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四千余載歷史熔于一爐
考古發現充分證明,自四千多年前起就已經有人類在石排鎮境內居住活動,悠久的歷史為石排鎮留下了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見證石排鎮人類文明史的龍眼崗貝丘遺址,到石脈成排、鬼斧神工的燕嶺古采石場遺址;從蘊含四百年民俗國粹,因一躍登上央視四套春晚舞臺的明德醒獅而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中坑村,到舉辦“康王寶誕”長達二百余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景觀村落”塘尾古村;從廣府文化特色濃重、嶺南地方色彩濃郁的眾多古建筑群,到眾多久經歲月洗禮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想要用文字將石排鎮的歷史遺跡一一道出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里有著太多太多值得稱道、值得游覽的美麗景觀。
其實,每一個游客在為石排鎮的美景而沉醉、感動的同時,他們何嘗又不是石排鎮的又一道美麗景觀?石排之美,不僅僅是歷史底蘊之美、優美景色之美,更因每個人在此快樂、幸福的生活而美。
東江畔風光盡入眼簾
深受上蒼眷顧的石排鎮在坐擁眾多遺跡的同時,其自然風光也非常優美。東江水將石排鎮溫柔的擁進懷中,14.5公里長的江岸線正在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鯉魚洲空氣清新,氣候宜人,蕉林疊翠,桃李繽紛,如水中仙島,村民多長壽,是遠近聞名的“長壽福地”,被譽為“莞邑桃源”;紅石山典型的丹霞地貌加上燕嶺古采石場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摩崖石刻,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致完美融合;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廣場、公園、街道、樓宇,景觀街道、生態綠道縱橫交錯,文化、休閑廣場生趣盎然,構筑出石排秀麗的風景線。
怡人的自然風光是上天的饋贈,但保護、開發和利用好卻是因為石排人始終秉持著“生態經濟唱主角”的理念,才會迎來趕超和飛躍。
凝共識發展碩果累累
石排鎮也曾面臨著債務負擔沉重、財政收支不平衡、發展緩慢等困難,川流不息的東江水見證了這座“最美小鎮”的華美蛻變。
自2011年陳志明同志履新石排鎮黨委書記以來,黨委、政府戮力同心,認清了石排鎮在生態資源上的優勢,增強了趕超信心,激發了發展后勁,形成了全鎮上下發展、建設石排鎮的熱情。短短三年時間,古老的石排小鎮煥發出了青春和活力——2013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1.08億元,各項稅收總額9.03億元,各項經濟指標都有了質的提升;包括世界五百強在內的多家企業紛紛入駐,大型項目紛至沓來,“星月同輝”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城市面貌明顯改觀,荒塘變景觀,新區建設熱火朝天;生態產業體系日益完善,光電通訊、現代物流、旅游文化三大產業發展蓬勃;人民生活幸福和諧,學校、醫院等民生設施配套完善,相繼榮獲國家衛生鎮、省教育強鎮、省旅游特色鎮等稱號。近日更在人民網主辦的“2013最美小鎮”評選活動中高票獲評第二屆“中國最美小鎮”,再一次令眾人的目光聚焦這個美麗、動感、繁榮的最美古鎮。
邁進2014,石排鎮的美麗蛻變還將繼續,“一城兩區三湖四大板塊”的建設已經全面鋪開,東江南岸,紅石古鎮,水韻石排將以更加高昂的姿態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