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孔子的文化焦慮與擔當意識

2014-03-11 02:54:37謝青松
云南社會科學 2014年2期
關鍵詞:儒家孔子文化

謝青松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統治者尊奉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留給后人的形象是模糊而復雜的,這也導致人們在理解孔子上的巨大分歧與激烈爭論。在《論語》中,孔子給人們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淡定從容的,甚至有些逍遙的意味。根據《論語》的記載,孔子除了在重大的場合(諸如“齊、戰、疾”等)保持恭敬謹慎的態度,亦即“恂恂如也”、“鞠躬如也”、“踧踖如也”、“足躩如也”(《論語·鄉黨》)外,在平日閑暇時則是舒坦自如、怡然自得的,亦即“愉愉如也”(《論語·鄉黨》)、“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述而》)。在弟子的記憶中,孔子不僅“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同時“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尤其是有一次諸弟子在闡述自己志向時,孔子對曾皙“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的愿望迫不及待地表達了自己的贊賞態度。此外,從《論語》中孔子自畫像所說的“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以及“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君子不憂不懼”(《論語·顏淵》),“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等表述中,亦不難窺見孔子淡定從容、豁達開朗的內心狀態。

倘若進一步加以考察,不難發現,孔子也有焦慮的一面。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1](P1921~1922)司馬遷這一則對孔子恓惶狀態不加避諱的記載,無疑是對孔子焦慮狀態最為集中而生動的描述。這則典故被后人解讀為懷抱理想卻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2](P2),不免讓人為之唏噓、無奈而又感動。

事實上,《論語》中有關孔子焦慮狀態的記載并不少見。孔子曾向子貢傾訴自己不為別人所理解的困惑:“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顯然,孔子在弟子面前不自覺地流露出了自己的焦慮情緒。還有一次,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論語·憲問》)從說話的口氣來判斷,微生畝大概是一位“有齒德而隱者”[3](P157),在他看來,孔子整天忙忙碌碌不過是逞口才而已,孔子說自己并非逞口才,而是痛恨世人的固陋,這位隱者哪里懂得孔子內心的焦慮!正可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孔子晚年時焦慮情緒愈發流露出來,他曾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孔子一生志在學習周公,欲行其道,既能匡正天下,又能制禮作樂,而當時他已年老志衰,不再夢見周公,故有此焦慮,發此感嘆。孔子一直擔心文化道統后繼乏人,當最有可能繼承自己精神衣缽的弟子顏回去世之后,他不僅“哭之慟”,而且感嘆“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孔子對于當時君臣僭亂、禮崩樂壞的現實頗感不安,在得知王公大臣祭祀行天子之禮之后,孔子隱隱的焦慮終于轉化為難以遏制的憤怒:“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那么,究竟何謂焦慮?焦慮是人類心理生活中普遍而恒久的歷史話題和現實存在。尤其是在20世紀中期以后,焦慮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一種“普遍而深刻的景象”[4](P4)。焦慮作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經驗,被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戈爾(S.A.Kierkegaard)認為,焦慮是由于人在面臨自由選擇時內心所必然存在的心理體驗。[5](P691)心理學家則普遍把焦慮看作是帶有不愉快的情緒色彩的適應性反應,具體把焦慮描述為“包含著對危險、威脅和需要特別的努力但又特別無能為力的苦惱的強烈的預期”[6](P8)。在人類焦慮的諸多形態當中,生命焦慮和文化焦慮無疑是最為深層的表現形態。如果說生命焦慮是對肉體生命有限性和終極死亡性的一種不安,是對肉體生命的脆弱性、大自然力量難以控制的無助感,那么文化焦慮便是因文化沖突和價值迷失所導致的不安,是對人生理想、社會道德、文化傳統(在儒家那里更多地表述為“道”)的焦慮。從《論語》等文獻來看,孔子固然難以避免地存在生命焦慮[7],但更為突出的則是文化焦慮。*盡管焦慮體現為一種情緒性反應,但文化焦慮的表現形式更多地是潛在的、隱性的,同時,文化焦慮既是一種群體性焦慮,也可表現為個體性焦慮。

在《論語》中,“文化焦慮”更為確切的表述是“憂道”*除了“憂”,在《論語》中“怨”在某種意義上也有焦慮之義,諸如“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論語·衛靈公》中講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在孔子看來,君子應當以求道為要務,不必過分蠅營于謀食,君子應當憂心大道是否存在,而非掛念自身的物質生活。事實上,孔子之憂,乃是憂人生大道(自身完美人格、個體生命理想)能否達致,天下大道(社會秩序、倫理道德)是否淪喪,文化道統(文化傳統、文化價值)是否會中斷,而不是憂慮個人的尊卑貴賤。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孟子·離婁下》),亦如唐代羅隱所言:“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憂其賤,而憂道之不篤也。”[8](P503)由此可見,孔子的焦慮更多地是來自于對人生理想、社會道德、文化道統(即“道”)可能淪喪所導致的擔憂和不安,亦即文化焦慮。換言之,孔子的文化焦慮乃是對“道”的深深憂慮。事實上,“道”是孔子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孔子生活乃至生命的重心所在。從“十有五而志于學”,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終其一生都在求道、踐道、弘道。孔子不僅憂道、求道、踐道、弘道,甚至可以以身殉道。對于孔子來說,縱然朝聞夕死,以身殉道,也不虛此一生,否則便是虛浪生死、枉度此生。

孔子的文化焦慮主要來自于當時周文疲憊、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由于宗法體制和“封建”(分封)秩序的逐漸解體與整個社會時局的動蕩不安,當時的社會政治結構(上有周天子之王室,中有各諸侯國,下有各諸侯國的大夫之家)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周室衰微,王綱失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從周王室到各諸侯國,為了爭權奪利,君臣相殺、父子相殺、兄弟相殺者屢有發生。與此同時,社會思想也相當混亂,禮崩樂壞,邪說蜂起,“知德者鮮矣”(《論語·衛靈公》)。孔子對此動蕩之局勢深感憂慮,他曾感慨道:“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龂龂如也。”[9](P1548)最讓孔子焦慮不安的,是社會道德的沉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孔子對此四者念茲在茲,憂心忡忡。正是基于對當時世衰道微、禮崩樂壞之現狀的深深憂慮,孔子立志以恢復周禮、重建秩序為己任,一生因此焦慮、為此奔波。

然而,面對當時的禮崩樂壞,積重難返,即使意欲重建,又談何容易。囿于環境的制約,時代的變化,孔子的學說在當時并未得到應有的理解和重視。《論語·憲問》第三十八章記載了當時人們對于孔子的看法。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晨門此言雖不無嘲諷之意,卻頗為恰當地描述了孔子滿懷理想并為之奔波不息的生活狀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子就是那個時代中獨自與風車作戰的堂吉訶德,“知其不可而為之”,也注定了他這一生寂寞而被誤解的生存狀態。《論語·微子》篇亦載:當時的兩位隱者長沮、桀溺譏諷孔子不識時務:“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孔子不無感慨地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長沮和桀溺選擇在亂世中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而孔子盡管明白“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道理,但他自己沒有真正做到。并非是孔子放不下功名富貴,而是因為他一心惦記著要以大道施濟蒼生,隱士與圣人之別,也恰在于此。

實際上,孔子也心知非易,但是,有些事情最重要的不是結果如何,而是該不該去做。倘若該做的話,過程本身即是目的,而最后的結果,往往不是個人所能控制的,其結果和意義可能不在當時,也許是在千秋萬世以后,儒家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之意義就在于此。可以說,鐵肩擔道義、任重而道遠,舍身求道、死而后已,恰恰是孔子和儒家擔當意識的體現;剛健有為、知難而進,也正是孔子和儒家的可愛、可敬、可貴之處。

通過《論語》等文獻可知,孔子是一個言行一致、真誠無妄的性情中人,憂國憂民而內心坦蕩的真君子,這也是孔子的性格特征與獨特魅力之所在。孔子之所以能夠心憂大道而又保持豁達開朗的心態,自然有其對焦慮的緩解之道。孔子強調通過內修德性的方式來緩解內心的焦慮情緒,從而達致心境的淡定平和狀態。

其一,克己復禮,見利思義。欲望是人類焦慮的重要根源。孔子特別強調對欲望加以適當控制,他提倡“克己復禮為仁”,告誡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以此避免內心的波瀾起伏,進而做到“仁者不憂”。在孔子看來,“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與他人相處,若總是計較利害關系,很容易引起各種怨恨。孔子強調“見利思義”(《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在面對義利之沖突時,應保持理性的態度,盡量避免因為利益得失而陷入焦慮當中。在孔子看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君子何以坦蕩蕩,小人為何長戚戚?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李二曲《四書反身錄》來進行解釋就頗為精到:君子“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便俯仰無愧,便坦蕩自得。小人不為名牽,便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長戚戚。”[10](P505)

其二,臨事而懼,內省不疚。《論語·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批評子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贊賞顏淵的“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認為一個人必須理性謹慎、善于謀劃,方能成就大事。如果缺乏深遠的思慮,很可能遭遇不可預測的憂患,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除了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還應返求諸己,內省不疚。在孔子看來,“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君子若能時常反省,引咎自責,自然能做到問心無愧,不憂不懼。同時,返躬自問,薄責于人,就能夠避免怨恨,遠離焦慮,亦即“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其三,素位而行,思不出位。在孔子看來,君子須認清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在自己的身份范圍之內從事活動,做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倘若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非但枉費心思,徒勞無益,還很有可能自取其辱,徒增焦慮。孔子進而分析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禮記·中庸》)孔子的學生曾子甚至提出,君子在思慮上也應安守本分,與其身份相匹配,即“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對于儒家而言,素位而行,思不出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不僅能夠使社會秩序在禮樂制度中得到維護與實現,同時也有助于個體焦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乃至消除。

其四,循道而行,進退自如。對于儒家來說,“道”是人生選擇(最重要的是為學與出仕)的前提性條件。在孔子看來:“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靈公》);“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邦若有道,就應當積極入世,兼濟天下;邦若無道,則可選擇潔身自好,獨善其身,這是孔子對于“隱”與“現”、“進”與“退”的基本態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兩家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兩極,即一陰一陽,一剛一柔,二者既彼此抗衡,又相互補充,共同支撐著中國人的心靈世界,讓中國人的內心得以剛柔相濟,張弛有度。實際上,儒家也存在這樣一個內在的心理維度。孔子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在客觀上就起到了這種心理緩沖的作用,讓儒家的讀書人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循道而行、進退自如,保持生命與心靈的柔韌性。

孔子積極倡導并付諸實踐的心性修養功夫并非僅僅用來緩解個人內心的焦慮情緒,而是承載著更多的社會責任感,這也是儒家個體修養與社會關懷合一(亦即“內圣外王”)的必然體現。孔子認定,道德淪喪、人心乖戾之根源,在于優秀文化傳統的逐漸遠去,而扭轉道德風氣、挽救社會人心之關鍵,便在于恢復優秀的文化傳統。在孔子看來,“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周朝的禮儀制度參酌了夏、殷二代,內容豐盛且富有文采,值得后世全面效仿乃至回歸。孔子就是以學習、傳承、發揚周禮作為自己一生之志業,將原本消極的焦慮情緒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擔當意識,力圖通過恢復周禮來重建社會秩序、挽救社會人心。這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大道所在,也是孔子文化擔當意識的重要體現。*在《論語》中,“擔當意識”更多地被表述為“命”或“天命”,“天命”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無可奈何之遭遇亦即命運,另一是天賦之使命、責任,孔子顯然更為注重后者。

孔子的文化擔當意識并不止于表現在面臨困境時對自己肩負天命的自信:“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而更多地表現為弘道不輟、傳承文明的實際行動。孔子力圖通過恢復周禮來重建社會秩序,挽救社會人心,他一生致力于如下幾項事業:

傳道授業。孔子打破了西周“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大膽創辦私學,開展平民教育。孔子秉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六藝”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培養出了眾多出類拔萃、品學兼優的弟子。史稱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的賢能之士就多達72人,在推進文化下移的歷史運動深入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孔子之后,民間私人講學蔚然成風,進而形成了諸子百家蜂起并作、相互爭鳴的文化盛況。

整理經典。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實際上是以述為作,刪定、詮釋六經,自覺地擔負起傳承上古三代文化傳統的歷史責任與文化使命,苦心孤詣地收集、整理、編修流傳下來的散亂的歷史文獻與文化典籍,開啟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學術傳統。孔子對經典的注釋不僅為傳承和延續文化傳統命脈作出了承前啟后的重要貢獻,同時也形成了一種綿延持久的經學詮釋傳統,其影響迄今猶存。

思想構建。孔子在傳承經典中完成自己的思想構建,創立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的思想體系。孔子“為仁由己”的道德哲學和“為政以德”的政治哲學也構成了儒學“內圣外王”的兩個基本維度。后世儒家學者分別從不同方面展開孔子的思想,如戰國中葉的孟子和宋明諸儒致力于深化孔子的“內圣”之學。而戰國末葉的荀子和漢代董仲舒則致力于闡發孔子的“外王之學”。這些努力使孔子所開創的儒學獲得了多維向度的發展,最終成為在中國思想史上時間跨度最長、實際影響最大的一個思想派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子這種心憂天下、弘道濟世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志道據德、傳承文明的文化擔當意識開啟了儒家文化擔當意識的優良傳統。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這種文化擔當意識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它使個人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時代所處的位置及其所肩負的責任,同時合之以修齊治平、內圣外王的修養功夫,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斷提升自我人生境界,進而傾注其社會情懷,承擔起社會責任。后世思想家,如曾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1](P664),以及20世紀新儒家學者對儒家價值的內心認同以及恢復儒家道統的使命意識與不懈努力,實際上就是延續了孔子所開啟的這個傳統。可以說,是孔子文化焦慮及其擔當意識影響下的必然結果。

焦慮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普遍經驗,也是彌漫于當代中國社會的時代癥候。據新近的媒體調查,近九成中國受訪者認同“全民焦慮”已成為當下中國的社會病,整個社會的焦慮形形色色、困擾人心。[12]焦慮如同揮之不去的空氣,蔓延至社會各個階層。從東部都市到西部農村,從普通民眾到達官巨富,貼著不同標簽的社會群體承受著不同類別、不同程度的焦慮。顯而易見,中國在最近三十多年間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遷、市場競爭、規范缺失、保障缺位等把人們置于深層的、多樣的焦慮之中,壓抑不安、患得患失、非理性沖動等緊張情緒嚴重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幸福感。焦慮情緒在更深的層次上涉及文化因素。事實上,一個成熟的文化傳統所構建的價值體系能夠給人提供精神支撐乃至一種真正自足的穩定感和幸福感,而精神層面的缺失使得人們難以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變化乃至變革。

傳統文化的失落是導致當代中國人焦慮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在中國傳統社會,儒釋道不僅是中國文化內在結構的三個重要維度,同時也成為中國人心靈世界三位一體的支撐點。中國人長期以來就是依靠儒釋道所構建的傳統人生價值體系來支撐自己的心靈世界,獲得身心的和諧。從人生的角度來說,儒家的剛健有為讓人“拿得起”,佛教的圓融通透讓人“看得破、放得下”,道家的逍遙曠達讓人“看得開”。一個健康的中國人既能夠從儒家那里獲得智慧而“拿得起”,勇于擔當起社會的責任,保持進取有為的狀態,又能夠從佛教那里獲得智慧,在生命的終極問題上“看得破、放得下”,還能夠從道家那里汲取智慧,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看得開”。千百年來,中國人就是在這三者的支撐下緩解焦慮情緒、化解精神危機,應對內心世界的種種沖突和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境。遺憾的是,20世紀以來,西學東漸,中學式微,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地位,這導致不少中國人在精神層面的彷徨、浮躁與不安,以至于難以面對內心世界的沖突和現實生活中的變革。*筆者在此強調傳統文化的失落導致中國人精神層面的焦慮,并非有意忽略了在當代中國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其原因主要在于,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重心是社會與政治層面,而心性修養與精神安頓層面恰恰是其較為薄弱的一個維度。這同時也表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學的并存互補具有十分廣袤的空間,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通也是當前中國學術界正在探討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

當前,中國正處在急劇的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正發生整體性的變革,文化的沖突與價值觀的碰撞也日益凸顯,以至于“一種濃郁的‘文化焦慮’,彌漫在當代中國社會”[13]。

其一,文化多元的困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這在客觀上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遇與融合。與此同時,不同文化的并存與互動在事實上也導致多元價值觀的對立和沖突,帶來人們價值觀念上的迷茫與困惑。當前,多元化文化潮流中蜂擁而至的各種思潮,使得一部分中國人感覺到矛盾、困惑乃至無所適從。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不失時機地憑借其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的政治、經濟主導地位,利用各種手段向全世界推銷其文化價值觀和文化產品,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不得不承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已伴隨著西方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悄然深入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精神世界,致使不少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失去了信心,對固有的價值觀念產生了動搖,進而在文化心理上陷入困惑與自卑之中,在價值觀念上陷入迷茫與失落之中。

其二,功利主義的彌漫。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和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功利主義彌漫至社會的各個角落。現代社會近乎殘酷的競爭使人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民眾心理上也存在著“被社會邊緣化”的危機感,尤其是社會資源配置過多地向強者積聚,普通人就難免會產生一種危機感和不安全感。與此同時,消費主義被大肆鼓吹并無限放大,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盲目消費、攀比消費已成為當代社會的集體意識,人們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也達到了強迫性的無休無止的地步。于是乎,成功前所未有地被人們渴望著,而成功的內涵卻前所未有地褊狹。基于狹隘的成功標準,普通人想要獲得“成功”就更加困難重重,這在客觀上加速了急功近利之風的蔓延,就連相對而言較為純粹的文化精神領域也變得日益商業化、功利化。原本甘于清貧、羞于言利的中國讀書人也紛紛拋卻了以德為本、內外兼修的良好傳統,不再堅守書齋,不在修養和學問上下功夫,而是忙于獲取各種資源,熱衷于迅速炮制成果,只為追求利益最大化。

其三,人文情懷的失落。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價值觀念的日趨多元,使得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在人文情懷上也趨于失落。人文情懷的缺失直接導致人文關懷的淡漠和行為方式的失范。在社會生活領域,假冒偽劣商品大行其道,坑蒙拐騙層出不窮,有毒食品泛濫成災;在政治生活領域,貪污腐敗日益嚴重,權力尋租愈演愈烈,官場潛規則蔚然成風。在學術文化界,由于功利主義的侵蝕與蔓延,加上對西學的盲目推崇和接受,不少讀書人拋棄了傳統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良好傳統,熱衷于純粹技術性質的學術研究,習慣于以查找資料取代閱讀,這導致了當代中國學者人文情懷普遍缺失,追名逐利,學術浮躁成為常態。很多學者全然忘卻了作為學者應當成為幸福人生的追尋者,成為社會良心的擔當者。人文情懷的失落使得當代中國學者的責任意識越來越淡薄,對社會冷眼相待、漠不關心,甚至拋棄良知、唯利是圖。

應當承認,文化焦慮是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的一種必然現象。社會變革是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發生的整體性變革。社會的變革和轉型、利益結構的調整、社會競爭的加劇,必然加劇人們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而文化傳統的斷裂、多元文化的并存,也必然導致價值沖突和文化焦慮。當代中國急速的社會轉型,不僅使我國在經濟、政治領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情況和問題,同時使得文化的沖突和價值觀的碰撞亦前所未有,文化焦慮彌漫于整個中國社會。如何擺脫文化焦慮,樹立文化自覺,重拾文化自信,成為當前亟須破解的一道難題。孔子和古代儒家學者通過求道、踐道、弘道的方式,將文化焦慮轉化為文化擔當意識的做法,無疑為當代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應對文化焦慮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孔子和古代儒家學者通過恢復優秀文化傳統來重建社會秩序、挽救社會人心的努力,也為當代中國人重建道德秩序、重拾文化自信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對于當今中國來說,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根基,也是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建設的深厚土壤。今天,我們只有回歸傳統文化,將儒釋道作為人生與心靈的支撐,通過求道、踐道、弘道的方式,將文化焦慮轉化為一種文化擔當意識,才能夠有效地避免內心的沖突和焦慮,通向一條幸福和諧的人生之路。我們只有依托歷史、尊重過去、善待傳統,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為責無旁貸的義務,才能找到自身的文化根基,延續中華文化的精神命脈,重建炎黃子孫的文化自信,進而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猜你喜歡
儒家孔子文化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誰遠誰近?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孔子在哪兒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另类欧美日韩|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88av在线| 免费在线a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网|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 婷婷色中文| 国产亚洲精品91| 欧美一区精品| 亚洲视频在线网|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毛片在线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白丝av|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第一页亚洲|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91视频首页|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内a级毛片|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欧美另类| 综合久久五月天|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9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日本午夜影院|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天堂久久久|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