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成
摘 要:教學語言技能是教師傳遞信息,提供指導的語言行為方式,它不獨立存在于教學之中,卻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最基本的教學行為。只有把握課程教學語言的特點,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文指出,對歷史教師而言,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是:語言要有歷史特色、要生動、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節奏。
關鍵詞:教學語言;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33-01
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歷史課程教學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歷史教師能否培養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能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否升華教育功能,能否讓學生增益智慧,在很大程度上都與教學語言有關。教師“傳道、授業、解惑”離不開語言,即使是電化教學,也需要借助教師的語言才能發揮最大效能。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師語言表達的水平,直接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教師語言的藝術賦予課堂教學以誘人的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效果主要是教學語言的效果,離開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學便無法開展;教師的教學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也會影響教學任務。從語言的內部特征來說,歷史教學語言必須符合科學準確、簡明生動的原則。
一、要有歷史特色
歷史教師的語言,所表達的是具體的歷史知識,為了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教師的語言就要準確反映時代特色。不恰當的類比、武斷的臆想、過分的夸張,都不是一種嚴肅科學的態度。首先要體現歷史術語的準確性。
適當引用古人的原話和文獻的原文,不僅可以渲染歷史的時代特色,還能提高學生的興致。如講到唐、宋兩代經濟,說明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經十分顯著,可例舉王建《汴路即事》詩句:“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意思是:來白天南海北、操著不同方言的人都匯聚在這里進行商業貿易,草市很繁榮。宋代的“草市”已具有相當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也可舉陸游詩句:“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清簾上酒樓”。有的教師擔心引用原話原文會增加難度,其實,有時候引用一句原話、一節原文,看似增加了難度,但卻加深了時代氣息,簡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內容,更加便于學生記憶鞏固。原話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時代氣息。鼓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學生自學歷史的能力也將在其中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語言要生動、幽默
歷史教學的語言要注意通俗、形象、幽默。通俗的首要一點,就是要把書面語言換成口頭語言來表達。書面語言雖然肅整,但沒有口頭語言明白流暢。在情感方面,口頭語言顯得更自然一些。如人民版必修一冊中“美蘇爭鋒”可以說“美蘇爭霸”;“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理解為“美國為首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為首社會主義陣營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PK”。歷史教學語言適當運用一些流行口頭語,激發學生思維,不會讓人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呆板無趣;也彰顯歷史教師能與時俱進,善于學習。
歷史教學內容比較概括,教師應用比喻、用當時的詩歌、民謠、諺語等再現歷史現象,使抽象變得具體。如歐洲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是因羅馬天主教教廷在德國的勢力最大,對德國的剝削與壓迫最多。當時有句諺語說“德國是教皇的奶牛”。這句諺語非常形象表明羅馬天主教教廷貪婪、德國受羅馬天主教教廷剝削最重。大凡引用原文、詩歌、民謠等,一般都要板書,讓學生看清、聽懂,否則往往收不到預想的效果。
要使講述形象生動,還要補充一些與中心內容有關的細節。如有的教師講《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的黃海戰役時,補充了鄧世昌落水后甩開仆從拋給他的救生圈,趕走愛犬銜發相救的細節,就能很生動形象地表現鄧世昌與戰艦共存亡、視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
幽默是一種生動有趣而且含意深刻的語言藝術,給人愉快,發人深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歷史教科書中有很多幽默題材。如黃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他認為治理天下猶如眾人抬木頭,前面的人喊號子,后面的人相應和。君與臣就像是一起抬大木頭的人,他們應是平等的。幽默的題材加上幽默的語言,能使整段內容活躍起來。
從歷史教學的外部特征來說,還要注意到語言正確清晰,悅耳動聽;語調豐富多變,充滿感情;語節明朗,快慢適中;表情愛憎分明,褒貶得當。這種無實質性內容的交流可以起到修飾的作用,尤其在表達信息的感情色彩方面更為重要。據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賓在大量實驗基礎上提出的理論:信息的全部表達=7%的言詞+38%的聲音+55%的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勢)。語言外部特征在課堂上的重要作用,已為教師的長期教學實踐所驗證。
三、教學語言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節奏
人在一天之中,由于受到人體生理節律的影響,心理節奏并不一樣。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使教材的組織處理、教學形式的變化、課堂結構的設計與學生心理節奏保持和諧統一,而且語速快慢、語調高低也要與學生心理保持一致。
重點、難點是課堂教學中的高潮,要重錘敲打,節奏分明,有效地去刺激學生,使之不斷產生興奮。課中提問,語言要簡潔明快,把一個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提,由分到合,步步深入。這樣。節奏感強,學生的思維也隨之跳躍,就不易疲倦而分心走神了。
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歷史教師要多看一些語言大師的作品,豐富自己的詞匯;多聽一些藝術家的表演,從中汲取藝術營養;多多有意識地在課堂上磨練自己的語言。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較高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實踐的重要條件。‘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人文素養教育功能,理應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當然,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做到這樣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須長年累月加強語言的歷練。只要我們善于做一個有心人、用心人;以人為本,關注學生、關注歷史教學,我們歷史教師的語言素養一定會提高的。希望在這個浮躁喧囂的社會中,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能用語言的魅力去讓我們的學生理解歷史、豐富知識、汲取經驗、增益智慧。讓我們的學生“既喜歡歷史,也喜歡歷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