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剛 常仁安 陳文俊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人民醫院內二科 563000
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的及補體參與的一種神經-肌肉接頭(NMJ)處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NMJ突觸后膜上乙酰膽堿受體(AchR)[1]。MG臨床表現豐富多樣但缺乏特異性,易誤診、漏診而延誤診斷和治療。為提高臨床醫生對MG的認識和診治水平,筆者對我科2007年11月-2014年3月診治的30例重癥肌無力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總結分析。
1.1 一般資料 30例均為住院病人,均有典型的肌無力臨床表現,均符合重癥肌無力的診斷標準。其中男17例,女13例,男∶女=1.31∶1。年齡7~72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20d~12年,平均病程50d。其中≤8歲發病1例(3.3%),9~19歲發病2例(6.7%),20~59歲發病17例(56.7%),≥60歲發病10例(33.3%)。
1.2 臨床表現和分型 以眼部癥狀首發者共23例(單上瞼下垂13例,雙上瞼下垂3例,復視2例,斜視1例,眼球運動受限1例,上瞼下垂合并復視3例),以飲水反嗆、說話帶鼻音、吞咽困難為首發癥狀者4例,以四肢無力、抬頭困難、聳肩無力為首發癥狀者3例。肌無力受累范圍及病情嚴重性依據改良Osserman分型[2]:Ⅰ型(眼肌型)6例,占20.0%;ⅡA型(輕度全身型)9例,ⅡB型(中度全身型)7例,Ⅱ型占53.3%;Ⅲ型(重度急進型)5例,占16.7%;Ⅳ型(遲發重癥型)3例,占10.0%。合并癥:胸腺瘤4例,胸腺增生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甲狀腺功能亢進2例,糖尿病4例,高血壓病3例,冠心病史2例,腦卒中3例,高脂血癥2例。
1.3 輔助檢查 本組30例病人疲勞試驗及新斯的明試驗陽性28例,乙酰膽堿受體抗體陽性25例,低頻重復電刺激檢查陽性22例。全部病例均行胸腺CT檢查,發現胸腺增生6例,胸腺瘤4例,陽性率33.3%。
1.4 治療與轉歸 30例病人確診后常規予以膽堿酯酶抑制劑,選用最常用且不良反應較少的溴吡啶斯的明口服,根據臨床表現增加劑量。對所有的中至重度MG病人,聯用甲潑尼龍大劑量隔日療法,仍不能緩解或反復發生危象的,可予甲潑尼龍1 000mg/d,連用3d的沖擊療法。如激素治療效果不滿意,存在禁忌證或病人不能耐受拒絕應用時,考慮加用免疫抑制劑及丙種球蛋白,合并胸腺瘤、胸腺增生者行手術切除或胸腺放射治療。同時治療伴隨疾病,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防治感染及并發癥等。
所有病人入院后行藥物治療,合并胸腺異常者,在控制癥狀后行胸腺切除術8例,其中術后癥狀明顯改善一直穩定者6例,術后無好轉癥狀依舊存在者2例。其余22例病人經治療后病情穩定好轉,繼續口服抗膽堿酯酶藥物維持,恢復了正常生活。
3.1 重癥肌無力(MG) 早在17世紀70年代被Willis描述,在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其與自身免疫功能障礙有關,即神經-肌肉接頭的突觸后膜乙酰膽堿受體受到自身抗體攻擊,使得乙酰膽堿受體數目顯著減少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天皰瘡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發現MG可發病于不同年齡組,但以中青年人群為主,中青年占同期總體MG的61.00%,兒童占25.67%,老年人占13.33%[3]。MG通常為緩慢起病,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常從眼外肌無力開始最為多見,隨病程進展可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臨床特點為受累的橫紋肌呈病態疲勞,肌無力呈斑片狀分布,程度隨活動而加重,不符合某神經或神經根支配,晨起或休息后癥狀可緩解,下午或傍晚勞累后加重,表現為規律的晨輕暮重波動性變化,結合新斯的明試驗、神經重復頻率刺激檢查及免疫學等檢查,通常可確診。感染、精神刺激、妊娠、過勞、酸中毒、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藥物的使用,可促使病情惡化,甚至誘發危象。胸腺是T淋巴細胞成熟的免疫器官,T淋巴細胞可介導免疫耐受以免發生自身免疫反應。目前研究認為,80%以上的MG病人都有胸腺異常,65%胸腺增生,10%~20%病人為胸腺瘤,重癥肌無力的發生、發展與胸腺內發生的異常免疫直接相關[4]。
3.2 MG的治療 主要是對癥及病因治療,膽堿酯酶抑制劑是治療MG最主要而有效的傳統藥物,主要是改善癥狀但持續時間不會太久,故多數病人仍需接受其他治療。長期應用膽堿酯酶抑制劑會加重神經-肌肉接頭處的病理改變,表現為對這類藥物的敏感性降低、需求量增加,并且副作用也更明顯[5]。盡管缺乏皮質激素治療重癥肌無力的大眾的病例對照研究,但皮質激素是最常應用的、有效的免疫抑制劑[6]。甲基潑尼松龍是目前MG免疫治療的支柱,短程大劑量沖擊治療,可以使70%~80%的MG病人獲得敏感療效,但大劑量激素在短期內可直接抑制乙酰膽堿受體離子通道,明顯下調糖皮質激素受體,致神經肌肉傳導減弱及高親和力的糖皮質激素受體短期快速下降,激素作用不足迅速出現,從而導致早期出現一過性加重并可能促發肌無力危象,長期應用應注意皮質類固醇副作用,如Cushing綜合征、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白內障、胃潰瘍、低鉀等。免疫抑制劑目前常用的包括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該類藥物用于對膽堿酯酶抑制劑和激素療法無效、療效差或不能耐受的MG病人,伴有糖尿病、潰瘍病及胸腺摘除術效果不佳的重癥肌無力病人。副作用為惡心、厭食、脫發、骨髓抑制、肝腎損害等。免疫球蛋白能夠調節機體免疫系統,臨床上適用于治療多種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其治療難治性MG的療效佳,耐受性好和并發癥發生率低,但價格昂貴。胸腺切除術可使MG病人獲得理想的遠期效果已得到公認,因此應選擇好適應證并適當放寬胸腺手術治療指征,凡肌無力癥狀重,并經藥物治療無效者應盡早手術。同時注意圍手術期處理,這樣才能降低術后的并發癥率和病死率,提高手術有效率。總之,臨床醫師應根據病人年齡、病情嚴重的程度、伴隨疾病等多種因素,采用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總之,重癥肌無力是一種常見難治病,更多了解MG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性特征,有利于臨床醫生及時進行臨床診治及鑒別,以免延誤治療造成不良后果。
[1] 陳康寧,李露斯.神經系統疾病鑒別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55.
[2] 佚名.中國重癥肌無力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8(5):368-372.
[3] 陳玉萍,魏東寧.不同年齡組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臨床特點及療效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0,35(7):869.
[4] 常婷.重癥肌無力免疫學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8(5):357-360.
[5] 潘鐵成,楊明山.胸腺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4-170.
[6] Bedlack RS,Sanders DB.Steroid treatment for myasthenia gravis:steroids have an important role〔J〕.Muscle Nerve,2002,25(1):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