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榮法
摘 要:巖石圈物質循環、水循環和大氣循環運動是自然界的三大物質循環,這部分也是必修1模塊的主干知識之一,備受學業水平考試命題者的青睞,成為歷屆高考的“鐘情點”之一。以下就學業水平考試考查的相關內容和方式做一番剖析和透視。
關鍵詞:地理環境;三大物質;循環運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60-02
高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對考試內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為四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識記、理解、應用、綜合,分別用字母a、b、c、d表示。其中含義如下:
a—識記:識別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概念、特點和地理數據等基礎知識,重大地理新聞及與地理有關的法規;在地圖上正確識別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b—理解:簡述、簡釋、比較地理基本概念、規律、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點(包括分布、結構、演變、成因等)和與地理有關的基本國情、國策;解讀地理統計數據和圖表。
c—應用:利用各類信息材料說明地理基本原理;運用地理基本規律、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在圖上正確填繪重要地理事物名稱;比較和分析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及其內在聯系。
d—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觀點,將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實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各種因素聯結起來,以形成統一整體的認識。
一、巖石圈物質循環
考試要求:
①地質循環 a
②三大類巖石之間及巖石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圖示c
主要考查內容: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三大類巖石的形成與轉化,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1、三大巖類
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如花崗巖、玄武巖、橄欖巖、流紋巖等)。已經形成的巖石在各種外力作用下被侵蝕、風化、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如砂巖、頁巖、礫巖、石灰巖等)。或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板巖、大理巖、片巖、片麻巖等)。
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實際上是三大類巖石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正確理解的關鍵是掌握影響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的各種內外力作用。
3、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重要意義
(1)在循環過程中,形成了地球上多樣的、豐富的礦產。
(2)改變了地表的形態,塑造了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
(3)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了地表的環境。
【考查方式】以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示意圖為背景,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的界線與特點;以示意圖的方式考查三大類巖石的物質轉化方式。
二、水循環
考試要求:
①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a
②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b
主要考查內容:河流的補給,徑流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水循環的概念和類型,水循環的環節,水循環的意義,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1、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及特點
較大的河流一般都是由多種水源混合補給的。
2、水循環及其意義
自然界的水循環運動時刻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按其發生的領域,可以分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地內循環。海陸間循環又稱為大循環,通過這種循環,陸地上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海上內循環是水量最大的一種,陸地內循環補給水體的水量很少。
從長期來看,全球水的總量沒有發生變化,全球的降水量與蒸發量是相等的。但就海洋方面來看,期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多出來的那部分,通過大氣中的水汽輸送達到陸地上空。就陸地方面來看,其降水量略大于蒸發量,多出的那部分降水,通過陸地上的徑流輸送流入了海洋。因此,水循環主要是通過大氣中的水汽輸送和陸地上的徑流輸送來實現的。目前,人類對全球的水汽輸送幾乎沒有影響,而對局部地區的地表徑流輸送環節可以施加某些影響。例如修建水庫、引水灌溉、跨流域調水等,就是利用水循環和水平衡的規律,通過改變水的時分布,進而化害為利。
【考查方法】以河流的流量變化過程曲線考查不同地區、不同補給來源影響之下的河流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以某地區具體流域環節的變化分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南水北調等大型引水工程為切入點,考查人類對地表徑流等水循環具體環節的影響;以水循環的基本原理為背景,考查水循環的時空分布及利用狀況。
三、大氣運動
考試要求:
(1)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①熱力環流原理及圖示 c
②水平氣壓梯度力 a
③風的形成過程 b
④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移動及圖示 c
(2)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氣壓帶、風帶移動及海陸分布對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影響 b
主要考查內容:熱力環流的形成,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對氣候的氣候的影響,海陸分布對氣壓帶的影響,北半球氣壓中心的形成與季風環流。
1、大氣運動的最基本形成————熱力環流
(1)過程:地面受熱不均引起大氣上升或下沉的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氣壓的差異,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如城郊之間、海陸之間、山坡和谷地之間的熱力環流。
(2)氣壓差異: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高于高空氣壓;在水平方向上,一般來說,近地面氣溫高的地方氣壓低,氣溫低的地方氣壓高。
(3)等壓面彎曲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近地面等壓面向高處凸,為高氣壓區,由空氣下沉導致——-說明近地面溫度低;高空等壓面向高處凸,為高氣壓區,由空氣上升導致————說明近地面溫度高。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
原理: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近地面氣壓中心——季風形成。
南半球氣壓分布:由于海洋面積占優勢,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布
【考查方式】這部分所涉及的知識關聯性很強,往往會以各種氣候數據和統計圖表,層層深入地對相關考點進行考查,如沿著“閉合環流——三圈環流——地球上的氣壓帶、風帶——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海陸分布對氣壓帶的影響——季風環流”這一主線,通過研讀側視圖、俯視圖、垂直剖面圖等多種類型的大氣環流形勢圖,分析各種因素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利用氣壓帶、風帶的有關知識分析某一區域的氣候成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