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宇
2010年,我國人均收入超過4000美元,標志著我國正式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能否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成為發達國家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其他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告訴我們,加工貿易在這一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工貿易在中等收入階段能否實現轉型和升級,不僅是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體現,也是影響中等收入階段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分析我國各階段加工貿易發展過程,并給出我國加工貿易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的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開始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加工貿易就登上中國經濟的歷史舞臺[1],而且在這個舞臺上活躍了幾十年,無需置疑,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資本、技術和勞動力三個經濟增長來源方面,僅勞動力較為豐裕,其余兩項都非常匱乏,開展加工貿易是當時為了促進這兩個方面的發展而做出的重大決策,事實證明加工貿易為我國改革開放初級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加工貿易促進了投資的增長。首先,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及有關產業,相關企業創造的利潤中的一部分就成為投資的來源。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經濟落后,保障基本生活都很困難,因而國民收入的絕大部分都用于消費,能夠用于投資的資金很少,開展加工貿易后,一方面通過密集使用豐裕要素勞動來創造價值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另一方面,企業和國家的收入也逐年增加,經濟各部門有了富余資金后就加大投資。其次,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如果僅僅靠自身的發展來促進投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而引進外資成為經濟發展所需資本來源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當時我國的政策對于外資限制很多,特別是對外資企業產品內銷的限制更為嚴格,但在加工貿易領域中限制較少,而且還有促進政策,因此,大量的外資企業來華發展加工貿易工業,有助于解決我國當時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最后,加工貿易還解決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由于人口眾多,工業發展落后,農村土地有限,我國農村有大量亟待就業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相對于發達國家勞動力的工資要求很低,又剛好屬于加工貿易企業所急需的,同時,他們從事加工貿易工作也增加了其收入。
加工貿易還解決了我國當時外匯匱乏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前及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處于百廢待興的階段,沒有資金、沒有技術,而從國外引進設備是當時經濟發展的一條捷徑,但這需要大量的外匯,我國改革開放前外匯儲備非常有限,而當時落后的經濟無法提供吸引外資的環境,也沒有購買設備的外匯。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吸引了以開展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資企業,這部分企業要么是設備投資,要么是外匯投資,都為我國引進了先進的設備;另一方面,加工貿易出口也為我國增加了外匯儲備,以用于購買設備。
20世紀后期,伴隨東亞經濟增長,東亞一些國家逐步發展成為中等收入國家[3]。這一過程主要是這些國家利用其勞動力豐裕這一比較優勢來大規模發展加工貿易,通過加工產品出口實現經濟騰飛[4],從而跨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國的情況與之類似,也是在加工貿易發展的同時,經濟增長并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加工貿易在我國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除解決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資金和外匯兩個缺口外,還在多個方面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
我國在只有勞動力資源富裕的情況下,選擇了加工貿易方式參與國際分工,是對比較優勢的利用,是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微觀方面實現了勞動者收入和企業利潤的增加,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宏觀方面實現了經濟增長、國家外匯儲備不斷提高。
加工貿易發展初期,由于資金匱乏,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主要采用來料加工的方式,企業不需要為原材料支付資金,以最節約資金的方式實現經濟發展,但這種方式的主要投入完全來自國外,在我國的附加值僅限于勞務[5],不利于帶動國內產業的發展。隨著企業的發展以及有關關稅等政策的完善,進料加工逐步代替了來料加工成為主導的加工貿易方式。加工貿易企業的附加值也在不斷增加。
國外資本在投資我國時,有的企業會以設備引進的方式進行投資,很多行業具有集聚發展的特征;在行業聚集區,通過技術外溢效應,促進整個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帶動了行業的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加工貿易在這幾十年內也經歷一個發展蛻變的過程,現階段我國加工貿易既具有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的一般特點,也具有我國自身的特點:
初級形態的加工貿易的主要特點是受制于國外委托方,主要原材料、配件等均由國外委托方提供或指定,因此,附加值非常有限,主要的增值來源仍為勞務部分。雖然我國也出現了高級形態的加工貿易如ODM(品牌所有者把生產制造和部分設計環節外包給其他廠商),但目前我國所進行的ODM加工貿易多為非核心技術部分,且附加值也并不高,這一方面源于我國技術性勞動者的工資較低,另一方面更是因為我國企業并不掌握核心技術,外包到我國的研發多為非核心部分,因而我國的ODM形態的加工貿易與歐美相比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來料加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主要貿易方式,隨著我國貿易企業的發展和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1989年,我國進料加工貿易額超過了來料加工貿易額,到2012年,進料加工貿易已是來料加工貿易的近7倍,達到7639億美元,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37%,進料加工貿易國內配套附加值也不斷提高,從2000年的32.7%提高到2011年的43.8%。同時,我國進料加工貿易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換,由單純的代加工向代設計、代加工一體化轉換,但仍有待形成眾多有實力的自有品牌企業。
對此悖論存在的根源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一些學者認為大規模的加工貿易是原因之一。我國加工貿易出口企業生產率的高低還有待討論,但加工貿易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低于其他類型企業是完全可能的,因為我國加工貿易企業還是勞動密集型偏多,即使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附加值較低,因而計算出的全要素生產率也會偏低,這就與自主品牌企業形成了差異,加工貿易出口額中不包含任何的品牌價值。筆者認為,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能夠在較低生產率的情況下進行出口,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供給過多,造成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內競爭激烈,因而企業轉向出口,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貿易中介的存在使得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出口成本很低,甚至低于在國內銷售的成本,因而企業選擇出口。出口企業的低生產率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而要實現提高收入的目標,就要提高出口企業的生產率,其中包括加工貿易出口企業的生產率。
首先,我國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我國的加工貿易總額巨大,短期內很難被某一國或某幾國替代。其次,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在貿易中介的幫助下,形成固定客戶群體,雖然現階段成本優勢變小,但尋找替代者需要時間和成本,短期內繼續在我國加工仍是國外委托企業的最優選擇。再次,一些資本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由于設備昂貴,前期投入巨大,需要加工企業具有一定的實力,而勞動力成本比我國低的國家還很少能夠從事此類加工。最后,具有勞動力優勢、能夠以更低成本提供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的國家目前政治上還不夠穩定,如菲律賓、泰國等。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我國的“產能過剩”成為熱議的話題,加工貿易的產品均需出口,當國外購買力下降的時候,國內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還在,租金折舊等成本支出就會使得企業爭奪訂單,因而產能過剩問題就會凸顯。
20世紀末,許多東亞國家都在加工貿易的帶動下實現了經濟迅速發展,但東亞發展奇跡之后僅少數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7],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四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為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地區[8],其中日本和韓國被認為是大型經濟體,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地區只屬于特殊的小型經濟體。而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等,則仍舊停留在中等收入階段,這些國家被認為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韓國和日本從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進而成為發達國家的過程,雖然有具體的政策和細節上的差異,但整體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這兩個國家在發展初期,經濟基礎薄弱,資源匱乏,他們與亞洲的其他國家類似,都是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并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進而跨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這兩個國家的發展思路則有別于東亞其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這兩個國家實施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政策,加工貿易的轉型和升級是其中的一部分,把加工貿易中以廉價勞動力為優勢的行業轉移到國外,而這些行業留在國內的資源也進行轉型,轉移到高級形態的加工貿易行業和國家促進發展的其他行業去,加工貿易的轉型和升級是這兩個國家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體現。而轉型失敗的國家,則未能處理好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和升級問題。
日本和韓國能夠在中等收入階段繼續實現經濟增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經濟結構上看,這兩個國家始終是外向型經濟,在中等收入階段都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首先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換[9],然后是從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升級,這其中伴隨著經濟從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為主導轉向以知識為主的第三產業為主導的過程??梢哉f,日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也是兩國各自加工貿易的轉型過程[10],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得以保留,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向國外轉移,原來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轉而從事其他生產,還有部分企業轉為國內企業供應國內市場。因而,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然伴隨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已經處于中等收入階段,而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重點,關鍵就是要解決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11],[12],而這其中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國現有大批加工貿易企業,其能否轉型升級不僅會決定我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會影響我國中等收入階段的經濟發展。從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來看,要成為發達國家,根本的是提高生產率[13],形成一個或多個優勢產業,這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就是其中之一。加工貿易的正確發展思路會促進生產率的提高,而不當的加工貿易發展會阻礙生產率的提高。我國作為人口、經濟和地域的大國,在借鑒他國成功轉型升級經驗的同時,也必須考慮自身的特點,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高的產出。
首先,不能完全否定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應取消對加工貿易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的優惠政策。我國有大批加工貿易企業和大量的從業勞動者,短期內不可能全部都轉型,部分企業應該得以保留,但低生產率高污染的加工貿易企業必須加以淘汰,因此一方面要取消對其的優惠政策,特別是關稅優惠,才有利于國內產品的競爭,當國內中間產品的成本低于國外中間產品時,一些加工貿易企業會向一般貿易企業轉型;另一方面要對污染企業嚴格處理,在發展初期對加工貿易企業污染環境視而不見也可以認為是對其的一種政策上的優惠,今后嚴格控制污染才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傊?,就是要讓加工貿易企業回到市場調控的軌道上來,當加工貿易企業的成本優勢不再存在,他們就需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實現適者生存,高生產率的企業留下,低生產率企業被淘汰,從而促進國家整體的生產率的提高。
其次,要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自身的發展,形成優勢行業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企業。對在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內的加工貿易企業,可以繼續給予優惠政策,促進其發展,但優惠政策應逐步減少,促使企業成為獨立的經濟體。一些規模較大的加工貿易企業,特別是既從事加工貿易又進行一般貿易,既出口外銷也在國內銷售的企業,應促使其形成自主的品牌[14],對于已經形成自主品牌但其品牌價值有待提高的企業,應給予保護,特別是對高新技術行業中的有關企業,國家應給予足夠優惠的政策使其有能力逐步成長并與國外企業抗衡,并避免整個行業被外資壟斷。
再次,利用研發補貼鼓勵企業從事研發創新,掌握自有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不完善,新技術容易被模仿,即使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的發達國家,這種技術外溢也是不可避免的,基于知識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通常是模仿企業因未支付研發成本而受益,創新企業有時無法收回研發成本,這也是加工貿易企業盛行且多數企業不愿意進行研發投資的一個原因。在專利不能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下,國家應該考慮給予研發企業研發補貼,一方面可以彌補研發企業的研發成本,促使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行業整體生產率的提高。加工貿易企業有機會接觸國外的先進技術或先進產品,如果他們有動力從事研發工作,就會較國內企業更有優勢。
最后,要鼓勵企業提高各個方面的生產效率。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不僅僅來源于科技創新,還來源于其他各個方面,如規模效應、產業集聚等。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大多數是小規模家庭作坊式的,這類企業雖然數量大,但創造的價值并不多,且相互競爭降低了出口價格,因此,如果能夠形成大規模企業,不僅有利于企業發展,也使企業更有談判實力,還可以形成規模效益,更有利于企業從事研發。因此,應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在不違反市場規則的前提下,促進加工貿易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從而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