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
對很多人而言,打車在很多城市的高峰期是痛苦的事。尤其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有時候在商務區的路邊等車超過半小時也沒戲。應運而生的打車軟件給城市的居民帶來了福音。在資本的加持下,基本形成了滴滴與快的兩大寡頭分割的局面。
對于乘客而言,善用打車軟件不僅能夠快速叫車,還能獲得一定補貼,車費明顯降低,消費者當然歡迎騰訊和阿里的燒錢競爭。的哥司機也樂在其中,在正常的營收基礎上還有政府補助和打車軟件公司的獎勵,搶單成了家常便飯。
打車軟件的火熱值得深思。
首先,基于智能手機的App,形成大規模的是給消費者帶來看得見好處的軟件,例如晚間訂房與網上訂餐訂機票等。這些軟件利用自身的信息和優惠合同讓使用者減少了搜尋信息的時間與消費活動的費用。網絡支付和結算的便利性強化了移動互聯網的應用。
其次,打車軟件的狂熱,彰顯移動互聯網對于普通百姓消費習慣的改變。人們從習慣于實體店面對面的詢價與消費轉變為利用手機進行網絡消費。這種習慣的改變反映了網絡社會背景下消費者的知識更新,如果不能了解和掌握互聯網與軟件應用,再多的優惠也與消費者無緣。
資本市場的介入是打車軟件能夠風生水起的根本原因?;谝苿踊ヂ摼W的商業應用軟件會越來越多??萍夹凸疽话懔鲃淤Y金都比較緊張,只有獲得天使或者風險投資機構巨額資金入駐的企業才能將科技的理念變成市場的應用,本次滴滴與快的的燒錢競賽背后的力推者就是騰訊和阿里。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補貼網絡叫車的理由是希望解決打車難和空車浪費的現象,但對打車行為的補貼不利于選擇公交系統的市民。因此,政府需要考慮補貼的公平性。出租車司機為了獲得軟件公司的獎勵可以重復分段刷卡,這樣鉆空子行為背后的熱情很難持久。因此,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一定要以功效為目標,而不是博取眼球效益就萬事大吉。
作者郵箱:wang.xiaoming@shufe.edu.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