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君
孟中印緬四國山水相連,資源稟賦各異,合作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自1999年舉辦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論壇以來,盡管取得了許多成果,但與四國巨大的潛力相比,仍然面臨著合作層次低、規模小等問題。2013年5月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雙方簽署的《中印聯合聲明》指出,鑒于2013年2月孟中印緬汽車拉力賽的成功舉行,雙方同意與其他各方協商,成立聯合工作組,研究加強該地區互聯互通,促進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并倡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2013年10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問中國,雙方發表的《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未來發展愿景的聯合聲明》又指出,雙方已就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倡議分別成立工作組;雙方將同孟、緬保持溝通協商,并于12月召開孟中印緬聯合工作組首次會議,研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具體規劃。2013年12月18~19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四方聯合工作組第一次會議在中國昆明舉行,就建設前景、優先合作領域、合作機制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這說明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在四方之間已形成共識,并正從共識走向實踐。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不僅會對孟中印緬地區的互聯互通、經濟合作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也會對中國與南亞國家的開放與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以昆明、曼德勒、達卡、加爾各答等沿線重要城市為依托,以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電力、通信、油氣管道等國際大通道為紐帶,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基礎,通過共同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特色城鎮體系、產業園區、口岸體系、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聯動開發、共同發展的經濟帶。建設經濟走廊的重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內交通聯系,減少區域運輸成本和貿易成本,促進沿線國家的產業分工協作,推動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促進共同發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提出與孟中印緬四國長期以來持續推進的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緊密相關,也與當今的國際大趨勢有關。
盡管歷史上孟中印緬地區的聯系十分緊密,但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時期孟中印緬地區都沒有合作機制來推動本地區的經濟合作。1999年孟中印緬(BCIM)四國學者共同發起在昆明舉行了第一次會議,四國代表簽署了《昆明倡議》,開始推進這一地區的經濟合作和學術交流。到2013年止,已先后在中國昆明、印度新德里(或加爾各答)、孟加拉國達卡、緬甸仰光(或內比都)召開了11次會議,在多個領域達成了共識,先后通過了《達卡聲明》《昆明合作聲明》《德里聲明》《加爾各答聲明》《仰光聲明》《內比都聲言》等一系列促進合作的“倡議”或“聲明”,這既反映了各方增強合作交流的強烈愿望,也為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提供了內在動力。例如2013年2月23~24日,孟中印緬地區合作論壇第十一次會議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召開,這次會議討論的議題就包括加強多種方式的互聯互通、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等。另外,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論壇還舉行了路考和汽車集結賽。2012年2月15日,孟加拉國交通部部長奧拜杜爾·卡德在達卡會見孟中印緬四國汽車集結賽聯合道路考察組時說,汽車集結賽是孟中印緬合作的重要項目,將推動四國互聯互通,促進相互間的文化和人員交往。孟交通部及他本人將繼續支持和推動汽車集結賽的舉辦,為實現區域互聯互通,造福人民做出積極努力[1]。目前,BCIM論壇已成為中國推動與南亞開放與合作的一個重要機制。這直接促成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提出。
過去,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進展緩慢,其內部貿易水平很低(不到10%),經濟一體化受到嚴重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加快,世界范圍內的區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更加緊密。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聯盟、亞太經合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不斷發展,并在地區合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參與了國際性或區域性合作組織,也為各地區的區域、次區域合作帶來了機遇。在這一大背景下,孟中印緬四國都參與和推進了多個區域合作組織,如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簡稱“南盟”,SAARC)、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簡稱“環印聯盟”,IOR-ARC)、孟加拉灣多層次經濟技術合作機制等,并就加快建立自由貿易區、促進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探討。這體現了南亞地區各國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強合作的強烈愿望。孟中印緬作為相互毗鄰的發展中國家,都希望通過參與區域、次區域合作獲得更大發展,以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而共同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對于四國擴大相鄰地區的開放,改善基礎設施,實現貿易便利化,以及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都有重要作用。
自1999年孟中印緬(BCIM)地區經濟合作論壇創立以來,四國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各異、文化多樣、經濟互補性強等特點與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大力推進交通、經貿、旅游、人文等領域合作,使得經貿合作規模日益擴大,合作領域日益拓寬,合作內容日益增多,合作形式日益多樣化,有力地推動了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展現出了廣闊的合作前景。這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提出創造了條件。
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深挖四國經貿合作潛力,對于加強四國經濟聯系,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孟中印緬同屬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成為各國“頭等大事”,而加快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和外部條件,其中保持良好的地區環境和周邊環境最為重要。目前,孟中印緬地區加快發展的最大機遇在周邊,最大的挑戰也在周邊;最有希望的在周邊,最容易出問題的還是在周邊。如果四國都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政治上增強互信,經濟上努力擴大各方利益的匯合點,文化上加強溝通協調,就有可能實現本地區長治久安,就能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當前四國加強合作、密切各方經濟關系、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進一步溝通相互往來、加深相互理解、增強互信的重要渠道。同時,四國通過經濟走廊建設深入開展地區經濟合作,不僅有利于促使本地區較快地融入世界經濟發展大潮,增強各國的經濟實力,改變本區域封閉落后的面貌,創造有利于區域發展的和平穩定環境,而且有利于促進“南南合作”,提高本區域國家的國際地位,促進與發達國家公平對話,進而改善四國發展的國際環境。
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必須加快國際大通道建設,加快實現互聯互通,以增強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力。而國際大通道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本地區的區位優勢,溝通“三亞(東亞、東南亞、南亞)”、“兩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優化配置各國的各種資源,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有利于印、緬、孟以及其他國家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搭乘中國經濟快車,促進經濟發展。
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促進這一地區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的有效途徑,是四國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舉措。一是有利于促進四國建立相互開放的經濟體制,把四國市場有效連接起來,推動四國經濟的溝通與融合,提高區域合作水平。二是有利于吸引世界各地的資金和技術等開發本區域豐富的資源,創造出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促進共同發展。三是有利于改善孟中印緬地區的交通運輸條件,降低物流成本,改善貿易環境,促進經貿合作和增加人員往來。四是有利于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進四國產業分工與合作,使四國的區位、資源、經濟以及技術、市場、資本、文化等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五是有利于促進經濟走廊沿線資金的互動、資源的互補和產業的融合,使其成為國際區域合作的洼地,成為充滿活力的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從而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進程,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六是有利于提高四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如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與其他通道和市場連接,將大大提高四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的能力。可見,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四國推進經貿合作、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重要載體,符合沿線各國的共同利益。
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不僅有利于四國加快開放步伐,加強經濟合作,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統一市場的建立,而且也使中國西南、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東部等邊疆地區有了與國內中心城市連接、與國外大市場連接的機會,而這有利于打破邊疆地區封閉落后、觀念保守的狀態,吸引外來資金、技術、人才振興邊疆地區的經濟,從而促進本國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
盡管近年來四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但也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為四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相互滲透、相互流動、相互促進的舞臺,有利于擴大四方的共同利益,拉近各方距離,加強相互溝通,增加共識,增進友誼,消除誤解,從而改善孟中印緬四國政治關系。
可見,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既有利于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增強各國經濟實力,也有利于吸引外來投資,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國際分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既有利于促進“南南合作”,創造和平與發展的地區國際環境,也有利于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改善區域人民生活條件,實現共同發展。同時還有利于改善本地區經濟發展環境,解決這一地區存在的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維護邊疆穩定。因此,它符合區域內各國的根本利益。
中印是毗鄰的兩大文明古國,緬甸和孟加拉國長期作為雙方溝通的橋梁或組成部分,并深受中印文明的影響。漢代開辟的“南方絲綢之路”就已將四國連接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開辟的中印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駝峰航線、中印輸油管道等再次把四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民族國家建立后,雖然四國曾存在矛盾、分歧甚至沖突,但自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四國關系不斷改善,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促進合作,已成為四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孟中印緬之間的合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績,這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提出和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是合作機制日益完善。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論壇首先由學術界提出,完全是一個“二軌”會議,現已發展為有官員、學者、企業界共同參加的“政府主導、多軌并行”的“一軌半”會議。2004年還在昆明建立了孟中印緬(BCIM)地區經濟合作論壇辦公機構,作為聯系四國的常設機構。同時,云南作為中國參與論壇的主體,還相繼推動了中國-南亞商務論壇、昆明與加爾各答國際學術會議、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云南-緬甸合作論壇等在云南的召開。另外,中國云南省與印度西孟加拉邦、昆明市與加爾各答市、中國云南與緬北等也建立了合作機制。這使得本地區的合作機制日益完善,合作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二是經貿合作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多年努力,四國經貿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規模不斷擴大,文化交流持續加強,成果日益豐碩。以經貿合作為例,1999~2012年中國與印孟緬的貿易快速增長。1999年中國與印孟緬三國的貿易額為32.11億美元,2003年突破100億美元,2012年達818.95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了24.50倍。而且合作內容日益豐富,合作形式日益多樣化。截至2012年底,中國在印累計簽訂工程承包合同額601.31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35.18億美元;在孟累計簽署承包工程合同額88.84億美元,累計完成營業額87.64億美元;對緬甸直接投資存量達23.7億美元。三是互聯互通水平大大提高。1999年,中國與南亞國家還沒有一條固定的航線。隨著四國間的合作不斷增多,交通連接不斷取得新進展。2000年12月4日,云南省首開昆明至印度新德里商務包機,結束了中印之間長期以來不通航的歷史。2002年4月1日東航云南公司開通昆明-曼德勒航線。2005年5月東方航空開通了北京-昆明-達卡航線。隨后,又陸續開辟了昆明-加爾各答、昆明-仰光、昆明-加德滿都、昆明-科倫坡、昆明-馬累航線。在陸路運輸方面,昆明至中緬邊境口岸瑞麗、騰沖的高速或高等級公路已建成通車,中國騰沖至緬甸密支那的二級公路也建成通車。另外,印緬孟對通過亞洲公路網、泛亞鐵路連接四國的通道也表現出積極的愿望,并不斷推進印緬、孟緬、印孟的交通連接。這有力地促進了四國間及其與次區域外國家的客貨運輸,也為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提供了通道基礎。四是人員交流日益密切。近年來四國商務、學術、文化、教育等合作交流不斷增多,高級官員互訪頻繁,民間交流日趨活躍。在2012年緬甸入境游客中,中國游客人數排在第二位,約7萬人。1990年印度到中國旅游的人數為1.43萬人,2012年達61.02萬人,居境外來中國旅游人數的第16位。2012年中國公民首站訪印度的人數也達到11.83萬人次。云南許多高校還吸引了印度、緬甸、孟加拉國的學生來學習。云南大學在孟加拉國開設了孔子學院,在緬甸興建了福慶孔子課堂等。云南大學、云南財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高校也與印度、孟加拉國的高校簽署了相關合作協議。
中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多次表示,中國高度重視與孟加拉國、印度和緬甸發展關系,積極推進合作。在歷次BCIM論壇會議上,中方都表示,要一如既往地繼續支持云南為論壇發展作出的不懈努力,并期待著云南與其他各方一道,共同推動論壇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發展[2]。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孟加拉國,雙方發表的《中孟聯合公報》指出,“加強交通領域合作,雙方同意開通中國北京經停昆明與孟加拉國達卡間的空中直航,致力于最終建立中國昆明至孟加拉國吉大港間的陸路聯系”[3]。2010年3月,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訪問中國,雙方發表的《中孟聯合聲明》也指出,“雙方同意加強兩國交通聯系,繼續探討建設連接中國和孟加拉國公路的可能性”,“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在區域合作中的溝通與協調,同意繼續積極參與和推進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進程”[4]。2013年6月26日,中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馮正霖在達卡與孟加拉國交通部部長賽義德·阿布·侯賽因舉行工作會談。雙方重點就加強兩國交通運輸領域全面合作深入交換意見。侯賽因感謝中方對建設該經濟走廊的重視。他表示,當前區域互聯互通合作勢頭良好,孟方愿與中方一道,積極協調其他兩國,盡早啟動該公路的建設[5]。7月1日中國外交部王毅部長在文萊斯里巴加灣會見孟加拉國外長莫尼時表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中國同周邊互聯互通以及東亞與南亞相互對接的重點項目,希望中孟與有關國家積極配合,使該項目早日啟動。莫尼表示,孟方希望借鑒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同中方加強合作。孟方將積極支持和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9月24日王毅部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會見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時說,中孟是傳統友好鄰邦,兩國之間沒有任何問題,只有信任、友誼與合作。中國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對孟關系,愿與孟方共同努力,密切高層往來,深化務實合作,加快孟中印緬通道等大項目建設,推動兩國關系不斷取得新進展。哈西娜表示,發展孟中友好關系是孟朝野共識。孟感謝中方長期以來對孟經濟社會發展給予的大力幫助,將堅持對華友好,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加快通道建設,深化務實合作[6]。
2006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問印度,雙方發表的《聯合宣言》提出了充實和加強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十項戰略”。其中,在第七項戰略“促進跨邊境聯系與合作”中指出,“雙方對孟中印緬地區經濟合作論壇建議組織的加爾各答——昆明(經過孟加拉國和緬甸)公路汽車賽表示歡迎”[7]。2010年12月溫家寶訪問印度,雙方發表的《中印聯合公報》指出,印方歡迎中國企業參與印度的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雙方鼓勵兩國企業擴大相互投資與工程承包合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和分歧,共同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2013年5月4日,印度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在亞洲開發銀行舉辦的第46屆年會上呼吁:“希望亞洲開發銀行成為連接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和中國經濟走廊的合作伙伴。”2013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印度以及10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問中國,雙方正式提出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
中國與緬甸也一直在推進通道建設。2010年5月18日,中國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與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第一秘書長丁昂敏烏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會談,雙方就加快實施中緬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中的具體合作項目交換了意見。雙方表示,將加快構建高效便捷的運輸通道,為兩國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積極努力[8]。同年6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內比都與緬甸總理吳登盛舉行會談時表示,下階段雙方要規劃好重點合作領域和項目,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如期、保質建成雙方已商定的能源、交通等大型項目。中方愿繼續為緬甸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9]。2013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海南省三亞市同緬甸總統吳登盛舉行會談時說,雙方要推動兩國經貿合作持續發展,中方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參與緬甸國家建設,希望雙方密切配合,確保惠及雙方的重大合作項目順利實施。吳登盛表示,緬方期待著同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保持交往,推進互利合作,落實好有關項目,推動緬中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取得新進展[10]。8月在昆明舉行的首屆中國云南-緬甸合作論壇上,雙方就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通關便利化、經貿合作、民間交往等進行了廣泛交流。緬甸駐昆明總領事吳丁溫表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對于云南和緬甸來說又是一次嶄新的商機,“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成,不僅能促進中緬、滇緬的合作,更能以兩方帶動四方”[11]。8月2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見了來華出席中國-東盟特別外長會的緬甸外長溫納貌倫。王毅表示,中緬應著力抓好重大經貿合作項目,積極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探索構建中印緬孟走廊。溫納貌倫表示,緬中經貿關系惠及雙方,緬方愿與中方加強重大項目、互聯互通等方面合作,共同維護邊境穩定[12]。10月李克強總理在文萊會見緬甸總統吳登盛時說,新形勢下,中方愿與緬方把握好兩國關系的大方向,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為兩國睦鄰友好關系不斷注入新動力。吳登盛表示,緬中是親密的鄰邦,愿與中方密切配合,推動緬中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取得更大發展。
從以上可以看出,孟中印緬四國都愿加強合作,建設經濟走廊已得到四方的認可。
孟中印緬四國幅員遼闊、資源富集、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經濟互補性強。同時,四國是連接亞洲各區域、次區域的重要樞紐,可把中國、東南亞、南亞三大新興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巨大的合作與互動空間。四國加強合作,加快次區域經濟發展,可增強各國的經濟實力,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而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工業化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制造業強大,已成為了世界新的制造業中心,被稱為“世界工廠”,而印度以服務外包和IT產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已形成比較優勢,被稱為“世界辦公室”。緬甸、孟加拉國的礦產、海產品、木材、黃麻等資源豐富,工業化水平低,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不高,其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另外,中國與印緬孟都簽署了投資保護協定,這使得孟中印緬經濟、貿易、投資合作有很大潛力可挖。通過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彼此不僅可以更好開展互利合作,而且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孟中印緬四國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合作潛力巨大。四國人口27億多,總面積1000多萬平方公里。近年來,孟中印緬經濟快速發展,增長率每年都在5%以上,成為世界重要的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但孟中印緬四國都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其市場開發潛力巨大。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在今后20年內,中國和印度還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這使得孟中印緬地區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地區之一。
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四國推進合作的新亮點,只要共同努力持續不斷地推進,相信未來孟中印緬的合作必將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為了加快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需要采取以下對策措施。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協調的內容很多,這需要四國政府部門來協調和推動,才容易取得更多實質性的進展。為此,四國政府應高度重視,建立起不同層次的合作機制,以加快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一是建立高層協調機制,共同編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規劃,努力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設計和推動,切實解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中的有關問題,以促進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二是建立走廊沿線城市政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實現雙邊或多邊及多領域的合作與互動。三是建立產業合作機制,加快項目落實,將產業合作與孟中印緬次區域經濟合作相結合,并相互促進。四是建立和完善商會交流合作機制,推進孟中印緬企業間的合作。五是建立民間交流合作機制,密切雙方的人員往來,增進相互了解,推進經貿合作。
互聯互通是推進經濟走廊建設的基礎,而交通領域的互聯互通必須先行。隨著四國經濟快速發展,交通設施已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并成為制約孟中印緬經濟合作的“瓶頸”。為此,四國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把交通領域的互聯互通作為合作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向,積極推進孟中印緬鐵路、公路、水路等通道建設,使四國經濟在更廣闊的領域和市場內快速推進。同時,統籌規劃,共同確定近期、中期和遠期交通合作目標及具體合作項目,明確各線路走向,不斷推進運輸技術標準一體化、便利化。
目前,中國與孟印緬是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但合作形式和內容較單一,合作層次低,貿易結構不合理,必須秉持開放合作的精神,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推進合作形式向多元化發展。各方要進一步提升雙邊、多邊合作水平,進一步拓展互利互惠空間,深化投資、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合作,加深利益融合。
“軟件”領域的互聯互通主要指制度(法律法規、政策)、技術、人文和情感等領域的互聯互通,這是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今后四國不僅要促進本區域通關程序、檢驗檢疫等領域的便利化,而且要建立促進產業升級與對接的制度、政策,同時還要促進信息溝通、人文交流等。當前尤其是要加快信息、政策、教育、人文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以加深彼此了解,夯實四國睦鄰友好的社會基礎,使交通走廊向經濟走廊轉化。
經濟走廊的建設最終要落到經濟上,而經濟合作的核心是產業合作。四國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互聯互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為載體,以經濟、貿易、產業的互補性為基礎,以優勢產業合作為核心,以項目合作為平臺,不斷深化和拓展產業合作,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成為交通完善、物流通暢、優勢互補、合作便捷的國際經濟大通道,成為促進孟中印緬經濟合作與增長的新引擎。要結合四國的資源優勢、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積極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協作與分工,大力開展優勢互補的產業合作,促進經濟走廊成為連接孟中印緬的經濟帶、產業帶和城鎮群,使沿線各國獲得更多利益。
孟中印緬四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自然風光旖旎,旅游品牌眾多,是亞洲旅游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目前,孟、印、緬三國都已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家,三國旅游部門也與中國國家旅游局簽署了旅游合作備忘錄。同時,昆明至仰光、曼德勒、達卡、加爾各答等地航線已開通。未來孟中印緬應繼續加大旅游合作力度,共同開發旅游產品、開辟旅游線路、開拓旅游市場,促進孟中印緬旅游圈的形成。
近年來,孟中印緬四國關系不斷改善,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緬甸中央和地方矛盾復雜,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的矛盾較多,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界問題也沒有解決,使得彼此間的政治互信程度還不夠高,這對建設經濟走廊形成了制約。特別是在經濟走廊建設牽涉到中國與東盟、南亞甚至域外國家關系的情況下,只有不斷改善和發展四國的關系,進一步增信釋疑,才能更好地推進經濟走廊建設。為此,四國要把發展友好關系、加深政治安全領域的互信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盡量形成定期會晤機制,進一步增加各層次交往,切實增強雙邊、多變關系的穩定性,以形成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