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聰慧
民眾環境維權意識高漲但實際行動有限環境維權呼吁“制度抓手”
邵聰慧
近年來,伴隨各類環境問題的頻繁出現,人們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而面對生存質量的種種威脅,公眾對良好環境的期待也愈來愈高。但不能忽視的是,民眾高漲的環境意識與實際行動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要最大限度調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僅需要環境教育的充分普及,也需要健全制度建設、拓寬維權路徑等相關立法保障。

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非常高

只有少數人對環境維權程序和方法非常了解
近日,由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中華環保聯合會等單位聯合發起了一項關于“貴州省公眾環境意識”的公益調查。該調查共發放900份問卷,其中,貴陽地區選取了5個區縣,遵義市選取兩個區縣,安順市和黔東南州各選1個區縣,每個區縣的樣本調查均為100份。對貴州地區的公眾環境權益現狀和在維護自身環境權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了充分的數據剖析。
調查顯示,貴州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非常高。在“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有43%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關心,只有4%的被調查者表示不知道環境問題是什么。從危害后果看,公眾最關心的是環境問題導致人體健康損害。有71.3%的被調查者認為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而其中認為對人體健康造成中度和嚴重損害的達28.4%。與對環境很高的關心程度相適應,總體上看被調查者對環境問題的認知度也較高,對環境問題具有一定認知的被調查者占到了70%,但是大部分只是一般性地“知道”環境問題而已。
在有關“公眾對各環保法律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中,被調查者對《環境保護法》的認知程度最高,82%的公眾對該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公眾對環境維權程序和方法的了解程度”上,只有3%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了解。
當調查公眾在維護自身環境權益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困難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時間精力有限,其次是缺乏公權力機構的支持、環保執法不嚴、不懂環保法律、缺乏專業人士幫助、缺乏社會組織幫助、資金不足等。公眾在環境維權中希望獲得的幫助依次是法律援助、資金支持、技術支持。
調查顯示,被調查者對環境維權程序和方法的認知程度都比較低。3%的被調查者表述非常了解,28%的人一般,40%的人表示知道一些。被調查者希望能通過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刊)或新媒體(網絡、博客等)宣傳環境維權知識、發放環境維權指導手冊、舉辦環境科普講座或培訓等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環境維權能力。

從危害后果看,公眾最關心的是環境問題導致的人體健康損害。
對于此次調查結果,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法律中心副主任兼督查訴訟部部長馬勇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公眾的環保意識正在逐步增強,但維權的行動意識并沒有隨之提升,對維權的程序缺乏足夠了解仍是普遍情況。信訪渠道不暢和司法制度不健全是造成公眾維權行動力薄弱的深層原因。
與一般的民事糾紛相比,環境問題由于涉及面廣、公共性強而有著極強的特殊性。盡管目前涉及環境的法律法規已有近30部,但令人遺憾的是,受地方保護主義阻礙、污染損害鑒定困難等因素的影響,公眾不敢訴、不愿訴、不能訴的現象極為突出。
當普通公眾在未造成實際的財產損失或健康損失的前提下,普遍存在“搭便車”心理,即希望別人站出來維護公共權益,維權成功后自己搭便車而得到好處。在馬勇看來,“搭便車”現象與我國環境法治化程度不高有一定聯系,因為在部分政府機關和污染企業面前,公眾個人的力量過于弱小,很多人怕受到打擊報復而“不敢”起訴。從目前的維權途徑來看,行政處理久拖不決,司法程序又存在著立案難、時間成本高、訴訟成本高等問題。實踐帶來的效果極其有限,公眾又“不愿”和“不能”去自覺行動。
面對部分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行政職責,通過立法促使政府部門依法作為顯得極為必要。“《行政訴訟法》雖然賦予公眾參與和公眾監督的權利,但個體對抗強勢行政機關,仍存在取證難、立案難的現象,行政勝訴成功率非常低。如果能在《行政訴訟法》中創設行政公益訴訟,容許社會組織以訴訟主體的名義提起行政訴訟,司法的強制力會將取得更好地落地效果”,馬勇說。
在民事訴訟領域,雖然新《民事訴訟法》新增了公益訴訟的法律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公益訴訟進入民事審判環節仍存在訴訟主體不明朗、民事公益訴訟費用、舉證責任、賠償金歸向不明等法條缺失和粗線條問題。2013年,中華環保聯合會提起的8起環境公益訴訟均未得到受理,突顯了環境公益訴訟在現實中的尷尬局面。
在環保監管層面,應盡快完善法律制度和提高環境標準,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才能解決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普遍現象。
制度層面的不斷完善,形成司法、行政部門和企業的良性互動,公眾監督和公眾維權才能找到“制度抓手”。
環境權益維護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由于環境侵權的受害者通常是處于弱勢社會群體,加之環境侵權形式復雜多樣、技術性強,調查取證難、成本高昂,環境權益的實現和維護需要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需要立法、執法、司法機關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專業環境維權機構對弱勢群體進行救助和指導。
相對政府部門而言,民間環保組織在引導弱勢群體方面有著更強的靈活性。近年來,環保社會組織通過與環保部門合作或自發開展了大量以保護環境、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為目的的活動,在提升公眾的環境意識、促進公眾的參與、改善公眾的環保行為、開展環境維權與法律援助、參與環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促進環境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環境維權中,很多環保民間組織引導公眾避開“制度邊緣”的抗爭手段來表達訴求,通過法律援助等司法手段開展理性維權。2012年,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維權普法下基層系列活動”啟動,僅兩年時間,共走進了12個省的23個縣級區域;2013年,“環境普法下基層西部行活動”先后走進了內蒙、重慶、湖南、河南、甘肅、云南、貴州等7個省份14個縣鄉,開展各類宣傳活動14場。宣傳對象包括基層百姓、在校大學生、企業代表、基層環保及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等,共有5000余名各類基層人員親身參與到了環境普法下基層西部行的宣傳活動中。
提及“環境普法下基層活動”的初衷,馬勇表示,目的就是告訴百姓進行環境維權的途徑和方法;同時,盡量消除了百姓的激烈情緒,促使他們理性表達自身環境訴求,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依法、合理主張自身環境權益,有效地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此外,基層普法也對污染行為起到了一定的預防作用,同時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提高了黨政干部依法辦事和人民群眾依法維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