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華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皮膚科,江蘇海門 226100
季節性接觸性皮炎作為一種常見的面部接觸性皮炎,呈季節突然性,多見于春、秋兩季。針對季節性接觸性面部皮炎患者,臨床上多采用皮膚劃痕試驗或者花粉斑貼試驗,均表現為陽性變態反應[1]。為了探究其變應原皮試及免疫療效,本文主要回顧性分析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皮膚科收治的87例面部皮炎患者的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皮膚科收治的87例面部皮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病理切片證實,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均表現病情發作反復,且面部出現瘙癢性紅斑、鱗屑以及丘疹等。87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67例,年齡18~56 歲,平均(41.34±4.3)歲,病程6 個月~11年,平均(3.6±0.1)年。所有患者均排除致敏物質接觸史,且多見于春、秋季。
1.2.1 變應原皮內試驗方法 選擇本院皮膚科變態反應室制備實驗變應原浸液為抗原,共有16 種吸入物,于皮試前3 d,所有患者均停用皮質激素以及抗組胺藥物。嚴格執行操作說明書,將標準篩選抗原放置入斑試器中,并將其敷于上背部脊柱兩側部位正常皮膚處,于2 d 后撤退斑試器觀察結果。
1.2.2 免疫治療方法 給予患者免疫療法,按照變應原皮試結果,采用不同抗原液,控制起始濃度,一般為1∶106。針對≥3 種過敏患者,可以應用其混合液,治療時間持續6~18 個月,瘙癢劇烈患者聯合抗組胺藥物、濕疹霜等予以治療。
治愈:無瘙癢、皮疹等癥狀,停用治療1年以上未見復發;顯效:停免疫治療1年后病情穩定,偶伴有皮疹;有效:出現少量皮疹,需治療保持;無效:于7 個月后癥狀變換不顯著。總顯效率=(治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7例患者中,65例患者均對同一種變應原或者多種變應原呈現陽性反應,其中58例患者的陽性致敏變應原與發病季節存在關聯性(表1)。

表1 87例患者變應原皮內試驗結果
給予患者免疫療法,持續6 個月后,治愈33例(37.93%),顯效27例(31.03%),有效17例(19.54%),無效10例(11.49%),總顯效率為68.96%,總有效率為88.50%。
季節性接觸性皮炎作為臨床上一種較常見的面部接觸性皮炎,其臨床特征顯著,呈季節突然性,多見于春、秋兩季[2-3]。針對季節性接觸性面部皮炎患者,臨床上多采用皮膚劃痕試驗或者花粉斑貼試驗,均表現為陽性變態反應。就其發病機制來講,與變應性接觸性面部皮炎存在很大不同,后者屬于Th1 細胞免疫介導下的遲發型變態反應,而季節性接觸性面部皮炎主要與基于IgE 介導作用下的皮膚遲發相反應存在關聯性[3-5]。
本文87例面部皮炎患者變應原皮內試驗結果顯示,早春、晚春、夏秋季花粉陽性率頗高,同時螨、室內塵土以及蒿屬花粉陽性率也相對較高。由此可知,這些變應原均為87例面部皮炎患者的關鍵過敏原。本文結果顯示,花粉抗原作為季節性接觸性面部皮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與相關文獻研究報道具有一致性。此外,春季與秋季面部皮炎發病率與該季節具有關聯性,其發病機制與季節致敏原陽性率高度吻合,充分證實了相關研究結論。另外,螨、室內塵土與其他抗原過敏也是導致患者出現面部皮炎的因素。所有患者在進行免疫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了88.50%。由此可知,免疫療法是治療面部皮炎的關鍵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隨著當前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自體細胞免疫療法應用廣泛,提取患者自身健康免疫細胞,予以體外培養,實現了人體內部細胞高效配對,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6]。其次,在患者體內輸入培養后的自體細胞,聯合Toll 樣受體,共同抵御細菌入侵,免疫細胞功能強大,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7-9]。
綜上所述,針對季節性面部皮炎,免疫療法作用顯著,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1]黃偉峰,米安明,努爾古麗,等.不同部位皮炎濕疹接觸性變應原分析[J].地方病通報,2010,25(1):75-77.
[2]戴潔,魯嚴,劉金波,等.128例面部皮炎、手部濕疹及慢性蕁麻疹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20(20):3872-3875.
[3]周小芳,黃秀英,尹銳,等.130例顏面再發性皮炎變應原點刺試驗結果分析[J].皮膚病與性病,2012,34(1):3-4.
[4]孫潔,吳蓓玲,王錳,等.495例面部皮炎的斑貼試驗分析及臨床意義[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3):490-492.
[5]鐘定華.糖皮質激素依賴性皮炎85例臨床及治療效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9):1256-1257.
[6]許教雄,楊文林.光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的光變應原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2012,29(4):206-208.
[7]劉蔚,胡白,張蘭芳,等.面部不明原因皮炎接觸過敏原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3):161-163.
[8]陳謹萍,李軍,金盛華,等.兒童特應性皮炎204例血清變應原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9(2):117-118.
[9]薛梅.140例面部皮炎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