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收 安徽省靈璧縣中醫院 234200
腦供血不足是由于大腦某部的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的腦功能障礙,臨床對于腦供血不足的患者在去除危險因素的基礎上多采用聯合藥物進行治療,一般選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物或是中藥進行治療。對于動脈過度狹窄的患者藥物無法改善病情,臨床可選取手術治療,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是頸動脈支架成形術[1]。本文為探討聯合應用西比靈和中醫辨證療法治療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特選取本院收治的240例腦供血不足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給予不同治療方法,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40例腦供血不足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20例和實驗組12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47例,女73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7歲;疾病病程20d~6年,平均3年。腦供血不足原因包括:寰樞關節或頸關節錯位引起者47例,血流動力學障礙引起者33例,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者21例,微血栓引起者19例。腦供血不足病理分型:頸型32例,神經根型21例,脊髓型31例,椎動脈型36例;中醫辨證分型:氣血虧虛者31例,肝腎虧虛者32例,肝陽上亢者28例,淤血阻滯者29例。實驗組中男48例,女72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68歲;疾病病程22d~8年,平均病程為3.2年。腦供血不足原因包括:寰樞關節或頸關節錯位引起者48例,血流動力學障礙引起者32例,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者22例,微血栓引起者18例。腦供血不足病理分型:頸型31例,神經根型22例,脊髓型30例,椎動脈型37例;中醫辨證分型:氣血虧虛者31例,肝腎虧虛者30例,肝陽上亢者29例,淤血阻滯者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原因、病理分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患者多為腦循環障礙引起的臨床癥狀,如頭暈、頭痛、睡眠或記憶障礙等;(2)有腦動脈硬化的癥狀、體征,如眼底動脈硬化改變,高血壓或是可聞及頸動脈雜音;(3)無腦部局灶型損害特征;(4)影像學檢查顯示未見有器質性腦血管病變;(5)腦血管造影或經顱多普勒檢查顯示有腦灌流動脈閉塞或狹窄變化;(6)腦循環測定結果顯示有腦血流的減低;(7)患者年齡多在60歲以上;(8)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述癥狀。
1.3 治療方法 根據組別不同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對照組在去除病因治療的基礎上僅給予西比靈(10mg/d,每晚1次)、腸溶阿司匹林(100mg/d,1次/d);而實驗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辨證治療,氣血虧虛者選用歸脾湯進行治療,肝腎虧虛者選用左歸丸進行治療,肝陽上亢者選用天麻鉤藤飲進行治療,淤血阻滯者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進行治療。
1.4 觀察指標 通過觀察患者治療后臨床有效率、血流動力改變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來觀察應用西比靈聯合中醫辨證治療方法治療腦供血不足的臨床效果。
1.5 療效判定 根據以下標準判定患者治療效果,(1)顯效:患者頭暈、頭痛的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同時患者治療前、后血流速度降低或升高20cm/s以上;(2)好轉:患者頭暈、頭痛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同時患者治療前、后血流速度降低或升高10cm/s以上;(3)無效:患者頭暈、頭痛的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嚴重,而陽性體征也未見消失,同時患者治療前、后血流速度降低或升高低于10cm/s。臨床有效率為顯效率加好轉率。
1.6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輸入Excel表格中,選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選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顯效者29例,好轉者23例,無效者68例,治療有效率為43.33%;實驗組患者中顯效者53例,好轉者25例,無效者42例,治療有效率為65.00%。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選用χ2檢驗進行比較,χ2值為11.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全血黏度為(5.85±1.14)mpas,血漿黏度為(1.99±0.24)mpas,纖維蛋白原為(4.37±1.29)g/L,紅細胞壓積為(0.51±0.16)%;治療后全血黏度為(5.79±1.06)mpas,血漿黏度為(1.87±0.21)mpas,纖維蛋白原為(4.11±1.19)g/L,紅細胞壓積為(0.48±0.13)%。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全血黏度為(5.81±1.12)mpas,血漿黏度為(1.95±0.21)mpas,纖維蛋白原為(4.35±1.22)g/L,紅細胞壓積為(0.50±0.14)%;治療后全血黏度為(4.98±0.82)mpas,血漿黏度為(1.71±0.19)mpas,纖維蛋白原為(3.16±0.92)g/L,紅細胞壓積為(0.34±0.09)%。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流動力學改變選用t檢驗進行比較,t值分別為0.27、1.37、0.12、1.5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流動力學改變選用t檢驗進行比較,t值分別為6.62、6.19、6.92、9.7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流動力學均有所減低。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17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17%;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7%。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選用χ2檢驗進行比較,χ2值為12.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供血不足患者多會出現神經功能失靈,表現為突然的嘴歪、流涎、吐字不清;感覺功能障礙,表現為面部及唇舌麻痹、一側肢體異物感、一時性失明等;精神意識異常,表現為整天昏昏沉沉,嚴重者會出現性格的改變或是喪失意識。而腦供血不足在中醫中屬于頭痛、眩暈、郁證范疇,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眩暈、易怒、郁郁寡歡,甚者出現心悸,雙手麻木、疼痛,行走困難,記憶力減弱等癥狀。對于腦供血不足患者治療不及時常會導致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因此應提高臨床對其重視程度[2]。目前臨床上常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腦供血不足。因此本文為探討聯合應用西比靈和中醫辨證療法治療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特選取本院240例腦供血不足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給予不同治療方法,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其有效率和血流動力學降低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而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西比靈聯合中醫辨證治療腦供血不足患者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 余能偉,楊友松.慢性腦血管功能不全的診斷和治療〔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12(6):417-419.
[2] 曹春玲,侯霖,孟凡琴.磷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西比靈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2007,2(11):66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