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啟才
摘 要:素質教育固然不是僅靠空喊口號、一擁而上即能奏效的短期行為,一些地區所謂的素質教育也存在較大偏差,但其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和時代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歷史教育;教材改革;教學觀念;教育核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98-01
科教興國,教育先行,目前受各種因素困擾處于困境當中的歷史教學,如何站在時代前列,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已成為不甘落伍的歷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標。筆者亦欲就此問題從教材、教師、學生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認識。
一、教材改革是創新教育的前提
課本是教學內容的基本材料和基本依據。長期以來,我國教科書的編定采用國定制,由國家教委制定頒布教學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負責編輯出版,全國統一使用。教材中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往往有明確的定性,停留于記憶性的結論上,似乎不容爭辨質疑,這種呆板僵化的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不利的。九十年代以來,國家實施教育改革,采用在國家教委指導下的“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的教科書審定制,給教材的編制和內容的安排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
鑒于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辨潛能,新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學界尚存爭論、對中外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不同影響,具有重大鑒古知今作用的歷史問題,提出來供學生思考求解。這些問題也許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難以得到圓滿解決,但它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有助于學生拓寬思路,開展獨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另外,活動課的安排本身就是一個創新。人教版歷史教材首次設置這種類型的課文,其目的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搜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煉思想、尋求答案、展開討論、進行論證,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探究式的自我學習,從而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到實處。
二、教師是創新教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就學校教育而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主陣地是課堂,起導向作用的自然就是教師。傳統教學中的灌輸式、填鴨型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在教學觀念上要有創新意識。
1、構筑現代教學模式:改灌輸式教學為討論式、問題式、探究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設疑、探索,使學生的能力包括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具體發展。作為歷史老師在教學中應確立這樣的主體目標:使學生認真學好前人留下的歷史知識、歷史觀點、歷史經驗的同時,又不受這些傳統理念的束縛,敢于另辟蹊徑,且能言之有理。
2、興趣引路、能力滲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老師強硬灌輸、學生被動學習的做法,容易使學生對所學科目產生強烈的厭倦、挫折心理,很難想象學生在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后,還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究問題。所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內部動力,有助于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和發展。
3、鼓勵學生勇于質疑。質疑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傳統的教學環境和單一的教材人為地束縛了學生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使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質疑習慣。宋代學者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現在的學生,信息量大,知識面廣,求知欲旺盛,在學習的過程中,善于獨立思考,因而會產生一些新奇獨到的觀點。教師若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合理引進課外知識,補充學生的信息量,鼓勵學生對現有觀點提出質疑,則能力的培養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生的標新立異,教師要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懷疑,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見解,大量搜集材料,小心求證,即便學生走進誤區,也要指導學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樣培養的學生才有自信心、才會富有獨創精神。現行的教材,其結論并非法定的東西,對眾多歷史事件本質的揭示也并非無懈可擊,加之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引入了一些史學界尚存爭論的問題,所以教師設疑,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不斷探求知識未知領域的懷疑感,是培養未來人才不可或缺的可貴心理品質。
三、學生是創新教育的核心,應發揮主體作用
再好的教育理念,再新的教育模式,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也只是它的組織者和執行者,而要檢驗它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受教育者——學生的身上。目前普遍認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教師設疑,即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疑”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但這恰恰又說明學生的思維在一開始就處于一種等待和被激發的狀態,教師的問題有時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但也有可能陷入一廂情愿的尷尬。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只能起一定的導向作用,發揮主體作用的應該是學生本身。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僅靠空洞的說教不行,依靠誘發興趣,也難以持久生效,引導學生從“自我需要感”到具有“自我實現”的信念,才是激發動機的關鍵所在。
2、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和參與辯論能力。作為導體的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設疑,只是拋磚引玉,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勇于質疑,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這種能力是潛在的因素,學生只有努力學習基礎知識,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使其呈現顯性的特征。
無論是教師設疑,還是學生質疑,有問題就要討論解決,組織課堂討論也是促進思維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討論就是利用學生自身對問題的好奇心,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自己搜集材料、提煉思想、展開討論,以充足的論據闡明自己的主要觀點,歷史問題必須以史實加以論證,且須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所以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使自己能自如地融入課堂討論的氛圍中,既是對學生能力發展的一個要求,也是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總之,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走出歷史教育的困境,追求創新教育的新境界,已成為廣大歷史科教師的共同目標。如果創新教育僅停留在口頭上,不過是紙上談兵的無為之舉。教育方法的創新還需要廣大教師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和把握,教師只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己任,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潮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