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坦 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教授
高帥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不要逾越資源環境承載力
朱坦 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教授
高帥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先講一則大家熟知的小故事。時間管理專家為學生講課。他拿出一個廣口瓶,往里放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直到再也放不下了,他問道:“瓶子滿了嗎?”所有學生應道:“滿了”。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現在瓶子滿了嗎?”他第二次問道。“可能還沒有”,一位學生應道。“很好!”專家說。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沙子,慢慢倒進玻璃瓶。“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回答。他再一次說:“很好。”然后他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面與瓶口平。抬頭看著學生,他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什么?” 一個心急的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么緊湊,如果你確實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不!”時間管理專家說,“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塊,那就再也不能把它放進瓶子里。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塊呢?切切記得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一輩子你都不能做到。”
我們知道,生態環境是由多重要素組成、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的巨系統,僅針對少數的、現階段表現突出的問題,實施相對單一的對策、手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問題。而人類的區域開發、生產加工和生活消費等行為產生的資源環境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業已實施的末端工程治理和部分環節的環境管理還難以實現通盤考慮,這就給資源環境的超載留下了空間,環境質量的全面、持續改善也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來講,在頂層設計中,解決資源環境的超載問題是一個“大石塊”!否則環境承載力沒有了,環境容量超了,才重視,加快后續建設也沒有用,這就是故事中所說的“一輩子你都不能做到”。
我們必須正視環境容量有限的問題,要真正轉向社會發展“新常態”,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就必須明確在今后的發展中一定不能逾越資源環境承載力,必須建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發電廠的煙囪在黃昏中與城市燈光呼應。CFP/供圖
無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何種程度,人類都不是凌駕于其他物種之上的自然界支配者,僅是地球復合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主體,要尊重自然,絕不能把自然當作隨意改造、恣意利用的對象。
人類通過掌握和應用自然規律,調動自然界的力量,為人類服務。但生態學知識告訴我們,一定區域的生態環境內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命群體,一旦超越這一承載規模,整個生態系統將面臨著一定風險。建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順應了自然界具有有限的承載能力這一客觀規律。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這種利用和改造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之內。長期以來,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針對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這些工作相互間通盤考慮不夠,與維護生態環境良好承載能力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針對這一問題,只有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和實踐工作,統籌考慮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態保護等,對已經產生和持續產生的資源環境影響進行存量優化,對未來的開發行為做好科學規劃,才能使人類生產、生活等各項行為的開展建立在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基礎之上。
在以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們更多的從協同推進的角度來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這種選擇有其歷史必然性,主要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差、發展不平衡,首先面臨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從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來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前期和中期,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尚未構成制約因素,我們可以協同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但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當前階段,資源環境因素的制約效應已經很強烈,且正在進一步強化。我們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在處理二者間關系時應優先考慮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習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中,深刻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理念。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新常態”下,如果我們不考慮綠水青山就無法得到金山銀山,即使得到了也會失去。資源環境承載力是處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的重要切入點。建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將發展的資源環境影響控制在自然界承載能力之內,體現了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當前我國不少地區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資源環境超載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包括區外輸入的資源)難以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二是環境容量已近極限,環境質量長期不達標;三是區域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育區等受到破壞。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不斷增強,除了生態環境自身的承載能力以外,不少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載問題是由于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滯后和不到位造成的,同樣的經濟社會規模、結構在不同基礎設施條件下產生的資源環境壓力相差巨大,因此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情況也是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因素。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是協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的戰略部署,要求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實行限制性措施。
新《環保法》要求“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托專業機構,對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需要以環境容量和資源稟賦為基礎,以環境質量達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功能保障為目標,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確保在負面環境影響可能超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閾值時提前產生預警。
在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時,要充分發揮規劃環評的重要抓手作用。要按照環境管理提前介入規劃、決策的要求,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將評價內容由以環境質量為主拓展到建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上,將污染減排與環境容量相掛鉤,將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資源供給能力和環境質量達標聯系起來。規劃環評的應用要拓展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特別是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重點領域,如生態功能區劃、土地利用、交通發展和產業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