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人吉,田祥儒?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自然災害類新聞報道中作用日益凸顯,探究其原因是由于新媒體傳播中的優勢所致,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傳播也存在一些弊端。針對這些弊端,尋找應對策略,扭轉其在傳播中的劣勢,使新媒體更全面地報道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
關鍵詞:新媒體;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優勢;劣勢;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035-02
在2013年4月20日北京時間8點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了7.0級地震。當突發性自然災害事件無情的瞬間降臨時,各大媒體迅速做出反應,在此次報道中,除了傳統媒體對災區情況進行快速報道之外,新媒體在此次報道中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標志著新媒體從對傳統媒體進行補充報道的角色轉化為主流媒體的角色。
“自然災害是指對自然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人類及其生命財產造成破壞和危害的自然現象。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1]”自然災害事件屬于危機事件范疇中的一種,因其公共性、突發性、危害性等特征,受到了媒體廣泛的關注,在傳統媒體對其深入報道的同時,新媒體更是以自身的優勢成為了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報道的優勢媒體。
一、新媒體的定義及種類
新媒體有別于傳統媒體,指在新的技術條件支撐下,新興的一種媒體形態。筆者十分贊同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教授的觀點:“新媒體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一是新出現的媒體形態,如互聯網上的很多媒體業務都是新出現的媒體;二是非傳統媒體由于新的技術手段而進入媒體,如手機從通信工具成為媒體;三是傳統媒體領域新的機構、新的重組。傳統媒體數字化以后導致運營理念、運營方式和運營對象的改變,如廣電的數字化。[2]”通過解析趙子忠教授的觀點,可以將新媒體概括為具有數字化、個人化、互動性等特點的媒體?;ヂ摼W上極為盛行的微博、博客、論壇等;以手機為載體的手機視頻;用于即時通信的微信、QQ等,都可以稱作是新媒體的范疇。
二、不同種類的新媒體在雅安地震報道中的表現
(一)微博、博客
微博發送首條雅安地震的信息僅用53秒,雅安地震發生的時間是2013年4月20日北京時間8點02分,在8點02分53秒的時候,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發出了“四川雅安蘆山發生地震”的第一條微博。大約在之后的近一個小時內,就有1300多條微博發布了“雅安發生較為劇烈地震”的信息。其中既有災區居民,也有名人、企業等對地震消息的轉發。地震發生以后,微博成為災區向外聯絡的重要的“生命線”。人民日報頭條新聞擁有大量粉絲關注的微博,陸續發布了相關的消息。在2013年4月20日下午,雅安地震的相關信息占據了新浪微博話題榜的前5名。
雅安市防震減災之家的網易博客,曾經在地震發生之前就發表了《蘆山地質考察有思》、《蘆山太平至大川斷裂構造地質考察散記》、《雅安市地震局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培訓》[3]等相關日志,向廣大民眾教授了一些有關地震自救的知識。地震之后的總訪問量快速增加至18334條。可見微博和博客傳遞信息的及時效、隨意性、有效性都是不可小覷的。
(二)微信、QQ等即時通訊
在地震發生之后,由于一些通信設施遭到破壞,部分地區的電話、短信不通,微信成為了災區人民和外界的家人、朋友聯系的有效工具?!把胍曅侣勎⑿殴娖脚_除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征集現場真實情況外,也呼吁大家不要反復撥打四川的電話,多用微信、短信聯系,把寶貴的通信通道讓給生命救援。[4]”微信方面也曾表示,微信啟動一對一的客服服務,從而幫助災區的災民和公益機構。與此同時,為救援團隊開辟微信群等聯系方式,為公眾賬號以及公益組織賬號擴容達到2000人。雅安地區各個機構開放了免費WIFI,救人成為了第一目的。在QQ上,人民也談論著雅安地震的相關話題,在QQ裝扮上也推出了為雅安祈福的免費裝扮。新媒體在此次救災、聯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手機視頻
在地震發生以后的2013年4月20日的11:25:00網上就有優酷的網友上傳了手機實拍的四川雅安地震現場一片混亂的視頻。該視頻第一時間記錄下了災難發生一瞬間的情景,成為了先于傳統的電視媒體視頻的一手資料。該視頻十分具有現場感和珍貴資料的價值,成為草根報道視頻時代的見證。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其中的拍照、錄像功能不斷完善,視頻的生產已經變得不再困難,在傳統的電視媒體中形成“攝像記者”和“被攝對象”之間的界限已經不復存在了,人人都可以成為視頻影像的制造者。
三、新媒體報道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的優勢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從本次媒體對于雅安地震的報道可以看出,新媒體在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報道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
(一)傳播者:時效性、隨意性
對于自然災害類的突發性事件,傳統媒體在對于新聞事件報道的時效性上已經有所提高,但是它們信息傳遞的及時性遠遠不及新媒體這樣的便捷。從雅安地震“微直播”即可看出,新媒體在處理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普通的大眾,通過微博、博客,以及他們帶有個人色彩的行文風格和樸實無華的拍攝技巧,構成了“隨意性”去專業化的報道風格。這種親民化表現手法的出現,使民眾親身了解災情,使所有中國人民的心與災區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調動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震撼了所有世界人民的心。
(二)傳播內容:信息的全面性、更具現場感
信息的傳輸方式可以籠統的分為文字、圖片、視音頻這三個維度。新媒體在雅安地震中的報道,不但可以像報紙采集到文字、圖片信息,也可以像電視采集到聲音、圖像信息,通過網絡技術將三個維度整合在一起。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災害發生的消息類新聞、也包含感人故事類的深度報道、同時還有十分具有現場感的畫面、以及災難發生時自我保護的指導性博客,多樣化新媒體的傳播介質造就了全面性的信息發布,向災區人民提供救援資助、尋找親友、獻言獻策等多樣化的信息。這給處于災難中的人們提供了精神安撫的作用。
(三)受眾:互動性強
新媒體具有很強與受眾互動的功能。實現了大眾傳播從“傳者本體論”向“受眾本體論”的轉變。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受眾不再是沙發上的土豆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逐漸轉變為信息的制造者,他們主動參與到新聞報道中的意識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新媒體的互動性在受眾主動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日益凸顯。此次的雅安地震事件,廣大的網友們就在微博、QQ等傳播平臺上發起為雅安祈福等活動,并且在百度網站開展了“全網尋人——尋找每一個生命奇跡”的活動。截止到2013年5月4日已有166835條尋人信息,2700條報平安的信息,網民之間的互動,為災民和親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平臺[5]。
四、新媒體報道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的劣勢
(一)傳播者的大量轉發容易造成社會輿論的過大壓力
由于網絡的受眾相當廣泛,一些明星大微所受到的關注度較高,當自然災害類的新聞事件發生以后,網民就會關注明星們的動態,如果明星們沒有發表有關自然災害的評論,就會被強加以不關系災民的罪名,如果有些明星不小心發了有關自己喝咖啡享受的照片,網民會評論說:“都雅安地震了你,你還有閑情逸致喝咖啡”。如果明星報出自己捐款的數額就會有人說是作秀,如果不報出數額就會被當做沒有捐款,民眾對這些社會公眾人物的過渡關注,給明星們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德綁架。
(二)傳播內容,信息失實
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和匿名的狀態,加上信息的傳播者傳播信息的“隨意性”,在一些情況下傳播者所傳播的信息可能會帶有一些主觀化的色彩,不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正反兩面的分析信息。從而使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大打折扣,造成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失實。錯誤的信息被以訛傳訛,造成大范圍的影響。例如,有部分民眾將汶川地震時的圖片發布到網上,然后加以評論,說余震造成的傷害,這些消息的失實造成了災區人民的恐慌。一些人為了獲得較高的微博關注度,發布一些震撼人心的失實信息,造成了一定影響。
五、扭轉新媒體傳播中劣勢的對策
(一)政府作為
新媒體傳播內容失實,首先政府應加強信息公開的透明度和溝通渠道的暢通性。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當今對于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傳播的重要地位,面對突發性事件,政府要通過多樣化的途徑,即時公開相關新聞事件的信息,并實時將政府的行為展現在公眾面前,避免公眾對于事件亂猜疑所引起的不良影響。新媒體和政府溝通的有效暢通,有利于緩解公眾因為信息匱乏所引起的恐慌,還應該制定相關網絡監管的法律、法規。
(二)個人行為
大眾應該自覺提高自己的網絡道德素養,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在傳播信息時要及時對于信息可信度進行思考,提高辨別真假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預防、應對危機的意識。
由于受到web2.0時代的影響,新媒體已經日漸在自然災害類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占據了主流地位,因此傳媒人要看清新媒體報道突發性事件的優勢、劣勢,通過政府、社會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扭轉其在傳播中的劣勢,使新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 黃芙蓉.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3] 雅安市防震減災之家.網易博客[EB/OL].http://yadzzj.blog.163.
com/blog/static/7903828120118765321183.
[4] 雅安地震致通信擁堵 微信微博連通“生命熱線”[OL].中國廣播網,2013-04-20.http://www.cnr.cn/life/cs/201304/t20130420_5124
08068.shtml.
[5] 百度貼吧[EB/OL].http://tieba.baidu.com/p/228383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