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為了實現中國綠色的未來
張春燕
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十七大報告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十八大報告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的未來。
——習近平

已經是104歲的葉謙吉先生。
以上三段話中重復提到的“生態文明”概念,已寫入我國的基本國策。而它的提出者——葉謙吉老先生,卻很少有人知道,他今年104歲,是我國生態農業的奠基人、西南大學的終身教授。葉老先生界定的生態文明內涵是: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葉謙吉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農民家庭中。他的祖父是晚清秀才,所以算是書香門第。1909年,葉謙吉的來臨給家里平添了幾分喜慶,但也有淡然的悲涼。陰云籠罩的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的中國,百姓忍受著清王朝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
葉謙吉年紀尚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只想一門心思念書??伤吘钩錾碛谵r民家庭。小學畢業時,家中實在無力負擔,父親將他送入一家藥鋪當學徒。3天后的凌晨,葉謙吉摸黑悄悄離開藥鋪,回到家中。他對清晨中醒來甚至還有點錯愕的父母說“我要讀書”。
家里哪來的錢?父母一籌莫展。
在上海海關當科長的堂兄知道他的恒心,寫信給他:“我可以資助你讀書,但你要用英文寫一篇文章,告訴我你為什么要讀書?!?/p>
堂兄你好:
原因有三。一,不為當官不為發財。二,不當醫生。鄰居有位醫生,放高利貸剝削了很多貧農。三,我立志像祖父一樣當一名教師,讓那些貧苦人家的孩子都能讀書。
這封信濕潤了堂兄的雙眼,他欽佩,小小年紀的葉謙吉不圖名、不圖利,理想遠大,腳踏實地。他同意資助葉謙吉,但又附加了一個條件:你得考上蘇州桃塢中學。
葉謙吉果然不負期望,考上當時蘇州最好的桃塢中學,在那里,他遇見一個未來中國文壇的大文豪,并成為摯交。這人就是錢鍾書。
桃塢中學按照考試成績劃分年級。錢鐘書中文頂呱呱,被定為中文高一,英文初一。中英文竟然橫跨3個年級。葉謙吉的英文也是初一,又和錢鍾書同為無錫老鄉,兩人就常在一個宿舍學習。有一次,桃塢中學的老師給學生們出了一道難解的幾何題。錢鍾書的圖沒畫好,還把圓規的油墨弄得到處都是。葉謙吉說:“這種圖交上去一定不及格。我來幫你畫,保證你得甲等?!?/p>
錢鍾書很好奇:“你的數學為什么這么好?”
葉謙吉說:“我想研究農業,自然要學好理科。我是農民家庭出身,我就是要讓農民富起來。農民不能富裕,國家就不能富強,我于心不安?!?/p>
好一句“我于心不安”!在那社會劇烈動蕩的時期,不乏蠅營狗茍之輩。當校長問他為什么讀書時,他一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擲地有聲,和影響了中國革命的周恩來一樣。偉大的人格總是有共同的特性,他們都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做個人的奮斗目標,他們胸懷社稷,充滿拳拳報國之心。
1936年,葉謙吉被保送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在農業經濟系導師鮑伊爾(J.E.Boyle,Rrof.)門下攻讀一年,后又轉到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經濟系進修。當時哈佛大學一位教授有個創新理論——“土地經濟”,葉謙吉認為這個理論對中國土地資源豐富、土地如何利用有建設性意義,于是就轉學到哈佛大學進修,聽這位教授的課,并收集他的論文。
在哈佛大學進修的時候,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何廉所長發了一份電報,希望葉謙吉能回國從事科研工作。與此同時,葉謙吉也收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的聘書,邀請他去蘇聯做教授。
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了。
去蘇聯還是回國?葉謙吉毅然決然地選擇后者。
1938年,葉謙吉懷著一顆報國之心,他要把在美國求學獲得的知識帶回中國、帶回我們自己的土地來。29歲的年紀,正是大展拳腳、鴻鵠展翅的好時光。
輪船從美國航行到中國,在汪洋無際的大海之上,葉謙吉的心飛到了祖國的懷抱,飛到了天津南開大學。沒想到,戰爭打響,天津淪陷!上海淪陷!炮火把大好河山摧殘得體無完膚,葉謙吉痛心,擔憂,無奈,焦慮!卻只能隨波逐流,跟隨美國的輪船輾轉來到香港,再經越南從云南邊境回到祖國。
去不了天津怎么辦?研究工作怎么辦?
一位帶著眼鏡、眼睛炯炯有神的先生看出他的窘迫,問他,跟我們一起走?
您是?
我是喻傳鑒。
喻傳鑒何人?他是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的恩師,是重慶南開中學的創始人。周恩來到重慶,時常探望恩師喻傳鑒。此時,喻傳鑒受張伯苓指派,赴重慶籌辦南開中學分校。重慶南開中學是全國校友院士最多的中學之一。赫赫有名的人物猶如星河燦爛閃耀在重慶南開中學的校史上,“中國兩彈之父”朱光亞、“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周光召、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吳敬璉、中國著名哲學家蕭乾……均是南開學子。他們的成長都和喻傳鑒相關。
葉謙吉正是在越南到昆明的途中,遇到了喻傳鑒的夫人和6個女兒,他們是逃難前往重慶的。聊天中,充滿智慧的先生一眼就看中了葉謙吉的才華,邀請他一起勘察學校地形、籌建重慶南開中學。葉謙吉便搭上了他們的順風車,途中,又與喻傳鑒先生的大女兒喻嫻文結下了終生情緣。
當抗戰勝利,內戰結束,當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時候,葉謙吉感受到巨大的喜悅。1952年,他在重慶大學經濟系任教,1952年3月,調任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范大學合并組建為西南大學)任總務長兼教授。終于能站在講臺上,和學生們暢談中國土地的問題、農民的問題。他欣慰他的理論可以傳承下去,他的智慧有人分享,他的學生會像秋日的蒲公英種子,飛舞在中國的土地上,降落下來,生長、發芽,開出無與倫比的嬌艷花朵。他們的學問會幫助農民,建設更富強民主的國家。
葉謙吉說,我們得橫下心來,得有這個志氣!盡管我國山區多、丘陵多,農民多,糧食產量低,但我們必須把解決中國農業的責任擔當起來。
學生們聽得熱血沸騰。
此時,西南農學院星光璀璨,人才濟濟,各領風騷。有中國土壤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光炯;有中國蠶桑學領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中國近代蠶桑學科的主要奠基者蔣同慶、中國昆蟲學界的著名學者蔣書楠、中國魔芋之母劉佩英……在這里,還走出了被譽為“當代神農氏”、“從田野走向世界的科學家”袁隆平。
就在葉謙吉即將攀登又一高峰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浪潮將他淹沒。
1957年,轟轟烈烈的運動席卷而來。作為民主同盟會會員的葉謙吉被打成右派。他的中山裝被硬生生地剝下去,他的教鞭被硬生生地奪了走,他的粉筆被粗暴地扔掉,被迫開始了長達18年的勞動生活。 這18年是一段寶貴的經歷,面對黃土地、莊稼、鋤頭、板車,葉謙吉看到了中國農業存在的最致命的問題——毀林開荒!水土流失!
森林被毀,土壤肥力就得不到保障,糧食就欠收。糧食欠收,農民又毀林開辟出新的耕地。一片片的土地不斷地被耕種、荒蕪、遺棄,一片片的森林又不斷被砍伐。耕地開墾得越來越多,大環境卻越來越差,農民越來越窮。葉謙吉從眼前這片土地看到了我國農業的基本國情,西南地區的農業問題,就是全中國的農業問題。
1975年,西南農學院的院長來看他,拉著他磨起老繭的手,老院長心疼,你回到資料室來吧,資料室你可以訂閱你想看的書,想看的資料。葉謙吉的眼睛噙滿淚花。
回到了學術的環境,即便不能直接從事學術研究,他已經覺得莫大的欣慰。長期的農業勞作,更堅定了他對中國農業問題的研究方向。65歲的葉謙吉訂閱了大量外文原版的生態經濟書籍,可以直接看到國際上最前沿的資訊和研究,此時他發現中外農業交流中許多專業詞匯翻譯參差不齊,制約了中外農業學術的溝通,于是他編寫了一本字典——《英漢農業經濟詞典》,并于1987年編撰面世。
1978年,求真務實的春風吹綠了祖國大地。
學術生命停滯了近30年的葉謙吉可以講課、可以做課題了。近30年的儲備,無論是實踐的,還是理論的,腦子里裝得滿滿當當,他提筆把前半生的研究心得濃縮在一篇篇字字璣珠的論文里。
針對我國南方丘陵山區出現“以糧為綱,開山種糧,越種越荒”的現象,葉謙吉在1982年《農業經濟問題》學術期刊第11期,發表了題為《生態農業》的文章,當文章擺放在農業部部長何康面前時,部長激動極了,“說得好??!說到根子上了?!彼襾碚叻ㄒ幩舅鹃L郭書田,“你聯系葉老,要搞試點、搞探索,然后推廣……看他需要什么幫助,農業部大力支持。”
1983年,葉謙吉帶著第一批學生在重慶北碚區、大足縣、遂寧縣、羅甸縣4個地方開展了生態農業試點。川中多丘陵、山區地帶,地形地貌類型豐富,非常適合生態農業的研究。大足縣是第一個試點,定名為“大足縣南北山生態農業試驗區”。葉謙吉設計了一套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保護森林——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減少水土流失——保障土壤肥力——增加糧食收成——多種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有的農戶初次聽到做生態農業試點,直擺手,不行不行;有的半信半疑,真有那么神嗎?有的沉默半晌說,那就試試。
于是,大足縣的山被劃分成兩半,一半給葉謙吉做生態農業試點,小巴車以時速30公里的速度顛簸行駛在泥巴路上,光路上時間就得大半天。葉謙吉前后顛簸了足有5年之久,在試驗區里手把手地教農民如何耕作、如何布置規劃生產、如何多種經營。
“老李,你一塊田里只種莊稼,太單一。你可以在田里養上魚,在地里養上雞鴨,雞鴨吃了害蟲,通過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聯系來發展生產。”
“老王,光種莊稼,土壤肥力不夠,我們要在山頭種樹,樹一多,下再大的暴雨也不怕,森林茂密起來,土地就有了保護神?!?/p>
5年過去了,《經濟日報》1989年5月1日第1版刊登了篇《葉謙吉與他的生態農業》的報道:“經過5年時間的試驗,試驗區114個村的山綠了,水青了,土肥了,水土不再流失了,干枯了30多年的井重新冒水了,吃返銷糧的村子向國家交售余糧了,試驗成功了?!鞭r業部驗收時,葉謙吉的生態農業試點得到了認可。
1987年5月,初夏。在安徽阜陽市召開的全國生態農業研討會上,針對我國生態環境趨于惡化的態勢,葉謙吉說,我們要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八^生態文明,就是人類既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系?!彼f,21世紀應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紀。
從生態農業到提出生態文明概念,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是得益于葉謙吉長期從事農業研究,偶然是葉謙吉18年的農村生活。
葉謙吉習慣于勤奮,盡管90歲以后,學校建議他,不要再帶博士了,不要再做研究了,他依然堅持學習和研究,在99歲的時候,連續發表了3篇關于生態災變論的論文。
他瞇著兩眼,露出雪白的牙齒,微笑著,神采奕奕。由于年事已高,他拿著放大鏡,每天堅持閱讀china daily,手邊有一杯濃郁香醇的咖啡,這是他早年留學美國養成的習慣。在閱讀中,他的大腦又開始轉動起來,仿佛站在群山之巔,望見了海洋般的森林在祖國的土地上升起。他望見了綠色的中國,充滿著綠色的希望,他望見了一個遠比西方凈土更歡樂的世界,那就是中國,是我們富強的祖國。
(感謝王新前、于法穩、段豫川、周黎明、葉濤、楊模紅以及重慶市環保局宣教中心、西南大學校宣傳部以及經濟學院對本文的支持)
作者說明
生態文明理念為何是農學家提出來?
文章寫畢,一個提問躍入腦海,為什么“生態文明”的概念不是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或其他學科領域的專家提出來,而是由一名研究農業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筆者認為原因也許有三。
第一,農業是距離大自然最近的一門學科。無論是人類發展的哪個階段,也無論是哪個國家,農業都是和自然環境最親密接觸的。農民和土地,是天然的一對聯系關系。研究農業,離不開研究土地,離不開研究農業的大環境。茂密的森林穩固土地,殷實的土壤又給養了豐收的莊稼,莊稼養活了人口。自然環境好了,農業就好了,這里蘊含著最自然不過的邏輯關系。因此,研究農業的農學家首先是和大自然打交道。
第二,中國歷來有農耕文化,這是西方社會無可比擬的。中國有14億人口,9億農民,這龐大的數字以及農業基礎決定了農業問題是我國永恒的大問題。研究農業問題,探索農耕文化,從農業中發現生態規律,再從生態規律中提煉總結出生態文明,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性。
第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葉謙吉教授從研究農學到農業生態經濟,依然沒有脫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構架。社會科學的一大要義就是通過理論研究為政策服務。通過研究生態經濟,摸索總結出“生態文明”的內涵,再以此為黨府提供理論依據,這是其他自然科學所無法企及的。
當然,“生態文明”的概念在1987年提出時依然是超前的、具有戰略眼光的,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待“生態文明”概念,它也依然閃爍著璀璨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