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宇 黃 宇 蔣伶俐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成都 610068)
學困者“無效”信息的結構與再學習研究
姜曉宇 黃 宇 蔣伶俐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成都 610068)
“無效”信息是教學信息在學困者學習系統中通達性不足的產物,一直是學習科學研究中忽略的部分。提高學習能力和課程通達性固然能降低無效信息存量,但無效信息的合理利用也能使學困者提升學業水平。當學困者年齡增長和學習能力提升后,反過來學習過去的課本會帶來知識存量和學習能力共同提升。
學習信息;學習困難;無效信息;通達性
“無效”學習信息是學習者在處理與存儲信息過程中忽略或遺漏的,以及未處理、遺忘的信息。“無效”信息具有相對性,第一類是個體差異導致的相對“無效”信息,即因學習者不同而學習能力、知識基礎、志趣等產生差異,導致學習信息對一部分學習者有效,對另一部分“無效”;第二類是同一個體成長變化中,基于前期學習力、心智、知識基礎“無效”,而后期相關能力變化后的“有效”信息。
1.傳統學習模型中的“無效”信息
大部分學習模型通常會忽略掉“無效信息”,或提及不完整。加納(E.Gagné)的信息加工系統[1]構建了“喪失”信息的流動方向;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威爾福(Waugh)和諾曼(Norman)提出的記憶雙存儲器模型指出了初級記憶中的“遺忘”信息;1968年阿特金森(Atkinson)、希弗林(Shiffrin)提出記憶多存儲器模型,在認知心理學中得到廣泛承認。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The Atkinson-Shiffrin Model)[2]的記憶信息加工模型標示出了“摒除信息”“遺忘信息”。然而,就相關的研究來看,這些信息雖有表示,但研究者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有效流動,對于無效信息形成的沉淀存量未有論及。
2.“無效”信息的構成情況
綜合各個學習模型,“無效”信息應包括加納的“喪失”信息,阿特金森和希弗林的“摒除信息”“遺忘信息”等。根據輔導學困生的經驗,我們把這些無效信息依據學習過程劃分為四類,如表1。

表1 “無效”信息類型與特征
3.“無效”信息產生模型

圖1 “無效”信息產生模型
“無效”信息產生模型展示出的基本關系有:信息量=學習存量+無效信息;無效信息=未關注信息+擯除信息+困難信息+遺忘信息。
因此,無效信息和學習存量呈現反相關關系,信息在模型中到達“學習存量”容器的“管道”越暢通,即通達性越強,則無效信息越少,從這個角度說理解,“無效”信息是教學信息在學習者的學習系統中通達性弱的產物。當前各項研究的著力點,均在于如何提高教學信息變為學習存量的通達性,例如美國特殊技術應用中心根據建筑學的通用設計理念開發的“學習通用設計”課程模式,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為基礎的課程設計框架,強調信息的多樣化呈現,從教和學兩方面出發增加課程靈活性和適應性,給學生提供符合需要的支持[3]。
1.“無效”信息的相對性
時間相對性:“無效”信息與學習者某一時刻的狀態相關聯。此時此刻的“無效”信息可能是另一時刻的有效信息。對于學困者而言,隨著學習年齡的增長,生理和心理發生變化,學習存量也在增長,職業理想等也會逐步形成,這就必然導致了學習者狀態的變化。
信息載體和形式的相對性:信息的傳遞方式、發出者不同,就可能引起不同的反饋,特別是當教師更換、教學信息和課程設計方法改變,都可引起學困者對某一學習內容的認知改變。
2.“無效”信息再學習的效率
重新學習過去的內容,不會再使用同樣長的學習時間。學困者的學習適應性存在年級差異[4],小學中高段的學困生學習適應性有所提高,自控力、學習能力等都可能發展,學習者的知識積累水平也得到提高,當再次學習過去的教學內容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受,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
3.“無效”信息再學習的作用
首先可以提高當前的學習存量。當學困者重新學習過去的課本,彌補了知識不足,成績必然會提高。其次對未來學習產生影響。布盧姆的研究表明[2],學生成績變化的原因可以由學生認知準備狀態(50%),情感準備狀態(25%)和教學質量(25%)予以說明。再進一步分析,學生情感和認知狀態有關,教學質量又與學生認知和情感準備狀態有關,因此,學生認知準備狀態對成績的影響超過50%。
因此,對于學困生來說,當遇到學習跟不上的時候,與其努力去學習新知識,不如反過來對過去的信息重新學習一次。
1.“無效”信息反芻的應用效果
課題組聯系的實踐基地“學之舟輔導中心”堅持這種“無效”信息再學習方法(形象得命名為“知識反芻”),把學生過去的教材、錯題等資料通過每天的15-30分鐘練習來重新學習,并在學習中提高學困者的注意力、記憶力和運算能力,若干堅持下來的學困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無效”信息再學習存在的障礙
家長和學生急于求成,不斷換各種社會培訓機構和老師,只想學習與學校進度相同甚至超前的課程內容。對于我們提出的重新學習過去知識的提議和做法不理解不支持。有的家長說“你們教的太簡單了”,然后就讓孩子脫離了輔導。
社會和同學的歧視。當學困者重新學習過去的內容,常常會引來同學的嘲笑和歧視,家長也會比較難堪。輔導者因此要學會把內容更換成新的信息方式,減少這方面的負面影響。
不能堅持是實施“無效”信息再學習方法失敗的常見原因。由于這種學習每天只需要30分鐘就可以完成,方式輕松簡單,但效果具有滯后效應,不能立竿見影,于是很多家長和孩子做了一段時間后就松懈了。
信息沒有變化。有些家長片面理解了重新學習,讓學生重新做過去的題,讀過去的課文,使學生感到厭煩。實際操作中,應把過去的內容和學習力訓練結合在一起,例如用過去的生字詞來訓練孩子的聽力記憶,而不只是為了讓孩子記住生字詞本身。
常說的陳年老賬欠得多,就是對學困者“無效”信息累積量大的形象化說法。如果我們能夠在他們適當的年齡安排重新學習過去的知識內容,定能使相當部分學困者獲得較好的學業,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1]梁寧建.認知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2]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4):258,346.
[3]顏廷睿,鄧猛.全納課堂中的學習通用設計及其反思[J].中國特殊教育,2014(01):17-23.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valid"information
Jiang Xiao-yu, Huang Yu, Jiang Ling-li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invalid" inform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study ofproblems in the system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inlearning difficulties, has been neglected par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andcurriculum accessibility is to reduce invalid information quantity, reasonable use but invalid information can also enhance the academic level of the poor people. Whenpromoting the stranded age and learning ability, in turn,learning from the past textbooks will bring the stock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ability to ascend together.
information of learning;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valid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G791
A
1000-9795(2014)06-0293-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2
姜曉宇(1972-),男,四川新津人,副研究員,從事系統動力學與學習科學方向的研究。
黃 宇(1971-),女,四川廣漢人,實驗師,從事數據分析實驗與學習科學方向的研究。
蔣伶俐(1987-),女,四川廣元人,助教,從事中學生課外輔導與管理方向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困難學生教育援助系統研究”(12YJA880053)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