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超
誰在維護環境利益?
閆海超

CFP/供圖
在經濟高速運轉的今天,各方都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誰在維護著日漸脆弱的環境利益?又有誰能夠為正在遭受破壞的環境利益爭取一席之地,并為因此而受到損害的公眾發出鼓與呼?
在“毒蘋果”事件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身影——環保NGO。
2009年5月,全球知名的手機液晶屏代工企業蘇州聯建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聯建科技”)多名員工無端出現四肢無力、手腳疼痛的奇怪現象,甚至暈倒在工作車間。隨后,60多名員工身體異樣并陸續住院接受治療。經過醫院診斷后證實:罪魁禍首是一種化學溶劑——正己烷。
正己烷是一種無色液體,揮發速度比酒精快,但具有毒性,長期接觸可致人出現頭痛、頭暈、乏力、四肢麻木等慢性中毒癥狀,嚴重的可導致暈倒、神志喪失,甚至死亡。而當時,聯建科技正是使用了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手機觸摸屏。
原來,在光鮮、炫酷的外表下,“蘋果”致污、侵犯和毒害的另一面一直深深隱藏在其秘不示人的供應鏈中。
聯建科技員工超過1萬名,職業病癥引發的恐慌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很快在IT企業間散播開來。
年僅26歲的員工阿景的遭遇成為眾多致病工人的縮影:阿景最初被鑒定為十級傷殘,但他認為應該是九級,為此他專門從蘇州前往南京,重新做鑒定。九級與十級僅差一級,但這其中涉及賠償金額卻相差甚遠。按照規定,十級賠償款為10萬元,九級則是16萬元。
除了后續的賠償款讓阿景著實擔憂,職業病的后遺癥讓阿景更為恐慌。遇到天氣轉冷,他晚上睡覺得蓋3層被子,再冷些手腳便會發麻、疼痛,厲害的時候甚至會抽筋、出汗。
“蘋果”有毒。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矛頭直指蘋果公司。據多份公開材料顯示,聯建科技是蘋果公司觸摸屏的重要供應商。
在這之前,在大眾眼中蘋果公司是一家市值位居全球IT行業之首的巨無霸企業,每一款新產品上市都會引發全球粉絲徹夜排隊等候,每一款產品都在引領全球消費潮流;它也是一家曾承諾“確保供應鏈有安全的工作條件,確保工人受到尊重并享有尊嚴,同時確保生產過程對環境負責”的企業,每年都會發布一份“供應商社會責任進展報告”。
而當“毒蘋果”事件發生后,人們固有的觀念被打破。原來,在光鮮、炫酷的外表下,“蘋果”致污、侵犯和毒害的另一面一直深深隱藏在其秘不示人的供應鏈中,很少為公眾所了解。
“毒蘋果”并非只有一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IT產業世界工廠,世界上一半左右的電腦、手機、數碼相機產于中國,由此牽扯出了整個IT行業的涉“毒”現狀。人們驚訝的發現IT行業成為環境污染、觸發職業病的重災區,許多元件的生產成為嚴重的污染源頭,如印刷電路板、電池、電源、大量金屬元件的電鍍環節。
面對這樣的現狀,國內多家環保組織紛紛展開行動,以期改變這種局面。
2010年,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達爾問環境研究所等34家國內環保機構聯合對蘋果的供應鏈職業安全、環境保護、員工權益和尊嚴提出質疑,敦促蘋果公司對聯建科技公司員工的正己烷中毒作出回應。
與此同時,環保組織在與29個 IT品牌進行多輪溝通后,先后發布3期《IT產業重金屬污染調研報告》,揭露了IT產業制造重金屬排放的現狀。
期間,環保組織對IT業的重金屬污染展開調研。經過調研發現,長三角、珠三角等IT加工產業聚集的地方污染嚴重,不僅使接近這些工廠的社區受到影響,還造成大流域的嚴重水污染和中國近海的污染。
以IT產品中不可或缺的印刷線路板為例,其生產工序中產生了大量總銅、鎳、鉻等污染物。大量PCB生產企業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給當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嚴重污染。
在PCB企業中,惠州美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2009年被惠州市環保局檢查發現,“銅超標5199倍、鋅超標3.9倍、鎳超標9.6倍……嚴重污染環境。”而這家企業的母公司則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MerixCorporation,其2008年年報顯示,Cisco和摩托羅拉是它最大的兩家客戶企業,采購額分別占到公司2008財年凈銷售額的11%和10%。
同時,和IT產業有關的電池、電源等行業的生產鏈也涉及重金屬鉛的排放,如果排放超標將污染空氣、水和土壤,嚴重的將引發血鉛超標事件。
2009年一年我國爆發了多起血鉛超標事件。在云南昆明東川區、福建上杭縣、河南濟源市和江蘇鹽城大豐市等地發生的兒童血鉛超標事件,受害者從幾十人到上千人。在導致公共健康損害的企業中,環保組織發現了知名IT品牌供應商的身影,比如2009年9月涉及當地121名兒童血鉛超標的福建上杭縣蛟洋華強電池廠,該公司為眾多國際IT知名品牌提供相關產品。
在初步梳理出超標違規的IT產品制造商與知名IT品牌間的供貨關系后,34家環保機構在2010年4月15日和16日向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二十余家國內外知名IT品牌的CEO發出信件,向其確認違規企業是否為其供貨商,是否還有其他的供應商存在環境問題,以及是否建立了供應商環境管理體系。
在每一封信中,環保NGO都會向這些IT知名品牌提出這樣的要求,例如:“我們聽到和看到貴公司多次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承諾。由于貴公司的產品很大程度依賴供應鏈提供,因此確保供應商遵守環境法規應是貴公司達成環境承諾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希望貴公司能真正踐行自己的承諾,從供應鏈環境管理入手,解決產品生產過程可能給社區和環境帶來的嚴重污染侵害。”
自然之友總干事李波表示,直接致信這些IT品牌而不是其供應商的用意在于,希望通過呼喚消費者來關注IT產業鏈的重金屬污染行為,把消費行為和生產行為掛起鉤來。希望消費者不僅考慮產品功能,也在支持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環境上做出選擇,用購買權力來要求企業生產更干凈、更負責任的產品。同時,促進企業加強其供應鏈的環境管理,以綠色消費推動IT產品的綠色生產。

環保NGO的行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相關企業的回應態度,人們拭目以待。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蘋果公司做出的第一反應卻是要求環保NGO提供聯建科技是否為其供應商的證據,并稱會進行調查,但不會透露任何細節或時間安排。
作為一家有著全球知名度和較高美譽度的跨國公司,這樣的態度不免為人所詬病。

2010年,馬軍在昆山調研,當地居民向其反應電子企業的污染情況。攝影/王晶晶
蘋果公司每年發布一份“供應商社會責任進展報告”,承諾“確保供應鏈有安全的工作條件,確保工人受到尊重并享有尊嚴,同時確保生產過程對環境負責”。這些話聽起來美妙,但正己烷的出現顯然揭示出蘋果公司并沒有盡到責任,所謂的條款不過是一紙空文。
在第一時間內,與蘋果公司有著相同態度的還有二十余家,包括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IBM、摩托羅拉、HP、佳能、三星、LG、TCL、比亞迪、富士康、東芝、夏普和Epson等,均無回應。除此之外,只有部分企業及時做出了回應與跟進。
在2010年的蘋果社會責任報告中,依然沒有看到具體供應商的名單和資料。為了維護公眾的環境利益,將傷害盡可能降到最低,國內多家環保組織為此一直奔波不息。
2011年年初,阿景和幾個中毒員工給蘋果公司CEO斯蒂夫·喬布斯寫了一封信,講述了中毒事件造成的傷害,“希望蘋果公司嚴格監管代工企業的違法行為以及為我們受害者出面爭取應有的賠償”。
在多家環保NGO的共同努力下,迫于社會的壓力,蘋果公司終于發布《2011年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首次公開承認供應商聯建科技的137名工人因暴露于正己烷環境,健康遭受不利影響。
隨后,蘋果公司逐漸改變了之前的抵觸和否認態度,開始與環保NGO進行溝通,全面跟進NGO對其供應鏈污染提出的質疑。自2012 年4月開始,蘋果公司嘗試使用NGO監督下的第三方審核,促進其供應商整改環境違規問題。
2013年1月29日,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自然大學、環友科技和南京綠石五家環保組織在北京共同發布了第六期IT產業供應鏈調研報告,確認蘋果公司大幅提升透明度并開展綠色采購,成功撬動一批材料供應商改進了環境表現。

2009年5月,全球知名的手機液晶屏代工企業蘇州聯建科技有限公司內多名員工無端出現四肢無力、手腳疼痛的奇怪現象。CFP/供圖
回顧“毒蘋果”事件的始末,固然我們要抨擊蘋果公司違背公認的商業倫理,逃避應盡的社會責任,怠于兌現環保承諾,疏于對供應鏈的綠色管理;我們要指責內地代工廠唯利是圖,以犧牲員工的健康與權益為代價。但除此之外,環保NGO的積極表現更值得我們拍手稱贊。在維護公眾環境利益上,環保NGO可謂一馬當先,可以說,正是它們給中毒的中國IT業開出了一劑“解藥”。
另外,我們還不得不深思:類似罔顧勞動者權益的事件,在我國已經發生多起。這些跨國公司何以在家守規矩、在外卻放肆行事?
這其中,監管缺位成為癥結之一。在環保組織發布報告之后,公眾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蘋果公司的反應上,卻忽視當地政府監管部門的行動。例如,讓人們頗感意外的是,最早發現蘋果有毒的不是當地的監管部門,而是民間的環保組織。
要確保企業員工在一個安全和衛生的環境中作業,企業依法自然重要,但政府監管也必不可少,在侵權賠償很難實現的前提下,當地政府的處罰威懾是保障工人權利的必不可缺的前提。
其實,整個事件的根本就在于利益,政府為了追求GDP而放松對企業的準入與監管,蘋果公司為了利潤最大限度的壓榨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而供應商不得不在有限的利潤空間里再去降低成本,使工人在一個危險的環境里工作。于是,處于產業鏈最底層的中國產業工人就成為了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