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44-02
案例背景:
我執教的《11~20各數的認識》這一課,學生的學習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因此,本節課特別注重使學生通過操作進行學習,使學生學會數數、讀數、寫數、認識數的數序。理解十進制的概念。課堂上,學生圍繞問題“小棒怎樣擺放讓別人一眼看出根數”時,擺小棒的方法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學極少。不過,通過精心設計的習題訓練,學生也學會了解題答題。也就是說,學生通過訓練“記住”了知識,“記住”了數的組成,基本理解“十進制”原理。
案例描述:
一、課前激趣
為了使一年級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教師制訂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如:表現好的獎蘋果貼畫,10個蘋果貼畫換一朵紅花。我根據孩子們的實際,輕松地與學生聊了動畫片《哆啦a夢》。
“有誰看過《哆啦a夢》這部動畫片?”學生都舉起了小手。
“在這部動畫片里你最佩服誰?為什么?”學生興奮地說:“我最佩服小叮當,因為它的本領最大,什么都難不倒它。”
“今天小叮當不光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還給我們帶來了禮物”讓學生一起數花的朵數,當數到3、6、10時,讓學生說他們分別表示什么(幾個一)。
[從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數花的個數時,既復習了10以內數的順序,又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二、創設情境
(舉起12根水彩筆)“猜一猜,老師手里有多少支水彩筆?”“16枝”、“14枝”、“19枝”等,孩子們猜得數量不一,猜得興趣盎然。
“到底有多少支呢?咱們一起來數一數。”(然后運用數數來驗證,結果是12枝。)
“一根一根的數很慢,很麻煩,你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讓大家一眼看出來有12根呢?”
[從猜測到驗證,讓學生感到數數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這樣既了解學生的起點,初步感知數的相對大小,又體驗到1枝1枝地數,數得速度慢、麻煩,引發學主動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擺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學生圍繞中心問題“怎樣擺放讓可以讓別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進行實際地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然后匯報擺的方法:①2根2根地擺;②6根6根地擺;③3根3根地擺;④一邊10根,另一邊2根等8種擺法,但一邊擺10根,另一邊擺2根的同學很少,個別學生操作時無從入手,他們不理解“一眼看出是12根”的意思。最后大屏幕呈現3種擺法,讓學生先出最優的擺法。“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意見基本一致,可以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
[在比較中,學生領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數數顯得方便,并初步滲透十進制。]
在教師的引導下,扎好小棒后,邊看邊說,一捆是(10)根,就是10個一,一捆有(1)個十,那10個一是這捆,1個十也是這捆,那么我們就說10個一是1個十。(板書:10個一是1個十)
[在感知的基礎上,借助小棒,直觀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理解10個一是1個十。]
2、擺小棒,說組成。
“你還想擺出11-19中的哪個數?想一想:怎樣擺可以讓別人一眼看出來有幾根?”
生隨意選取一個數擺小棒,并說組成。
師:剛才我們擺的都是十幾的數,你們知道它們組成的秘密嗎?
(十幾都是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師:現在我想擺20了,那又該怎么擺呢?
生操作。(擺出兩捆小棒)。
師:那另一捆小棒怎么來的。
生匯報:再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師:也就是說2捆小棒是幾個十?(2個十) 2個十是多少?(20)
(板書:2個十是20)
[數感的建立是一個逐步體驗和發展的過程,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理解數概念就是數學建模的過程。]
四、實踐運用
1、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11-20這些數,如尺子。我們看看尺中所缺的數應該是多少,我們一起來填一填。(借助直尺,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讀數(順數、倒數),更深入地認識11~20各數。)
我會答:
(1)比10多1的是( ),比17少1的是( )。
(2)16前面一個數是( ),后面一個數是( )。
(3)15是由( )個十和( )個一組成。
(4)( )個一和( )個十合起來13。
(5)16和18中間的一個數是( )。
(6)與19相鄰的兩個數是( )和( )。
[學生通過讀數,了解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進一步認識20以內各數。這樣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學習數,知道數與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在輕松活潑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對20以內的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
2、如果不看尺,你會數嗎?
我會數:
從一數到二十。
從七數到十三。
從十二數到二十。
從二十數到九。
3、我們來一場翻書比賽,怎么樣?
我會找:
找出數學書的第8頁。
找出數學書的第17頁。
找出數學書的第5頁。
找出數學書的第20頁。
4、“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過11-20這些數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發言。
“我們一起來看看生活中還有哪里用到這些數呢?”(課件出示:公共汽車牌,紅綠燈上……
[搜索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充分感受數的意義,讓學生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用數學的快樂。]
五、課堂總結
案例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并且在內容標準的幾個階段都闡述了培養數感的問題。可見,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建立數感,形成數感,發展數感,是新課程改革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所謂數感,實際就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成為當前廣大教師頗受關注的問題。《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通過猜一猜、擺一擺、捆一捆、說一說,還利用對比材料,學生達到會認、會數、會讀,理解數的組成和十進制的概念。如果不會用這些知識來描述現實或解決問題,這樣的數學知識是“死”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從而發展數感。
一、親歷建模過程,建立數感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課前談話中,教師選擇動畫片《哆啦a夢》激趣引入。當學生自主探究“怎樣擺放讓別人一眼看出是12根”時,呈現出8種不同的擺法。通過比較體驗,學生真真實實地體會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然后通過擺小棒、說組成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也體驗經歷了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建立數感。
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學生經歷實物操作(擺小棒)的過程,建立起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數學模型。可見,建立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數感是不能傳授的,它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獲得數的敏感性,從而建立數感。
二、重視實踐應用,形成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發展數感。“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些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尋找教室里的,回憶經歷過的。學生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們對數的興趣。這些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不是他們胡編亂造的,而是他們正在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描述生活,解釋現實,這是數感的具體表現。
三、激勵猜測驗證,發展數感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能簡縮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驗證是指學生在進行探索之后,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引入時,從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猜猜“老師手里有幾枝水彩筆?”既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的相對大小,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有興趣地數數,又了解了學生的起點,可謂是一箭三雕。實踐應用部分的設計,促使學生加深對數意義的理解,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系起來,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數學意識,發展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