷5=2(堆)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誰能把擺的結果分成兩類?為什么?學生從實際操作實踐中體會到:分東西往往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恰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后有余下。我們把余下的數,就叫“余數”。這樣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學生對余數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下一步學習“余數比除數小”打下基礎。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等思維能力。又如:二年級學生學習“克和千克”,教學時如果光靠課件出示并用語言講述1克的重量是多重,1千克是多重,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學生用錯質量單位的笑話就很多,如一頭大象約重4000克。教學時,讓學生親自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實際的質量是1克的,還有學生親自掂一掂2枚回形針的質量,讓學生初步建立克的概念。教學“千克”時,讓每個學生帶標有“1千克”的太太樂味精或餅干、洗衣板等物品,讓學生親自掂一掂,讓學生感受它的質量。然后,組織學生用天平稱一稱小組同學帶來的其他物品如:一個蘋果的質量、一個雞蛋的質量等。通過實踐操作,親身體驗,學生對質量掌握比較牢固,填質量單位比較準確。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發現、學生說、學生議、學生實踐。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學生能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學會怎樣學習,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