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旭 于忠華 劉海濱等
摘 要:綠色生態是南京鮮明的城市特征,也是重要的城市品牌,建設美麗南京是貫徹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更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對南京優美生態環境的尊重。該文針對南京的現狀基礎和存在問題,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促進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等6大方面提出了美麗南京建設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美麗南京;生態文明;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3-04-93-04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美麗南京是貫徹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加快產業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城市功能品質,實現綠色循環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是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在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中帶好頭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打造美麗中國標志性城市的必由路徑。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更高要求,面對現代化建設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市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日益強烈的訴求和期待,加強美麗南京建設變得尤為緊迫。
1 美麗城市的內涵
美麗城市的概念自去年以來就在全國范圍內熱起來,主要原因是來源于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口號。這個口號提出來以后,各地區便紛紛響應中央的政策。目前來看,國內主要城市基本都已提出了“美麗”的口號,美麗城市的概念也逐漸被人們熟悉起來。
近20a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力持續增強。2010年,中國GDP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先后解決了溫飽問題和小康問題,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步目標。我國用20a左右的時間就幾乎取得了西方國家用200a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20多年里集中出現,呈現出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1]。由于長期由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占據主導,在一段時間內,經濟的發展是以大量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GDP的增長并未與資源能源消耗脫鉤,故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留下了嚴重自然環境問題,所以從宏觀層面上轉變發展思路迫在眉睫。同時在快速城鎮化且城鎮化已具一定規模的當今,提出美麗城市的口號十分應景且很有必要。
美麗城市建設要求實現多領域立體綜合的和諧之美。從城市復合系統理論和城市形象理論兩個角度出發,美麗城市包括自然、環境、經濟、人居、人文、生活6個相對獨立又相互作用的領域。首先,從城市結構體系看,美麗城市要求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的協調均衡,當自然-經濟-社會系統形成最佳的耦合狀態,即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生態良好三者高度統一,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能夠達到最優化,城市復合系統運行穩定。其次,從城市形象角度看,美麗城市強調視覺、理念與行為3個形象層面的有機協調,也包括6個子系統的整體和諧,從社會理念上,追求社會美德、傳承歷史文化、崇尚生態文明;從視覺上,自然山川秀美、人居環境健康、城鄉建設和諧;從行為上,經濟低碳高效、生活富庶低碳、綠色安康[2]。
2 美麗南京的現狀基礎
南京城市跨江而立,山水城林融為一體,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稟賦,但同時也面臨著“人口密度大、環境容量小、工業結構重、污染負荷高”的現實市情。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求南京必須審時度勢,搶抓機遇、應對挑戰,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源頭上、根本上解除資源環境約束,拓展持續成長空間。
2.1 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7 20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8 525元;財政收入1 427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3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 3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 786元?!耙怀侨齾^”布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板塊建設全面推進,城市空間格局不斷優化。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城市對外輻射能力和區域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2.2 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 產業結構得到優化,2012年,三次產業比例為2.6∶44.0∶53.4。智能電網、現代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軟件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8.4%。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實施主城區工業企業“退城入園”,重拳開展“三高兩低”企業關停整治,全面實施節能減排工程,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2012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793t標煤/萬元,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到62.5m3/萬元。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
2.3 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 實施藍天工程,綜合開展工地刮道路揚塵整治,塵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實施環保標志管理和區域限行,完成油品油氣回收改造、實現汽油國Ⅳ油品升級、;完成燃煤煙氣脫硫治理,開展脫硝治理;全市控制煤炭消耗總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進清水工程,持續開展水源地環境整治,確保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并保持優良;推進雨污分流工程,開展流域綜合整治和黑臭河道治理。成功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外秦淮河綜合整治工程獲得聯合國人居環境特別獎。
2.4 基礎支撐條件更加扎實 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速,城鎮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00萬t,主城生活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3%,鎮街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得到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工業危險廢棄物和醫療廢棄物得到安全處置。農村地區垃圾清運體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狀況有所改善。endprint
2.5 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十一五”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重化工業規模明顯擴張、能源消耗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2012年,空氣環境質量達到或優于二級標準的天數比例達到86.6%;縣級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在100%;地表水124個斷面水質達標率65.3%,地表水國控、省控水質斷面中好于Ⅲ類水質的比例為50%;聲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7.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0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94m2。
3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資源能源約束加劇 南京土地空間有限,市域國土面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列倒數第3位,人均占地面積在副省級城市中列倒數第5位;人均耕地面積不足333.3m2,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5%。能源消費結構不盡合理,煤炭消耗總量大。2012年南京煤炭消耗總量為3 528萬t,原油消耗為2 118萬t,全部依靠外地或者進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深入推進,資源能源的約束將不斷加劇。
3.2 工業產業結構偏重 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2012年,以石化、電力、鋼鐵、水泥等重化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4.9%,但其耗煤量、耗水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占比高達90%以上。南京單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單位GDP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居全國前列。偏重的工業產業結構,給生態環境改善帶來巨大壓力,綠色轉型的發展任務緊迫而艱巨。
3.3 生態環境壓力增大 環境質量改善的力度、程度和進度與群眾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諝赓|量優良率不高,灰霾污染天氣現象有增無減,揚塵、機動車排氣、工業廢氣污染仍然較為嚴重。2013年74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排行榜中,南京排第24位(75.3μg/m3,超標2倍多),以PM10年均濃度計,在全球1 019個城市中南京排第1 026位。水環境質量達標率較低,城區河道時段性黑臭現象普遍存在,湖泊富營養化狀況未得到根本改善。噪聲污染投訴居高不下。部分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遭到蠶食破壞。大廠、梅山和金陵化工等區域環境問題較為突出。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和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集中顯現。突發性環境事件呈增多趨勢,環境風險防范的壓力不斷增大。環境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污水、垃圾及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能力相對不足。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需要在更廣泛的領域和更深入的層面,推進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
4 美麗南京的實現路徑研究
4.1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全面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城鎮布局和產業布局,加強國土空間開發有效管控,嚴守生態紅線,加強生態保護,保障生態安全,維護生態平衡,形成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著力保護104處重要生態功能區,確保生態紅線區域占全市國土面積達到22%。根據南京生態市建設規劃已確定的“四橫兩縱”生態網架,將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河流水系、自然山體、生態綠地進行有機連接,加快生態廊道建設,構建生態屏障,確保區域生態安全。構筑產業相對集中、層次分明、相互支撐的工業板塊。
4.2 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堅持走綠色、低碳、環保的產業發展之路,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環保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綠色轉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重點培育和發展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6大類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規模優勢和技術領先優勢。加大對“三高兩低”和“兩高一資”企業整治力度,關停并轉一批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業企業。以清潔原料、清潔工藝和清潔產品為核心,全面提升工業的清潔化水平。以石化、鋼鐵、建材、電力、電子等產業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循環經濟項目為載體,優化配置各類資源,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項目間、企業間和產業間的物料閉路循環,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生態競爭力。實施最嚴格的產業政策與節能環保標準。
4.3 促進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 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加強能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控制能源資源消耗總量,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嚴控煤炭增量,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強度與能源消費總量“雙控”制度。到2015年,煤炭消費量控制在3 240萬t,煤炭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下降至60%。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控制在3 240萬t以內,煤炭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下降至50%。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輸寧主干輸氣管網建設,提高電力行業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比重。推廣太陽能光伏、地源和水源熱泵技術以及分布式能源與熱電聯供的應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落實保護耕地的各項措施。切實保護基本農田,確?;巨r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合理開發、集約利用、有效保護長江岸線稀缺資源,高水平地實施沿江產業開發、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
4.4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深入實施藍天清水工程,有效防范環境風險,切實解決影響群眾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創造優良的生產生活環境。
強化對石化、化工、電力、鋼鐵和建材等行業大氣污染物的治理和監管,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惡臭、污染等廢氣的化工企業。研究制定機動車總量控制政策,重點控制大型載客汽車和重型貨車的增長,適時出臺機動車限購調控措施,提高機動車和非道路動力機械排放標準。到2014年6月底淘汰全部黃標車。制定鼓勵政策,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淘汰主城區內燃油助力車。加強施工揚塵監管,全面推行“綠色施工”, 建立揚塵控制責任制度。加強秸稈綜合利用。
深入開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確??h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強化長江南京段的保護,對入江排污口及入江河道開展集中整治,加強沿岸化工園區和主要化工企業的整治,重點防治有機毒物的污染,全面推進沿江碼頭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長江水質安全。加強秦淮河和滁河水環境綜合治理,確保達到水環境功能區水質要求,加快推進玄武湖、固城湖、石臼湖等湖泊的生態治理工程。持續推進村莊河塘清淤和河網水系聯通等水環境治理工程,著力改善農村水環境和用水條件,實現農村河道的“河暢水清、功能健全、岸綠景美、人水和諧”。endprint
重點加強石化與化工行業環境風險防控,全面排查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及存儲情況以及風險隱患,健全環境監管及風險防范制度,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推進處置設施規范化建設,強化危險廢物風險管理,加強土壤與重金屬風險防控。
4.5 推進美好家園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綠色南京、美麗鄉村、綠色交通、清潔家園和寧靜家園建設為重點,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幸福宜居家園。
深入實施綠色南京戰略,提升南京綠化水平。2015年,全市林木覆蓋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9%和45%;到2020年,分別達到30%和45%以上。
貫徹實施《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綱要》,把郊區農村建設成為新型城鎮化高地、都市型農業基地、美麗新南京腹地。按照“空間優化形態美、綠色發展生產美、創業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態美、鄉風文明和諧美”要求,建立美麗鄉村示范村建指標體系,以5大示范片區為重點,加強新社區(規劃保留村)的分類指導、分類建設和管理,全面開展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活動。
貫徹落實公交優先戰略,構建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網絡體系。到2015年,主城區公交出行分擔率提高到50%,到2020年,提高到50%以上。優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規劃,推廣智能交通管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合理確定公共交通出行費用,鼓勵城鄉居民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大力發展城市公共自行車網絡。
著力推動靜脈產業園建設,確保城市廢棄物得到合理處置。加快建成江北、江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江北、江南生態垃圾填埋場。
4.6 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建設有機融合,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現代生態文化,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共建共享,積極培育具有時代特征、南京特色的生態文化。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法律保障機制、綠色考評和決策機制和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機制,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5 小結
積極推進美麗南京建設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的主動要求;是探索主體產業偏重的傳統型區域中心城市加快產業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城市功能品質有益嘗試;也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有效路徑。針對南京當下產業特色、環境狀況、城市面貌,美麗南京的建設還任重道遠,但路途寬廣,值得嘗試與為之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澤偉,孫英蘭.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起跑[J].瞭望,2007,(21):28-29.
[2]萬軍,李新,吳舜澤,等. 美麗城市內涵與美麗杭州建設戰略研究[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2013 年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北京: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2013,13-14.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