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宇
摘 要:千古名詩《清明》傳誦千載,可它并不是杜牧所作,它的原名也不叫《清明》,而是叫《杏花村》,一提杏花村,人們就會想起酒。北宋年間是最早將杏花村明確為飲酒地的……從“杏花時節”到“杏花村”,由時間意象向空間意向的轉移……《清明》是典型宋詩意象的組裝產品……由此可以推測,此詩就是一首名符其實的廣告詩。
關鍵詞:清明;杏花村;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91-01
千古名詩《清明》眾所周知,并且是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五年級下冊第3課的第一首詩,標明作者是唐朝杜牧。我總是下意識的感覺這是一首廣告詩。詩文“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意思是說:哪有賣酒的啊?牧童隨手一指——那邊的杏花村。這不就是明顯的廣告語嗎?意思簡單明了,它符合廣告語的特點:簡潔凝練、明白易懂、主題突出、朗朗上口。于是從網絡上搜索,發現近年來對此詩的考證評論頗多,“有學者考證推斷杏花村是哪個省的;有人考證此詩是不是一首偽詩”。但沒有一個學者說是廣告詩。
本人相信《清明》是一首偽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施愛東博士2010年3月29日在作客人民網文化《金臺會館》時指出,學界基本上肯定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一首偽詩。
晚唐的杰出的詩人杜牧(803-853),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是著名的官家子弟,才華出眾,少年得志,尤以七言絕句獨步天下,因其追捧者眾多,每有新作,往往廣為傳誦,遺失甚少。杜牧去世之后,他的外甥裴延翰搜羅編輯了《樊川文集》整二十卷。北宋時,又有一些新追捧者做了拾遺補編的工作,補編為《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不過,經學者考證,由于追捧者們愛屋及烏,以致將別人的詩作也收到樊川名下了。可即便如此,查閱杜牧這“三集”中,均未收錄“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詩。
宋代有個大學者叫洪邁,編了一部上百卷的《萬首唐人絕句》,不僅把當時能搜羅到的唐人絕句搜遍了,為了湊個“萬”數,甚至把一些律詩從中間裁開,分成兩首絕句,或者將宋人絕句改頭換面混入其中。就算如此,該書也沒有收錄“清明時節雨紛紛”。可以推斷此詩還沒出現。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列舉了十二條“辨偽鑒別法”,第一條即為:“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者,什有九皆偽。”其實,這條辨偽法早就在古代為學者所用著,自從“清明時節雨紛紛”出世以來,從來沒有哪位嚴肅的學者將它視作杜牧的詩作。清初曹寅、彭定求領銜的清朝重點文化工程《全唐詩》,共九百卷,收錄唐詩五萬首,收錄杜牧詩八卷,卻堅決不收錄此詩。清人馮集梧曾專攻杜詩,其《樊川詩集注》也絕不提及此詩,所輯《補遺》亦不錄此詩。到了當代唐詩研究家陳尚君教授編纂《全唐詩補編》,就更不可能指鹿為馬了。所以肯定《清明》是一首偽詩。大膽推測“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是一首廣告詩。
據卞東波博士考證,“清明時節雨紛紛”第一次出現在南宋末年的《錦繡萬花谷后集》卷二十六,但是,當時這首詩的標題并不是《清明》,而是《杏花村》。更可疑的是,該書收錄的詩作,大多直書作者,而這首詩卻只注“出唐詩”,并沒有標明具體作者。由此可見,根本不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若是杜牧這個大名人的詩,為什么誰都不知道啊?猜測作者可能是個不知名的人,或者是幾個人共同湊編的,或者是杏花村酒家編的廣告。
“清明時節雨紛紛”第一次掛上杜牧之名并改題為《清明》,也是南宋末年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該詩列在清明類首篇,舊題劉克莊主編。這是一本發行量很大的普及性詩歌選本,問題非常多,據李更和陳新考證,這是福建書商盜用劉克莊之名編就的商業暢銷書。劉克莊本人的《后村詩話》對杜牧存詩有許多精當辨析,卻只字未曾提及這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說明當時盜版書盜用名人之名,還是很出名的。以此詩至當今而論,盜版書也是可以傳名于世的,一首《杏花村》改名為《清明》,掛上名人杜牧,即可流傳千載,經久不衰啊!
由此可見,名人的廣告效應不可忽視,據中國廣告史說,宋朝時期正是廣告業蓬勃發展的時期。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多像是一首廣告詩啊。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這種情緒之下,“請問哪里有酒家啊?”就連牧童都知道:喝酒就到杏花村。看這種廣告效應多好,也證明這首廣告詩編的好。插一句:北宋年間是最早將杏花村明確為飲酒場所的。清明的時候,人們上墳、祭祀需要用酒,合家團聚需要喝酒,這都能證明清明時期,是一年當中酒銷量最好的時期之一,所以打出廣告也是理所當然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酒家或酒廠編一首詩宣傳自己的酒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另外,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為什么有個孤身趕路的行人呢,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筆鋒一轉——寫這首詩的主旨:往哪里找點酒喝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幾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烘烘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直指中心了。于是,向人問路了。向誰問路的呢?問誰更合適呢?莫名其妙的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下雨呢,牧童還放牧啊?!還不回去避避雨,避雨怎么會在路上?這也符合廣告杜撰的手法,相同的,“杏花村”連牧童都知道,就可謂是婦孺皆知啊!所以斷定“杏花村”是一首廣告詩。
參考文獻:
[1] 語文教師用書(五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編著.語文出版社,2009.12.
[2] 嚴治理.(語文A版)鼎尖教案.延邊教育出版社,2009.12.
[3] 施愛東.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何曾欲斷魂.人民網文化頻道 2010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