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檢驗科(110032) 張 寧
沈 陽 市 兒 童 醫 院 胡有瑤
抗中心粒抗體是一種抗有絲分裂相關抗原自身抗體,可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出來,但該核型是一種少見核型,有關該核型出現時的臨床意義目前還不明確。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近年來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出的抗中心粒抗體陽性的住院患者42例,以此探討該核型出現時的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12月7日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抗核抗體的標本7549例,其中有42例住院患者檢出抗中心粒抗體陽性(滴度≥1∶100)。
1.2 方法 歐盟公司抗核抗體IgG檢測試劑盒(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抗中心粒抗體,基質為Hep-2/猴肝,以1∶100為血清起始稀釋度,同時做1∶1000稀釋度用以檢測其滴度。稀釋后的血清與基質片于室溫下避光反應30分鐘,沖洗后再與熒光素(FITC)標記的抗人IgG避光反應30分鐘,沖洗封片后在暗室內用熒光顯微鏡觀察,抗中心粒抗體陽性標本鏡下表現為:在Hep-2細胞中,分裂間期細胞核外可見1個或2個熒光點,分裂期細胞熒光點位于細胞的縱向相對兩極。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陽性檢出率 在檢測的7 549例標本中,有75例檢出抗中心粒抗體陽性(其中42例為住院患者),陽性檢出率為0.99%。
檢出抗中心粒抗體陽性的42例住院患者中,男13例,占31.00%,女29例,占69.00%。檢出陽性人數最多的前3個科室是風濕免疫科、腎內科和皮膚科,分別為23例、7例和5例,其他有陽性檢出的科室為呼吸科、神經內科各2例,內分泌科、心內科和血液科各1例。
2.2 抗中心粒抗體陽性臨床診斷情況
2.2.1 抗中心粒抗體陽性鏡下未見其他核型情況共有13例,分別是:1)結締組織病、高血壓1例。2)結締組織病1例。3)肺炎合并冠心病、腦梗、高血壓1例。4)慢性腎功不全(失代償期)、慢性腎小球腎炎、腎性高血壓1例。5)過敏性紫癜1例。6)腎小球腎炎、上呼吸道感染1例。7)類風濕關節炎、雙膝骨關節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腦梗、高血壓1例。8)強直性脊柱炎1例。9)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例。10)結締組織病、骨關節炎、冠心病1例。11)結締組織病、骨質疏松癥、頸椎病、糜爛性胃炎、腦供血不足、無雷諾現象1例。12)1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4期、高血壓、冠心病1例。13)泛發性皮疹1例。
2.2.2 抗中心粒抗體陽性鏡下同時出現其他核型的診斷情況 1)出現核顆粒、漿顆粒的共4例,分別是:(1)強直性脊柱炎。(2)慢性腎功不全(尿毒癥期)、慢性腎小球腎炎。(3)類風濕關節炎、結締組織病、雙膝骨質增生。(4)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高血壓、肝囊腫。2)出現核顆粒、核仁1例,為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冠心病、肺氣腫、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3)出現核顆粒、漿纖1例,為痛風性關節炎、高血壓、冠心病、腦血栓后遺癥、慢性腎功不全患者。4)出現漿纖1例,為腎小球腎炎患者。5)出現漿顆粒1例,為結締組織病、干燥綜合征、間質性肺炎、甲減、雷諾陽性患者。
2.2.3 抗中心粒抗體陽性鏡下同時僅出現核顆粒的臨床診斷情況 共21例,分別是:1)肺炎1例。2)原發性干燥綜合征1例。3)蕁麻疹1例。4)椎底動脈供血不足、腦梗、頸椎病1例。5)心衰、慢性肺心病慢支并肺內感染、類風濕關節炎、高血壓1例。6)結締組織病、雙膝骨關節炎1例。7)類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1例。8)類風濕性關節炎、雙膝骨關節炎1例。9)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膝骨關節炎、心律失常1例。10)類風濕性關節炎、膽囊炎、肝內囊腫、右腎囊腫1例。1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肺支原體感染1例。12)原發性干燥綜合征、骨關節炎1例。13)腎小球腎炎、高血壓、心律失常、預激綜合征1例。14)腎小球腎炎、上呼吸道感染1例。15)痛風性關節炎、腦供血不足1例。16)泛發性濕疹1例。17)結締組織病、骨關節炎、腰間盤脫出1例。18)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高血壓、低鉀、脂肪肝、甲亢、腦瘤術后16年1例。19)痛風性關節炎、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雙膝腰椎骨關節炎1例。20)急性蕁麻疹、亞臨床甲減1例。21)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松、乙肝1例。
2.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kendall相關性分析后得出:抗中心粒抗體與甲減存在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380(P <0.05)。此外,抗中心粒抗體還與核顆粒之間存在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311(P <0.05)。因此得出,抗中心粒抗體核型的出現常伴隨核顆粒核型的出現,抗中心粒抗體陽性的出現與甲減有一定關聯。
中心粒是細胞質中靠近細胞核附近的中心體(每個中心體中主要含有2個中心粒,中心體還有其他組分,如肌動蛋白等[1])的主要組成部分,無膜結構,由若干微管蛋白組成,與細胞分裂有關。目前,一般認為與雷諾癥和系統性硬化癥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近來,國內有報道,抗中心粒抗體在兒童疾病中的臨床意義,結果顯示:抗中心粒抗體陽性可見于兒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2]。國外報道過一些抗中心粒抗體陽性的病例[3-4],顯示該抗體可以在一些疾病如系統性硬化癥、風濕性多肌痛、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被發現。
我院檢驗科自身免疫室近2年來對抗中心粒抗體的檢出率大約為1% 且女性患者居多。本研究發現,僅出現抗中心粒抗體陽性而沒有檢測出其他核型的有13例。在這13例中有4例為僅有一種臨床診斷的情況,其臨床診斷分別為:結締組織病、過敏性紫癜、強直性脊柱炎和泛發性皮疹,僅有結締組織病與國內外報道相符,其他3種臨床診斷少見報道。本研究由于病例有限,故僅猜測抗中心粒抗體的出現可能還與過敏性紫癜、強直性脊柱炎和泛發性皮疹有關,還需要更多病例的調查研究。
本研究還發現,抗中心粒抗體陽性滴度達1:3200的3個病例中,有2例存在甲減,都是女性,統計結果顯示,抗中心粒抗體與甲減有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380,僅提示兩者有低度相關性。目前關于抗中心粒抗體與甲減是否有關聯的報道少見,也還需要更多病例的調查研究。
總之,隨著對中心粒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如抗中心粒抗體的出現可能與人類巨細胞病毒外衣蛋白pp65片段有關[5]、抗鼠肌聯蛋白單克隆抗體Tit1 5 H1.1可以與細胞中的中心粒發生反應[6-7]等,抗中心粒抗體出現時的臨床意義也會被逐漸認識。
[1] Hubert T,Vandekerckhove J,Gettemans J.Actin and Arp2/3 localize at the centrosome of interphase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1,404(1):153
[2] 趙霞 .抗中心粒抗體在兒童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1965
[3] Hayakawa I,Sato S,Hasegawa M,et al.A case of scleroderma spectrum disorder with anticentriole antibody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J].Clin Rheumatol,2004,23(3):266
[4] Koh WH,Dunphy J,Whyte J,et al.Characterisation of anti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d their clinical associations[J].Ann Rheum Dis,1995,54(4):269
[5] Hsieh AH,Jhou YJ,Liang CT,et al.Fragment of tegument protein pp65 of human cytomegalovirus induces autoantibodies in BALB/c mice[J].Arthritis Res Ther,2011,13(5):162
[6] Mikelsaar AV,Sünter A,Toomik P,et al.Titin A-band-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Tit1 5H1.1.Cellular Titin as a centriolar protein in non-muscle cells[J].Hybridoma,2010,29(5):391
[7] Mikelsaar AV,Sünter A,Mikelsaar R,et al.Epitope of titin A band-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tit1 5 h1.1 is highly conserved in several fn3 domains of the titin molecule.Centriole staining in human,mouse and zebrafish cells[J].Cell Div,2012,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