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泉,黃義忠,謝小棠,胡 松,和圓媛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云南昆明 650093)
云南省羅平縣基于GIS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的研究
袁 泉,黃義忠,謝小棠,胡 松,和圓媛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云南昆明 650093)
基于GIS技術,探討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方法,劃分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等級,確定適宜性評價體系,將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分為特殊因子和一般因子,選定各評價因子并進行質量量化。以云南省羅平縣為例,在A rcgis軟件的支持下,獲取了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
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GIS;羅平
低丘緩坡土地主要是指坡度在8°~25°,且面積大于2 km2的緩坡地。主要包括荒草地、裸土地、廢棄園地、低效林地等多種土地后備開發資源[1]。云南省作為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山地占全省總面積的94%,平地僅有6%,可利用的平地資源相當有限[2]。按照“守住紅線、統籌城鄉、城鎮上山、農民進城”的要求,完善城鎮發展思路,轉變建設用地方式,嚴格保護耕地尤其是壩區優質耕地,用好用足國家低丘緩坡地綜合開發試點省差別化土地政策,引導城鎮、村莊、工業向適建山地發展,建設山地城鎮[3]。作者基于Arcgis技術,以云南省羅平縣為例,構建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體系,對該地區的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進行適宜性評價。
1.1 材料
羅平縣位于云南省東部,地理位置103°57′-104°43′E,24°31-′25°25′N,距省會昆明240 km。行政管轄6個鎮6個鄉,土地總面積為301 507.76 hm2,其中山區面積78%,壩區面積22%,2011年末全縣總人口60.56萬人,人口密度為200.65人·km-2。屬北溫帶和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1℃,年均日照1 685.3 h,年均降雨量1 743 mm。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土壤類型主要是紅壤、黃壤、石灰土、水稻土等。
1.2 方法
1.2.1 適宜性評價技術路線
運用GIS技術,較真實地再現空間地質實體,以求數據來源更加精確與科學。在ARCGIS 9.3中,利用TIN生成DEM模型,與多個地類圖斑進行疊加、鄰域,以獲得相應的評價數據。
基于GIS低丘緩坡建設用地整治適宜性評價的技術路線如圖1。
1.2.2 評價方法
適宜性級別劃分。以建設適宜性評價結果為基礎,根據評價結果分級原則,將建設適宜性劃分為4個不同的等級(表1),即1等適宜、2等適宜、3等適宜和不適宜。

表1 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分級

圖1 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的技術路線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的一般因子選擇坡度、相對高差、坡向、地基承載力、斷裂帶距離、地質災害易發性、水土流失、交通通達性、主要城鎮影響力及土地利用類型等。
權重確定。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主要有特爾菲測定法、因素成對比較法、層次分析法等多種方法[4-7]。本評價采用了特爾斐測定,邀請專家對因素重要性做出判斷,進行多輪打分后最終確定因子權重(表2)。

表2 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指標權重
評價因子量化。首先通過對因子定性或定量分析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級別,考慮到各評價因子的單位不同,量化數據的含義也不同,無法進行直接比較;因此,在每個因子評價過程中,還要進行歸一化處理。對于地形地貌的評價是利用等高線圖,在Arcgis中利用Tin to slope生成DEM模型,通過與各地類圖斑進行疊加,以此對不同級別賦值。對地質地震條件、自然地質災害、社會經濟條件的分析,主要是在Arcgis 9.3軟件中通過相應的圖件與地類圖斑進行疊加、領域,做緩沖區分析,然后對不同級別賦值。具體量化賦值如表3所示。
適宜性分值計算。適宜性分值是劃分適宜性等級的依據,計算方法主要有加權求和法、幾何平均法、限制系數法。結合羅平縣實際情況,適宜性分值的計算采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公式:

式中:P為綜合評價值;Wi為單個指標量化得分值(100制);Ai為各單項指標權重值。
2.1 低丘緩坡土地資源
通過外業調查,得到等高線數據圖,利用Arcgis軟件中的tin to slope功能生成坡度圖,再得到低丘緩坡土地資源分布圖(圖2)。
2.2 因子評價
2.2.1 特殊因子
對特殊因子先進行定性分析,只要出現不可防治的地質災害、自然災害,位于地震斷裂帶500 m范圍內,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礦業權、采礦權,涉及基本農田、禁止建設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或緩沖區、重要水源地、國家公益林、省級公益林等,均確定為不適宜建設區域。然后結合Arcgis軟件,將地質災害圖、自然災害圖、礦產資源分布圖等與低丘緩坡土地資源分布圖進行疊加處理,從而得到在低丘緩坡區內受特殊因子影響的區域,直接將其去掉。圖3為特殊因子分布圖。

表3 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因子的賦值

圖2 羅平縣低丘緩坡土地資源的分布
2.2.2 一般因子
一般因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地形形態、相對高程等)、地質地震條件(巖土類型、地基承載力、斷裂帶距離)、自然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類型、地質災害易發性和水土流失)、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條件、城鎮聚集效應)、人為因素(土地利用類型)等幾個方面,以地類圖斑作為評價單元,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建設適宜性等級。
2.3 建設用地適宜性
將特殊因子分布圖與低丘緩坡土地資源圖疊加,得到特殊因子所占面積及分布情況,一般因子都在Arcgis中采用tin slope進行分析,同時進行緩沖區分析,對不同級別進行賦值,將一般因子分值疊加,進行權重求和,最終得到羅平縣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表4和圖4)。

表4 羅平縣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
低丘緩坡土地適宜建設開發的土地總面積為12 049.96 hm2。其中九龍鎮、馬街鎮、阿崗鎮和富樂鎮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分別為1 325.22, 933.60,834.53和783.74 hm2,合計占全縣低丘緩坡土地建設開發利用總潛力的32.18%;舊屋基鄉和魯布革鄉的潛力較小,分別為90.80和17.73 hm2,合計僅占全縣低丘緩坡土地建設開發利用總潛力的0.90%。

圖3 特殊因子的分布

圖4 羅平縣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
本研究借助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對各個評價因子進行疊加分析,所得到的最終成果趨于科學合理。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基礎數據的差異性,和數據源的不相同,空間分析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別,隨著基礎數據的不斷更新和趨于標準化,本研究將更加精確。
[1] 劉衛東,嚴偉.經濟發達地區低丘緩坡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以浙江省永康市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07(3):1-5.
[2] 明慶忠,王嘉學.山地整理與城鎮上山的地理學解讀[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44.
[3] 陳根鵬,朱慶華.云南省城鎮上山可行性分析[J].陜西林業科技,2013(1):89-91.
[4] 朱長超.特爾斐法[J].社會科學雜志,1986(5):70-74.
[5] 雷波,張麗,夏婷婷,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重慶市新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模型[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1(9):1393-1399.
[6] 王玲杰.基于通用回歸分析法的生態足跡動態測度模型[J].生態經濟,2009(9):50-53.
[7] 王飛,崔江蕙,張毅功,等.河北省主要礦區復墾復綠土地適宜性評價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1(1):65-68.
(責任編輯:張才德)
S 127
A
0528-9017(2014)03-0408-04
文獻著錄格式:袁泉,黃義忠,謝小棠,等.云南省羅平縣基于GIS低丘緩坡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的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4(3):408-411.
2013-12-28
云南省人才培養項目(kksy20121057)
袁 泉(1988-),四川重慶人,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