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燦華
傳播心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大眾傳播活動中傳、受者心理和行為的特點及規律。雖然新聞活動中的傳、受雙方的心理活動的產生和其內容都取決于客觀現實,但他們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客觀刺激。新聞傳播者選取什么樣的新聞事實,新聞受眾接受何種新聞報道,都離不開認識主體的需要。他們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有著很強的主觀能動性。[1]因此,研究虛假新聞的傳、受者的心理和行為的特點及規律,探討培養傳、受者正確的新聞心理,對于虛假新聞的防治尤為重要。
新聞受傳的自主性是通過多種心理活動來實現的,包括選擇、審辨、加工等。[2]受眾因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等情況的差異,都會影響對虛假新聞的接收狀況。
美國學者克拉伯在《大眾傳播的效果》一書中將受眾的選擇性心理歸納為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3]新聞受眾在接收注意新聞時,如果能夠自覺地避開對虛假新聞的選擇,同樣可以增加對虛假新聞的防范意識。
1.受眾對新聞的審辨心理
審辨是受眾接收新聞過程中的一種重要心理活動。受眾對新聞的審辨心理,是指受眾對大眾傳媒傳播的新聞做出審查、辨別、評價,充分表現了受眾在受傳過程中的自主性,即對真實的、具有新聞價值的傳播予以接納,而對虛假的傳播則予以排除和批評。受眾對新聞的審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受眾應該對傳播者進行審辨,這包括傳者和所傳播新聞的媒體是否權威、可信,傳播動機是否正確,傳播態度是否公正等;其次,受眾應該對傳播內容進行審辨,內容是否真實、準確、新鮮,觀點是否正確等;最后受眾應該對傳播價值進行審辨,包括傳播的事實是否有意義、是否具有正確的輿論導向等。虛假新聞的多發領域一般為社會新聞、文體新聞或網上出現的一些連新聞六要素都不齊全的新聞等,受眾在閱讀這些領域的新聞時,應對其新聞內容的真假性產生質疑。
2.受眾對新聞的思維加工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的自動相信理論,人們對于剛看到或聽到的信息,最先會采取相信的態度,接著再評估所見所聞是否屬實,必要時則加以拒絕和排斥[4](見圖1)。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時,自動地會相信媒體上所傳播的新聞事件,這是一種心理預成機制。然而,受眾從媒體上接收的新聞有時是虛假的,因此,這就需要一個制衡系統來“拒絕接受”我們先前從媒體上所相信的新聞事件。這個過程中,受眾最初對新聞的接收是自動發生的,對受眾發揮作用的是自動化思維,即指無意識的、不帶意圖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維。它是在一個人無意識、不費力且不刻意的狀態下發生的。

圖1 受眾對虛假新聞的思維加工圖
然而對新聞的評估和對虛假新聞的拒絕部分,卻是控制性思維的產物,這意味著它需要動機和能量來加以執行。控制性思維是指一種有意識、有意圖目的、自發的和需要努力的思維,因此進行控制性思維需要動機和努力。大量證據顯示,當人們具有仔細分析某一新聞的動機并且擁有這樣做的心理能力時,他們會關閉自動導航系統并進行更具控制性的思考,更加細致地關注其各項內容及利弊。在分辨新聞的真假性時,受眾應該更多地利用控制性思維并提高控制性思維的能力,評估和分辨已接收到新聞的真偽性,最終達到拒絕或排斥虛假新聞的目的。
受眾理解新聞的前提是具有基本的媒介素養,“媒介內容對人有何種影響,受眾本身的特征是重要的決定因素”。[5]受眾對新聞的接受應該是自覺的,對新聞的相信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媒介素養的高低,決定了受眾能否主動利用、選擇媒介內容,并能夠對媒介內容做出批判性評價,而不是盲目地受媒介內容影響。沒有良好媒介素養儲備的受眾缺乏對媒體負面效應的“免疫力”,媒介就有可能成為異化和奴役受眾的工具。媒介需要人們理性地駕馭和利用。受眾媒介素養的核心是良好的新聞批評心理,要預防虛假新聞對受眾心理的危害,培養受眾良好的新聞批評心理尤為重要。
1.培養受眾的媒介批評心理,加強對虛假新聞的抵制意識
當代新聞傳播事業中的媒介批評,其顯著特征表現為受眾的廣泛參與。在我國,受眾參與批評已由過去的被動參與開始轉變為主動參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講,社會認同意味著社會批判,社會批判意味著社會認同,肯定與否定是同一個社會行為的兩個方面。
培養受眾的媒介批評心理。受眾批評心理的啟動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受眾的道德行為從心理、思想確定到實際實現的整個心理過程。社會批判的自由度標志著社會的民主化水平。因此,媒介批評代表著社會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同樣可用來衡量客觀環境、擬態環境和受眾心理環境的和諧程度。受眾對虛假新聞的批評,受眾的感情移入表現在對虛假新聞的情緒反映從最初的驚奇再到輕蔑、厭惡最后到憎恨、憤怒等,這種情感對批評心理的啟動產生極大的催化作用,促進受眾由淺層意義上的認識到更高意志的飛躍,最終形成一種通過自己的行動達到公開批評的堅定意志。受眾對虛假新聞的媒介批評能對批評對象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共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受眾可以從報道中判斷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是否正確,而且可以從批評對象的錯誤行為中汲取教訓,在預防錯誤行為的同時更堅定自己的正確行為。
受眾的媒介批評對虛假新聞的抵制。受眾應該對虛假新聞加強輿論監督,受眾的輿論監督不失為治理虛假新聞的一種好方法。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媒體對整個社會的監督,新聞媒體及其新聞工作者自然也應該包括在輿論監督的范圍之內。受眾在參與輿論對虛假新聞的監督過程中,會對傳媒的功能、準確的運作規范和基本的新聞理念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對虛假新聞的危害性有更深層的認識,虛假新聞在這樣的受眾面前必將失去市場。新聞傳播既是一個相對平衡的有序結構,在不同時期形成確定性的結構模式;但它又是一個不斷吐故納新的耗散結構。新聞的耗散結構,是指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在媒介系統之外發生正負作用,吸收各種反饋意見,不斷引起自身的突變,呈現由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6]受眾樹立起新聞批判意識,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傳播者進行正確監督,把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再反饋給傳者,達到從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正常有序發展,最終才能推動新聞事業的進步。
2.理性接收新聞信息,提高受眾對虛假新聞的免疫力
在與媒介的接觸過程中,不同的受眾對虛假新聞的敏感程度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媒介環境比作一個場的話,場獨立性強的受眾習慣于批評性地驗證從傳媒上所獲知的新聞;場依存性強的受眾則易受媒介信息的支配,易于輕信從傳媒上所獲得的新聞,可塑性強。受眾在收受新聞的過程中,對傳媒的“場獨立”性要增強,自動提高對虛假新聞的免疫力。免疫理論探討的是如何使人們不致輕易改變態度的方法,即采取何種措施才能使人在反面論據面前堅持原來的態度,麥奎爾類比醫學領域的免疫方法提出并通過實驗驗證了這一點。當人們接觸到對于他所持有的某種信念的攻擊以及對這些攻擊的反駁時,會形成某種通用的免疫力,即當再接觸到對于該信念的同一種或不同種的攻擊時,其對該信念的態度不會輕易改變。
當受眾接收到傳媒所傳播的虛假新聞與自己所接觸到的事實真相完全相背離時,會在心理上形成對虛假新聞的免疫力。即當他們再接觸到類似的虛假新聞時,則不會輕易改變自己原來持有的態度或觀念。受眾應該理性地接收新聞信息,既不能完全地依賴媒體,惟媒體是從,又不能完全地否認媒體,拒絕接收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對于虛假新聞,受眾要正確、理性地看待,提高對虛假新聞的免疫力。受眾既不能對虛假新聞等閑視之、無動于衷,又不能因對個別媒體和傳者制造虛假新聞的不信任感泛化到對整個新聞傳媒的不信任和懷疑。
在我國,傳者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承者與載體,是信息的傳遞者。在新聞實踐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傳者都抱著純正的、積極的新聞動機來從事新聞工作,而且傳者在面臨角色沖突時也會出現選擇錯誤,這都容易造成虛假新聞的產生。所以在虛假新聞的防治措施中,我們有必要研究傳者的心理。
新聞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傳受者進行新聞傳播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新聞目標的心理傾向和動力。新聞動機可以分為積極的新聞動機和消極的新聞動機。新聞傳者積極的新聞動機包括:傳播新聞信息、引導輿論的新聞動機;關注人類,交流情感的新聞動機;不斷進取、滿足成就的新聞動機。并非所有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都抱著純正的、積極的新聞動機來從事新聞工作。某些傳者動機不純、帶著個人目的,有的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和知名度;有的為了獵奇,嘩眾取寵;有的為了蒙騙世人,制造混亂,熱衷于“熱點新聞”“轟動效應”等等。懷著這些不正確動機的人寫出來的新聞報道,必然就會造假。比如,2007年北京電視臺“紙箱餡包子”假新聞制造者訾北佳是剛進電視臺不久的臨時人員,由于職業倫理感淡薄,在名利驅動之下,就編造了虛假新聞。
1.樹立正確的新聞動機
傳者應站在社會整體利益的立場、堅持原則、不帶私心,努力維持新聞工作的神圣性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應時刻謹記的。記者品行要端正,作風要踏實,工作要認真,做到深入第一線采訪,縝密調查。編輯編稿時應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審稿要仔細認真,遵照相關的編輯程序工作,嚴格審查稿件的來源和提供的渠道是否合乎規定的程序。
2.確立良好的成就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J.W.阿特金遜認為,人們有追求成就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們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夠取得圓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并能超過他人。積極的成就動機能夠使新聞工作者高效率地完成新聞傳播活動;而消極的成就動機往往會帶來不利的社會影響。新聞傳播活動中,有些傳者表現了過強的成就動機感,甚至是為了自己能夠出名或成功而不擇手段地制造虛假新聞。因此,傳者的成就動機應該更多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從而更多地關心社會、關心他人,以傳者的人格魅力、優秀作品去感化受眾。
美國人類學家R·林頓認為,角色就是在任何特定場合作為文化構成的部分提供給行為者的一組規范。[7]新聞角色是在一定新聞傳播活動的規范和約束內與傳受者的社會地位相一致的行為模式,對公眾來說,是對具有特定身份、權利和義務的傳受者的新聞活動的行為期望。在我國,扮演傳者這個角色,使得他有權要求采訪對象提供情況,也有義務及時、準確地報道各地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提供各種有益信息。當傳者面臨角色沖突時,如果不知道進行正確的選擇,容易造成虛假新聞的產生。對虛假新聞的防治,傳者要增強對新聞媒介社會地位和社會功能的正確認識,同時也必須將自己置于正確的媒介角色身份之中,忠實地代表媒介,反映媒介“公正客觀”的立場。
1.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新聞工作者在面對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角色沖突時,要把考慮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價值標準莫趨利。美國著名記者拉爾夫說:“一個優秀的記者從來不會停留在新聞的表層上,新聞記者的使命就是挖掘事實真相。他拒絕寫作未經親自調查的報道,他堅持認為一切優秀的報道都是調查性報道”。[8]近幾年來,線人的半職業化或職業化成為虛假新聞增多的原因之一。大型的商業網站再加上數不清的博客、論壇等,也在時刻提供各種未經核實的信息。所以這要求記者編輯一定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
2.科學認識客觀報道和主觀傾向的辯證統一,克服情感偏差
記者在報道中的情感投入,要以對新聞事實的正確認知為基礎。對事實出現錯誤認知,其情感也會隨之出現偏差,這樣就無法從事物總體、本質和發展趨勢上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進而影響報道的公正性。記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來觀察事物,把握事實的本質,防止因情感偏激而產生虛假新聞。作為新聞把關人,更要學會思考分析,冷靜理智地控制好情感的投入程度。傳者在觀念上要避免先入為主,要有一種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的愿望,不能帶著觀點找例子。如果采訪時與自己原有的觀念發生沖突,要堅決服從事實,不要強硬扭曲角度而造成虛假。
我們強調在新聞傳播中將客觀性原則與主觀傾向有機地統一起來,就是要提倡并學會用事實說話,善于將所要表述的觀點寓于所報道的事實之中,讓受眾在接收事實的同時領會觀點。新聞的本質要求“用事實說話”,強調新聞要追求客觀性。新聞工作者履行自己責任的最好方式應該是用職業化的方式取得新聞事件社會效應最大化。
從《新聞記者》歷年評選出來的十大虛假新聞來看,不少主流媒體竟然也出現在“十假”榜單中。主流媒體的職業聲譽往往是多年積淀的結果,一旦在“真實性”上“失貞”,對其職業公信力的損害可能是毀滅性的。如2013年轟動一時的假新聞“習總打的”便出自百年老報香港《大公報》。為幫助記者編輯等樹立正確的新聞動機和成就動機,傳媒管理者可通過以下途徑予以幫助和引導。
1.幫助傳者樹立正確的需要觀
傳者的不正當的心理需求容易導致虛假新聞的產生。虛假新聞的防治,要求傳媒管理人員充分了解并滿足傳者各層次的正當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傳者樹立正確的需要觀和需求動機。組織行為學家認為,實現對人的管理,首先在于充分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只有充分了解和滿足人的正常需要,人的內在動機才能受到充分激發。傳媒管理人員可以認真地研究和思考員工的心理需求,從而制定出相應的管理制度滿足傳者的正當、合法的心理需求來防治虛假新聞的產生。同時傳媒管理者也可以從美國人本主義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得到啟發,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全面的需要調查,把各種各樣的需要進行歸類。首先劃分出合理的需要和不合理的需要,對有不合理需要的傳者進行教育。其次,對合理的需要又能分為馬上能滿足的需要和暫時還不能滿足的需要。對暫時還不能滿足的需要做解釋工作,說明道理,創造條件逐步滿足。最后,對能滿足的需要又劃分出靠組織滿足的和組織幫助自力更生滿足的。傳媒管理者可以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采取各種措施培養傳者樹立正確的“需要觀”。
2.通過單位內部良性的獎懲機制引導傳者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傾向于從事那些可能使自己滿意的行為并給這種行為賦予價值。強化是指采用適當的強化物來增加行為反應的強度、概率或頻度的過程。當某種行為得到獎勵而被強化時,學習的過程就發生了,但是,如果這是惟一的學習方法,那么人們就得自己嘗試各種各樣的行為,并堅持那些得到獎勵的行為,而拋棄那些導致懲罰的行為。[9]新聞單位內部,傳者通過媒介管理人員所提供的榜樣學習新的行為模式,所獲得的強化屬于間接性即替代性強化,它可以使人們憑借觀察學習,借助示范作用建立新行為。獎勵是社會對人們的良好行為或取得的突出成績,做出的卓越貢獻給予積極肯定,以加快人的自我發展、完善,為社會創造更大更好的效益;懲罰則是社會對人們的不良或不正確行為給予否定,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對虛假新聞建立良性的獎懲制度,傳者能夠逐漸自覺地遠離制造虛假新聞的行為。新聞傳媒管理者應在新聞工作者成就動機激勵方面加強管理工作,應建立健全崗位與職責分析制度;將理想目標、工作目標激勵相結合,分配激勵與員工獎勵制度相結合;建立健全科學測評制度;加強晉升激勵和培訓激勵制度等有效的激勵機制。
3.積極幫助記者編輯等預防和消除心理危機
目前新聞從業人員因生存壓力和社會保障普遍感到的高度焦慮感、某些記者面臨新聞理想的追求與現實遭遇的打擊的沖突產生的職業枯竭感等表現都可歸于傳者的心理危機,這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質量和媒體聲譽,進而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如何正確地認識、預防和消除傳者的心理危機,同樣是防治虛假新聞的重要手段。
媒體管理人員應該充分重視記者的心理健康問題,把記者的心理健康納入職責范圍之內。媒體應當積極地采取各種措施減輕記者心理壓力,如實行科學的考評制度,或者經常舉辦一些心理知識的培訓、咨詢活動等。記者心理健康還有賴于各級新聞工作者協會(記協)和各類新聞社團的關心。中國記協章程第11條明確規定:“關心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條件和身心健康”是記協任務之一。新聞行業組織可以直接向記者提供心理咨詢和指導,也可以協助和監督媒體,為緩解記者心理壓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媒體管理人員應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心理常識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刻剖析虛假新聞產生的社會背景、工作危害等,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的心理對待工作、處理生活,為徹底杜絕假新聞的發生,構筑一道科學的強大的心理堤壩。
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因素的沖擊、新聞職業道德的滑坡、以及媒介管理上的疏漏等原因,虛假新聞屢禁不止,新聞真實性受到嚴重挑戰,虛假新聞已經成為社會的“頑癥”。這不能不引起新聞業界和學界的高度重視,不能不要求我們從理論上,從傳者和受眾的心理上去尋找防治的辦法。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與傳者和受眾的不健康心理需求密切相關,而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的背后,總是有其各種各樣復雜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誘因。要預防和治理虛假新聞的制造和傳播,就需要通過自律或他律的方式,阻斷這些不良誘因,從而形成健康的傳播心理環境,減少和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
[1]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35
[2]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29
[3]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267
[4][美]阿倫森(Aronson,E.) .社會心理學[M].侯玉波,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71
[5]劉曉紅、卜衛.大眾傳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5
[6]劉建明.媒介批評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49
[7]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10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8
[8][美]梅爾文.門徹.新聞報道與寫作[M].展江,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8
[9][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之,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