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志
誤診誤治分析
腸結核誤診為Crohn病1例
趙曉志
腸結核;Crohn病;誤診分析
患者,男,42歲。主因間斷右下腹痛、納差、腹瀉6年,發熱2個月入院。患者6年前于外院行闌尾切除術時發現回腸末端多發息肉樣病變,術后病理診斷為克羅恩病,后未予以進一步正規治療,6年來患者多于勞累后反復出現上腹部脹滿不適、納差、右下腹部隱痛、腹瀉等癥狀,予以慶大霉素等藥物治療后癥狀可緩解,2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午后發熱癥狀,體溫最高達38.6℃,夜間可下降至正常,伴有大便次數增多,約2~3次/d,為黃色不成形糊狀便,含少量黏液,未診治,上述癥狀持續存在。否認結核病史,無過敏史。查體:T 37.5℃,營養不良,急性面容,皮膚鞏膜無黃染,雙側腹股溝區均可觸及約0.5 cm×0.8 cm腫大淋巴結,質韌,表面光滑,無粘連。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心界不大,律齊,腹平軟,左下腹及上腹部觸診不適感,全腹無明顯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未觸及包塊,肝脾于肋下未觸及,Murphy征陰性,腸鳴音4次/min。實驗室檢查:WBC 5.4×109/L,N 0.688,Hb 134 g/L,PLT 274×109/L。胸透示:右肺紋理稍增強;腸鏡示:末段回腸顆粒不平增生,回盲部、升結腸及乙狀結腸可見節段性分布的不規則、大小不等、多發潰瘍,以及多發假息肉形成,病變間黏膜正常。入院診斷:Crohn病,闌尾切除術后。入院后查紅細胞沉降率23 mm/h;PPD試驗15 mm/72 h;抗結核抗體陰性;結腸病理回報:升結腸及乙狀結腸,中~重度慢性炎性活動期并慢性潰瘍形成,可見嗜酸粒細胞侵潤,隱窩膿腫形成;黏膜深部及黏膜肌層見肉芽腫形成并小灶狀壞死,不能除外Crohn病。予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 g/d,治療7 d,患者發熱癥狀無明顯變化,后予以潑尼松口服30 mg/d,激素治療后第2天患者熱型變化,晨起體溫升至38.0℃,遂查胸部X線片提示雙肺粟粒性肺結核,行結腸病理組織抗酸染色:結核桿菌(+);停激素予以口服雷米封、利福噴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聯抗結核治療,隨訪2月后患者體溫漸降至正常,腹部癥狀消失,精神飲食可,體質量增加約6 kg。
討論Crohn病與腸結核常難以鑒別,二者的臨床特點及內鏡下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一般來說,午后發熱是結核中毒癥狀中的常見表現,但Crohn病也可出現類似癥狀,甚至在Crohn病患者中發熱的比例還高于腸結核(69.4% vs. 28.6%),并且ESR與PPD試驗(強陽性除外)在二者中也無顯著差異[1],僅依靠臨床特點難以鑒別。典型的腸結核內鏡下表現為回盲部黏膜水腫、充血,潰瘍形成(常呈環形、邊緣呈鼠咬狀),而Crohn病鏡下可見病變呈節段性分布,為裂隙潰瘍,潰瘍周圍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鵝卵石樣[2],本例患者腸鏡下除可見環形潰瘍外,尚可見較多不規則潰瘍病變及多發假性息肉形成,且上述病變呈典型節段性分布,病變間結腸黏膜基本正常,符合Crohn病病變節段性分布的特點,病理檢查結果亦不除外Crohn病的可能。
病理檢查常為鑒別2種疾病的金標準,但腸活檢Crohn病的診斷率比較低[3],約90%患者僅顯示為非特異急慢性炎性反應,這可能與活檢取材不足有關[1]。此患者既往診斷Crohn病,所依據為手術大體病理標本,可較好反映全層腸壁病變,故可信度較高,臨床工作中基于以上認識,因此雖然考慮到結核病可能,進行了PPD試驗等檢查,但未予以足夠重視。
此患者應用激素后原有熱型被打亂,以Crohn病治療難以解釋,因此復查胸部X線片,明確為粟粒性肺結核,結腸病理組織抗酸染色找到結核桿菌,予以診斷性抗結核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亦支持結核病診斷。
1 鄒寧,劉曉紅,周旭東. 克羅恩病與腸結核的臨床分析與比較[J]. 臨床內科雜志,2005,22(12):827-830.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416.
3 李學鋒,周明歡,盧放根,等.Th17/IL-23免疫軸在克羅恩病和腸結核中的蛋白表達及其鑒別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2,11(3):184.
100080 北京市海淀醫院消化內科
10.3969 / j.issn.1671-6450.2014.04.028
201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