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荷玲,陳海平
(1.浙江省臺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浙江椒江 318000;2.臺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臨海 317000)
菌渣對青菜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董荷玲1,陳海平2
(1.浙江省臺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浙江椒江 318000;2.臺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臨海 317000)
以食用菌菌渣作為青菜栽培基質,設計5種不同菌渣土壤配方進行青菜栽培試驗。通過對青菜性狀、產量、葉綠素和Vc含量的分析比較,得出菌渣∶土壤為1∶1配方的株高、葉數、葉面積等理化性狀最優(yōu),葉綠素含量最高;菌渣∶土壤為2∶1配方的產量最高,Vc含量最高的結論。
食用菌菌渣;基質;青菜;產量;品質
食用菌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培養(yǎng)料,又被稱作菌糠、下腳料、廢菌筒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其他營養(yǎng)成分,在農業(yè)生產上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1]。臺州市西北部仙居、天臺、黃巖等山區(qū)歷來有種植食用菌的習慣,近幾年隨著食用菌生產效益的上升,食用菌栽培規(guī)模迅速擴大,同時,也產生了大量菌渣。菌渣除少量用作燃料外,絕大部分堆積在田間地頭,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嚴重污染環(huán)境[2]。為充分利用資源,減輕環(huán)境污染,開展了菌渣-青菜循環(huán)種植模式試驗,從產量、效益以及品質3個方面進行分析比較,研究適宜青菜生產種植的菌渣與土壤比例,提供新的廢棄菌渣循環(huán)利用形式,這對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培肥地力,建設生態(tài)農業(y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供試材料
供試青菜品種為蘇州青。供試菌渣為種植平菇后的培養(yǎng)料,9月5日開始堆制發(fā)酵,11月1日發(fā)酵完成。供試肥料有普通復合肥(氮磷鉀三要素含量均為15%),自制發(fā)酵農家肥。
1.2 處理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菌渣土壤體積比:處理1為1∶0,處理2為2∶1,處理3為1∶1,處理4為1∶2,處理為5為0∶1作為對照(CK)。重復3次,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12㎡。青菜于2012年10月31日播種,按株行距10 cm×10 cm定植,每穴留2棵。施入600 kg·hm-2復合肥和24 t·hm-2的自制發(fā)酵農家肥作基肥[3]。追肥看植株長勢施入。各小區(qū)田間管理完全一致,統(tǒng)一防治病蟲害。
1.3 考查項目
12月17日進行數據調查。取樣時每個處理采收1㎡產品稱重。每個處理選取植株10棵,進行株高、葉數、葉寬、葉長測量,葉綠素、Vc含量測定。其中葉綠素采用丙酮法測定,Vc采用鉬藍比色法測定。
2.1 青菜性狀及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青菜性狀是菌渣-土壤混合配比的處理明顯優(yōu)于單純使用菌渣或土壤的處理。處理3(菌渣∶土壤為1∶1)最優(yōu),株高21.40 cm,比對照處理(全部土壤)高14.3%,葉數6.6片比對照多32.0%,葉面積108.18 cm2比對照大34.4%;其次是處理2(菌渣∶土壤為2∶1),株高、葉數、葉面積分別比對照增加12.7%,28.0%和25.2%。另外,處理1(全部菌渣)的性狀也優(yōu)于對照。
青菜的產量,處理2最高,為5.94 kg·m-2,比對照增產17.8%;其次是處理3,為5.40 kg·m-2,比對照增產7.1%;處理1比照增產3.6%;但處理4(菌渣∶土壤為1∶2)比對照減產17.9%。
2.2 葉綠素、Vc含量及發(fā)病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對青菜葉綠素、Vc含量的影響,除處理4的葉綠素含量低外,都是使用菌渣-土壤混合配比的處理優(yōu)于單純使用菌渣或土壤的處理。葉綠素含量以處理3最高,為4.136 mg·g-1,比對照高8.8%;其次是處理2,含量為3.970 mg·g-1,比對照高4.4%;處理1比對照高3.9%。

表1 不同菌渣處理對青菜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青菜的Vc含量以處理2最高,為32.2 mg· kg-1,比對照高30.4%;其次是處理3,為30.4 mg· kg-1,比對照高23.1%;處理1與對照相差不大。
青菜的發(fā)病率都是使用菌渣-土壤混合配比的處理低于單純使用菌渣或土壤的處理[4]。

表2 不同菌渣處理對青菜品質和發(fā)病率的影響
對青菜性狀、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都是使用菌渣-土壤混合配比的處理要好于單純使用菌渣或土壤的處理。菌渣∶土壤為1∶1的配方,青菜的株高、葉數、葉面積和葉綠素含量等理化性狀最優(yōu);菌渣∶土壤2∶1的配方,青菜的產量和Vc含量最高。菌渣可就地取材,且循環(huán)利用還可減輕環(huán)境污染,除了少量人工成本外,基本無其他支出,各處理在成本上的差別可以忽略不計。綜合考慮實際生產效益,菌渣∶土壤2∶1的配方最優(yōu),建議進一步推廣示范。
全部菌渣處理在生產操作上最簡便,但在本次試驗條件下,其各方面表現均不佳,原因可能是全部使用菌渣在保水保肥方面有所欠缺,營養(yǎng)及水分供應不足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常規(guī)種植,部分表現優(yōu)于菌渣∶土壤1∶2的配方,但據后期跟蹤調查,發(fā)病較嚴重,對產量及品質影響較大,總體生產效益明顯低于其他處理。
菌渣∶土壤1∶2的配方對青菜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差于全部土壤,這可能是因為本次試驗數據采集存在誤差,小青菜生長時間較短所致,其長期處理效果還需進一步試驗。
[1] 萬水霞,朱宏賦,李帆,等.食用菌菌渣的綜合利用研究[J].園藝與種苗,2011(6):12-14,89.
[2] 王莉.食用菌與生物資源的綜合利用[J].北京農業(yè), 2012(10):192.
[3] 鄭寧,馬嘉偉,王旭東,等.菌渣化肥配施對水稻劍葉光合性能和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3(3):603-608.
[4] 陳世通,李夢杰,李榮春.食用菌菌糠綜合利用的研究現狀[J].北方園藝,2011(19):152-154.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63
A
0528-9017(2014)03-0346-02
文獻著錄格式:董荷玲,陳海平.菌渣對青菜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4(3):346-347.
2013-12-19
臺州市科技特派員基金項目
董荷玲(1978-),女,浙江椒江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蔬菜農業(yè)技術推廣和研究工作。E-mail:tykjwq@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