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于藍
2003年10月,深圳市提出“圖書館之城”建設總體目標,各區基層圖書館也在此政策的助力下得以不斷發展壯大。目前,該市已建成一個以市圖書館為龍頭,區圖書館為骨干,街道圖書館為基礎,社區圖書館為節點的四級公共圖書館網絡體系。
而作為深圳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龍崗區,從2007年開始,區政府加大對圖書館的財政投入,平均每年設置圖書采購專項經費逾300多萬元,用于配置、更新區圖書館及其基層分館的圖書資源。
基本概況
實體圖書館
目前,龍崗區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構架為:1個區館、7個街道館、11個勞務工館、77個社區館,共97個基層圖書館。這97家公共圖書館中,目前能正常開放的有89家,不能正常開放的8家 (均為社區館)。
其中,7個街道館、11個勞務工圖書館、2個社區圖書館為區館的分館,全區共20個基層圖書館已列入區圖書館總分館模式建設。全區公共圖書館館舍總面積3.9萬平方米,工作人員共283人,其中,76.7%以上為臨聘人員。
據龍崗區統計局2013年的數據顯示,龍崗區常住人口192.69萬,按目前全區館藏圖書總量300.5萬冊來計算,人均藏書1.56冊,平均2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室)。2013年全區基層圖書館總進館304萬人次,外借圖書106萬冊,舉辦各類讀者活動共300場,參加人數10萬人次。
數字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
2009年底,龍崗區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正式對外開放,309臺供讀者使用的計算機、寬敞舒適的閱覽環境,使之成為區圖書館的一張亮麗的新名片。基層圖書館共有電腦794臺,一般集中在街道級圖書館和勞務工圖書館,為讀者提供圖書館網上信息資源。
同期,龍崗區圖書館積極建設數字資源數據庫,構建網上虛擬圖書館。讀者只需要登錄區圖書館官方網站,就能免費瀏覽圖書館的各類數字資源,足不出戶,即可獲取到所需文獻信息資源。
“自助借還書機”——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
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被深圳市民稱之為“會吐知識的ATM機”。自助圖書館提升了城市的閱讀品質,被列入首批國家文化創新工程。
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300臺自助圖書館設備,其中服務在龍崗區的共有35臺。總計有10萬余冊新書在龍崗各街區流動服務,最大程度上方便了讀者借閱圖書,成為實體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有力補充,更是圖書館事業引入高端科技智能化服務的成果體現。
績效與存在問題
2010年3月,龍崗區圖書館率先與深圳市圖書館實現統一服務平臺,合庫運作,全面實現全市“一卡通”的完全無縫對接,給廣大市民提供閱讀便利。全區97家基層圖書館分布在各街道、社區及人流相對集中的大型工業園區,方便了各類群體利用圖書館,也對培養全區人民群眾的閱讀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橫崗街道分館推出的“童心圓”少兒繪本故事系列活動,龍崗街道分館舉辦的“喜閱客鄉”系列閱讀推廣活動,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工廠園區內,勞務工分館讓更多的外來務工人員享受到了充分的文化權利。龍崗圖書館賜昱分館常年堅持舉辦的留守兒童“閱讀夏令營”活動,讓每年到廠區里面過寒暑假的孩子,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街道、社區級圖書館和勞務工圖書館發展不均衡,管理人員素質偏低,服務水平差異大,書刊文獻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依然存在。
區館的經費來源于區財政,街道或社區圖書館的經費來源于街道財政,勞務工圖書館的經費(除購書經費外)來源于企業資金。經費來源渠道不同,各經費來源主體對圖書館事業的重視程度等直接制約著圖書館的發展。缺乏經費,讀者活動等其他服務難以開展。區圖書館每年的圖書采購專項經費,僅可滿足各分館館藏圖書更新的需求,而很多基層館的經費只能保障工作人員的工資。很多街道分館在這種經費匱乏的情況下,面對各種硬件條件方面的讀者投訴,只能望塵莫及。個別社區圖書館的設備還停留在手工借閱階段,圖書年更新率甚至為零。
基層圖書館工作人員普遍學歷水平較低,街道、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偏于老齡化,更沒有經過專業的圖書館業務素質培訓,在服務技能和服務水平上跟不上目前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由于服務水平引起的讀者投訴也較多。很多基層圖書館管理員還身兼多職,導致開放時間得不到有效保障。
另外,由于企業人員流動性強,造成勞務工分館圖書管理人員隊伍不穩定,直接影響服務質量。而且,目前龍崗區的勞務工圖書館一般都是設立在相對獨立的廠區內,各廠區均有嚴格進出管理制度。封閉式的管理方式,讓廠區周邊很多想進館的讀者吃了“閉門羹”,圖書資源無法充分利用。
從行政隸屬關系上看,區館屬于文體旅游局下屬單位,街道、社區圖書館屬于各街道辦事處的下屬單位街道文體服務中心。在分館的協調管理上,區圖書館必須通過與街道文體服務中心聯系和溝通,多頭管理的局面使得在處理分館相關問題的過程中效率低下。
基層圖書館發展探索
基層圖書館建設不能再簡單停留在面的覆蓋率上,要從高起點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入手。改革基層館建館模式,探索新的發展途徑,應以“政策為主導、企業參與、社會合力”的建設模式,用優質、高效的服務去吸引更多讀者走進和利用圖書館。
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層圖書館的陣地作用,讓圖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改革發展模式,爭取在區政府的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下,在大型的工業園區內的公共位置建立小型公共圖書館,突破服務范圍的局限性,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勞務工圖書館。
創新基層圖書館管理體制,下派專職館長和工作人員到各分館開展專職業務管理工作。國家即將頒布新的《圖書館法》,這無疑是大力促進全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大契機,要緊緊把握住政策層面支持、法規體系保障的大好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圖書館工作改革,加速基層圖書館服務體系和網絡建設。
積極整合基層社區圖書館,把不能開放的館進行關、停或整改,優先發展能正常開放并有相對穩定讀者群的社區館。統一基層圖書館標識,擴大宣傳,普及和提高市民對圖書館的知曉率和對圖書館的利用率。
在通借通還的物流配送中,必須多考慮圖書物流的成本問題。如借書證“一卡通”帶來的圖書物流費用、工作人員費用等,可通過物流外包的方式,將成本減到最低。另外,將圖書統采統編的工作與圖書物流配送工作相結合,進行需求量分析,從而保證讀者有普遍需求的圖書的館藏率,進一步降低物流次數和成本,為圖書館建設發展節約資金。
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讓圖書館管理及流通環節完全實現全自動化,但是自助式的服務并不代表不需要圖書館管理員了。從另一方面看,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基層圖書館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員不能只停留在對傳統的借閱、咨詢服務等技能的掌握上,必須向高業務水平、高服務意識、高綜合素質方面不懈努力。
目前有關數據顯示,全國范圍內基層圖書館發展是不平衡的,但總體發展態勢是較好的。在構建基層圖書館體系建設的進程中,要不斷創新思路,開拓進取,進一步加快建設速度,確保基層圖書館持續、穩步地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圖書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