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嬌
. 海德格爾和盧梭對本真性都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可以分為本真和非本真,非本真即使個人沉淪于日常生活,忘記自身存在的意義。盧梭將人進入社會階段的異化視為人的非本真狀態。
1.《存在與時間》中的本真概念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用“此在”(Dasein)一詞指稱人這樣的存在者并區分了此在的本真性和非本真性。人的存在即可以是本真的,也可以是非本真的,海德格爾就是在對非本真的揭示中召喚本真。非本真的存在是此在沉淪于日常生活,是被平凡的公共生活所掩蓋的個人存在。在非本真狀態中,“每個人都是其他人,沒人是他自己”非本真的我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由他人的意見所決定。于是“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成為“常人”,無休無止地執著于日常生活的瑣碎,以他人和社會的意見作為自己行事的標準,淹沒在庸庸碌碌中而遺忘了存在的意義,找不到生命價值的最后歸宿,無家可歸。本真就是對非本真存在的否定,是顯現自我的真實存在,是對日常生活沉淪的批判,是對自我存在意義的追問。自我在與他人保持距離,從常人的抽離中才能成為“我自己”。
“此在的本質在于他的存在。”“這個存在者為之存在的那個存在,總是我的存在。”人的存在和其他存在物的存在有著本質的不同:人不像其他存在物一樣具有固定不變的本質,人的本質取決于其存在過程,取決于這個過程中自己的選擇,因此人的存在不具有預定的本質。非本真的存在狀態是“在死之前閃避”是在逃避生命有限性的前提下對日常生活的沉迷。而“只有把我們的死亡帶進我自己,本真的存在對我才有可能?!敝挥刑幱诿鎸λ劳龅男木持腥瞬拍苷嬲w驗到存在的意義,體驗到對個體存在的全部可能性的設計和實現。在向死的生存過程中脫離常人的狀態,思考生命最深層的東西,直面存在的意義,在“向死而生”的過程里成就自己,創造自己,而不是在等待、觀望的心態中敷衍了事;人不像其他存在物一樣是一個屬類,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存在者,都有自己獨立的存在方式。海德格爾在這里強調的是此在的個性,日常生活中,人正是在庸常的條例、框架中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本真的生活是由自己選擇和決定的,因此必須去除外部力量對自身的操縱。本真的自己則意味著通過自己的創造實現種種生命的可能性,而非消失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中。
2盧梭對本真的理解
盧梭在《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這樣描繪野蠻人和文明人的不同:野蠻人僅僅喜愛安寧和自由;他只愿自由自在地過著閑散的生活,相反地,社會中地公民則終日勤勞,而且他們往往為了尋求更加勤勞的工作而不斷地流汗、奔波和焦慮,他們一直勞苦到死,甚至有時寧愿去冒死亡的危險,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或者舍棄生命以求永生。他們逢迎自己所憎惡的顯貴人物和自己所鄙視的富人,不遺余力地去博得為那些人服務的榮幸。野蠻人的“自然狀態”即是人的本真生存狀態,是人按其自然本性而生存的原初狀態。與之相對的非本真狀態則是人進入社會階段后的異化。一般認為異化概念起源于盧梭,盧梭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alienation”一詞,雖未被正式譯為異化,但其中實際上已包含異化思想的重要內涵。通常對異化概念的理解可以表述為:主體由于自身矛盾的發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產生客體,而這個客體又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而凌駕于主體之上,轉過來束縛主體,壓制主體。盧梭通過對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的異化狀態的揭示來深刻反思現代文明和現代人的生存焦慮。盧梭把自然狀態看成一個平等、自由的黃金時代,人們完全按其本性生存,彼此之間沒有爭斗、猜忌、欲望,更沒有“你的”“我的”這樣的私有觀念,他們在“沒有農工業,沒有語言,沒有住所,沒有戰爭,彼此間也沒有任何聯系,他對于同類既無所要求,也無加害意圖”的條件下過著孤獨的生活。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但是人類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就開始了異化,開始了向不平等的過渡,開始過著非本真的生活?!霸谒兂缮鐣娜撕团`的時候,也就成為衰弱的、膽小的、卑躬屈節的人;他的安樂而萎靡的生活方式,把他的力量和勇氣同時消磨殆盡?!比嗽绞巧鐣碗x開自己的自然狀態,原始本性越遠。通過將自然狀態和人進入文明社會后的生存圖景進行尖銳的對比,盧梭告訴我們:人類異化的根源在社會。社會文明的進步則意味著人類道德的蛻化,生存境況的惡化。因此,進步最大的不幸是讓人不斷與其原始狀態背道而馳,文明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的疾病史。盧梭發現了現代社會的巨大悲劇,即人雖然從宗教的蒙昧和黑暗中被解放出來,可又為自己鑄造了新的枷鎖,使自己墜入新的奴役狀態。人不斷偏離自己的本真狀態,開始了人與自然,與自我內在本性的背離。
盧梭把自然狀態作為人類的“黃金時代”來批判現代文明社會,并非像伏爾泰指出的那樣是“教唆人類返回動物狀態”,“使人渴慕四腳爬行?!北R梭清醒地認識到人類不可能退回到原始人的生存狀態中去,即使能回到原初狀態,其實際狀況也可能并非如盧梭所設想。在盧梭那里,“自然狀態”并非是人類真實經歷過的歷史階段,它多少帶有一種理想性。盧梭自己也曾表示這種自然狀態是“現在不復存在,過去也許從來沒有存在過,將來也永遠不會存在的一種狀態?!蓖瑫r盧梭也認識到雖然在自然狀態中人是自由平等的,但人類不可能永遠停留在自然狀態中,也就是說,人類必然會進入社會狀態,必然會進入異化的非本真的生活狀態。盧梭就曾指出異化的普遍性: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盧梭只是通過對“自然狀態”的建構來批判現實的異化,讓人深刻認識當下的生存狀態。
人類進入社會狀態變產生了不平等,因此人類不平等的根源也就是人來本真狀態異化的根源。盧梭把不平等的進展分為三個階段:法律和私有財產權的設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階段;官職的設置是第二階段;而第三階段,也就是最末一個階段,是合法的權力變成專制的權力。這也是異化的具體階段。盧梭將人的完善化視為人類異化的根源,也是人類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人類開始為自己創造不必要的東西,追求舒適的享受,并將其變為人類真正的需要,于是他們用大多數時間來追求利益,陷入物質欲望中不可自拔,以期實現財產的私有,卻使自己的靈魂處于停滯狀態。人類開始產生虛榮,愛慕,“每個人都開始注意別人,也愿意別人注意自己。于是公眾的重視具有的一種價值。最善于歌舞的人,最美的人,最有力的人,最靈巧的人或最有口才的人,變成了最受尊重的人?!睘榱说玫奖娙说淖鹬?,人類變為“實際是”和“看來是”的兩種,他們實際是一種樣子卻要表現為另一種樣子,世界無形中成為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在扮演著自己想成為的角色以此來得到社會的認同,于是個人因失去自己的個性而變得千篇一律,整日活在他人的意見中,從別人的判斷中獲得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野蠻人的生存狀體卻是擺脫了這一系列的枷鎖,他們過著簡單、自由、單純的生活,彼此之間無所求,也無過多聯系,他們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這也就是盧梭理想中地生存狀態,即未被文明社會所異化的本真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