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文+強音+羅長生



盡管大學生就業成了社會性的難題,盡管技工院校的就業率一直在95%以上,有的甚至學生沒有畢業就被預訂一空,盡管國家對技工地位的政策支持一直在加強,但是,還是有不少家長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工院校來學習。
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技工教育一直缺乏有實力、有影響的學校。
現在,這一局面可能被打破。結合《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在未來的三年內,廣東省準備投入3億元資金,創建3所全國一流技師學院。廣東省技師學院便是其中之一。
在三年建設期,他們將投入1.43億元巨資,按照“突出重點、強化特色、分步建設”的原則,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建成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品牌專業、5個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智慧校園、1個新興產業高訓中心,將學院打造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成為校園環境優美、辦學理念先進、培養層次高端、品牌影響突出、教學設施一流的全國一流技師學院,不斷提升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能力,培養專家型高技能人才,成為技師學院中的“清華北大”。
建設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品牌專業——占領專業建設高地
“如果專業建設不行,成為技師學院的‘清華北大,就是一句空話。”院長黃志如是說。
因此,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占領專業建設的高地,從而實現專業建設發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產業需求變化為導向,優化專業內涵的校企共建機制,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設的示范。
回想起自己當年來到廣東省技師學院任教,黃志感慨頗多。無論是最初當老師、教研組長、教務科長,還是后來當校長助理、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校長,他的注意力始終沒有離開過一線教學,也一直琢磨著如何在專業建設方面走在國內最前列。
實現專業建設發展與現代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一直是他們專業建設的思想。1997年,在數控市場還很小的情況下,他們就第一個開設了數控專業;2004年,根據廣東地區數控專業發展迅猛的形勢,他們又第一個開設了數控維修專業,并在2009年成為了國家數控維修培訓基地;近幾年,根據房地產精裝修造成大量污染的現狀,他們又果斷調整,率先在技工院校中設立了裝修監理專業。
這些創舉與黃志時時刻刻關心國家政策及地方發展的動態密不可分。在黃志腦海中,優秀的學生不能僅滿足于成為高技能人才,應該能夠關注行業動向,引領行業變革。基于此,他把學校教學定位于進入新興領域,將教學管理的重點放在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
下一步,為了占領專業建設的高地,他們將從四個方面突破。
一是搭建校企共建專業三個平臺。構建校企合作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校企合作中心三大校企合作平臺,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建設的積極性,擴大校企合作參與面。
二是完善校企共建專業六個機制。通過完善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體系、共建教學資源、共建實習基地、共建師資隊伍、共建教學評價,實現專業建設發展與現代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產業需求變化為導向,優化專業內涵的校企共建機制,成為全國新興產業專業建設的示范。
三是構建校企共建專業九個環節。構建“調研人才需求→創新培養模式→建構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標準→開發教學資源→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環境→構建教學模式→改革評價模式”的專業建設環節,不斷完善教育內容、隊伍建設和內部管理,積極改革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辦學模式和評價模式。
四是校企雙制共建5個品牌專業。他們將與30家全國知名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5家)開展“校企雙制”辦學,強化校企雙制辦學的廣度和深度,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3個工種的職業標準,實現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緊密切合職業標準,提升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與4家國內外知名院校或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院技能人才培養水平與國際接軌,不斷提升學院的國際知名度。學院將建立專業研發、建設的運行機制,建成物聯網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精密檢測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5個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品牌專業群,使學院國家級品牌專業增至8個。
建設五個首席大師團隊——占領人才培養高地
“清華、北大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需要積淀,需要一個過程。大學是大樹、大師匯集的地方。大學首先要有大樹,才能夠形成大師。技工院校尤其要沉淀出大師來。”院長黃志在采訪中如是說。
占領人才培養的高地,是他們的第二大目標。他們力爭建設一流的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提高學院人才培養的綜合實力,提升人才培養層次,探索專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養機制,引領全國專家型高技能人才培養。
教師出身的院長黃志,熟諳為師、留師、用師之道。在留人和激勵方面,他多次開創先河。
編外員工享受編內員工待遇,這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是個創舉。首推此舉的,便是院長黃志。幾年前,為了留住一些有能力的編外教師,黃志提議學院讓這些編外教師享受編內待遇,每年有20%的人可以享受編內待遇,受到了很多編外教師的歡迎。
讓老師以工人的身份破格進入學校當老師,也是他們的創舉之一。另外,早在2006年,他們便開創性地在全國首推“高技能人才津貼”標準。直到2009年,國家才增加了“高技能人才津貼”。
正是他們對人才的極大愛護,讓學校凝聚力大增。一家上海的獵頭公司曾花40萬年薪要挖學院的老師,也以失敗告終。老師們感覺到在廣東省技師學院這個平臺上,自己工作得非常順心。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實踐中,學院還突出了“三化五提升”師資隊伍的建設特色。突出“一體化”“服務化”“國際化”的辦學特色,并著重提升教師的教學、德育、實訓、研究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在教職工中持續開展“愛崗敬業、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的“三愛”師德教育。學院還利用寒暑假,安排10天至1個月的時間,組織教師到學院實訓車間或下企業進行培訓。
為了實現“國際化”特色,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他們先后選派專業教師到美國、英國、奧地利、德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進行為期半年至一年的專業或課程開發進修培訓學習。學院還立足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積極與國外知名院校合作,開展合作辦學、技能人才培養標準研究、課程開發建設、科研課題研究、技術項目研發等合作,成效顯著。
在此基礎上,他們倡導“大師”培養,特別是年輕教師要認真做好職業規劃,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學院為老師所設定的目標是:2~3年成為技師或高級技師;4~6年成為學校骨干教師或企業技術工程人員;7~10年成為專業、學科帶頭人,成為高素質的一體化專家型高技能人才和企業經營者。
在全校教職員工的努力下,學院確實涌現出了不少“大師”:3位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廣東省政府技能型專家特殊津貼;1位教師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3位教師被授予“全國先進教師”稱號;1位教師獲“全國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5位教師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下一步,學院還將在現有基礎上,推出兩大舉措。
舉措之一:著手校企雙制培養技能人才,力爭成為全國新興產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骨干。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編制物聯網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精密檢測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5個新興戰略產業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評價體系等,改革創新一體化教學模式,成為全國新興產業專業一體化教學改革示范校。
改革一體化課程內容。開發和參與開發出版一體化教材不少于每年45本,在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專業論文不少于每年95篇。構建教研教改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引領全國技工院校教研教改,部省級教研成果不少于每年70項,其中部級不少于每年25項,建設26門課程教學資源庫。
建設高端師資隊伍。打造一支德才兼備、技精善教的一流師資隊伍,高層次一體化教師占專業教師的60%以上,培養專業帶頭人(名師)12名、全國技術能手稱號教師6名。
夯實人才培養硬平臺。學院將投資4840萬新建一棟“新興產業高訓中心”大樓,購置7905萬元的高端先進設備,建設物聯網綜合教學實訓室、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五軸加工中心、無損檢測實訓室、移動互聯網開發實訓室等一批設備一流、完全符合一體化教學需求的實訓室。
完善人才培養軟環境。校園規劃布局合理、文化氛圍濃厚、環境整潔優美,占地面積達300畝,建筑面積達21.5萬平方米,并投資1460萬建設智慧校園,充分利用先進的感知、交互、控制、識別等信息化前沿技術,整合現有信息化資源和設備。
舉措之二:校企雙制共建5個大師工作室,引領全國專家型高技能人才培養。
打造5個首席大師團隊。構建5個由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教師和全國技術能手擔任首席大師、學校一體化骨干教師擔任教學導師、行業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工作導師、高職院校專家教授擔任科研導師的大師工作室團隊。
建設校內校外兩個校企雙制技師工作站。通過校企遠程實景教學數字化平臺,在校內課堂教學中可隨時還原企業車間等場所真實工作場景,使學生能夠快速、直觀了解實際知識運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處理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創建一個討論平臺,把實際工作者、學生、教師、專家或工程技術人員等一起融合到一個教與學的平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承擔6項具體工作任務。通過校企雙制,承擔專家型高技能人才(具備技術研發能力的技師、高級技師)研修培養;承擔一體化骨干教師培訓;指導技能人才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研發和完善新興產業職業鑒定標準6項功能,不斷創新專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養機制,引領全國專家型高技能人才培養。
提升學院人才培養層次。高級工以上培養層次達80%以上,成為專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為世界技能大賽輸送選手。連續三年參加省級、國家級競賽并獲獎,其中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中獲得前5名的不少于3人,有至少1名選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并獲獎。
建設智慧校園——占領信息化建設高地
建設智慧校園是他們的第三大目標。
他們將重點建設智慧教室系統、感知校園系統兩個智慧校園管理平臺。把智慧校園管理平臺與學院現有的各種數字化平臺進行全面整合,做到應用范圍最大化、資源利用最大化、工作效益最大化,切實提升學院信息化水平,為一流技師學院的創建提供良好的軟環境,成為全國信息化校園、平安校園、美麗校園的樣板。
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目前,學院已完成校園骨干網和部分應用系統的建設,其中包括校園監控、一卡通、核心示范課程系統、資源庫、網絡教學平臺、校企合作管理系統、校園綜合管理系統等,為學院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下一步,他們將以物聯網、云計算為核心,依托互聯網、通信網、物聯網三大網絡信息環境,充分利用先進的感知、交互、控制、識別等信息化前沿技術,整合現有信息化資源和設備,為校企雙制教學改革提供硬件平臺;為決策層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為管理層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為師生提供安全、舒適、便捷、高效的學習空間,建設平安和諧、便捷服務的綜合數字化智慧校園。
智慧教室。將互聯網、通信網、物聯網三網進行融合,實現相互之間數據應用共享。提供一個人與人、班與班、校與校、學院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式的高效直觀的教學環境。
感知校園。在校園內老師、學生、汽車、路燈等人與物進行感知,獲取人與物的基礎數據,對校園內的人在任何地方可以隨時按需服務;對校園內的安全、交通、設備等實施監管,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捷、高效的學習生活環境起到保障作用;通過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提供科學的決策數據,為管理層對學院未來發展規劃提供真實的數據依據。
建設新興產業高訓中心——占領高端實訓高地
目前,廣東省技師學院已達到萬人在校生規模。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院現有實訓條件已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創建全國一流技師學院建設項目又將重點建設5個新興專業,重點建設5個大師工作室,為以上建設提供實訓場地,擬建一棟新興產業高技能實訓中心。
這個實訓中心將重點建設物聯網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精密檢測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5個新興產業品牌專業高端實訓室,為相關專業高端實訓室、大師工作室、校內校企雙制技師工作站、專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建設提供硬件支撐。把其建成設計獨特、布局合理、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綠色環保,集技能培訓、產品研發、競賽集訓和技能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新興產業的高技能實訓基地,使其成為全國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
通過高訓中心的建設,構成由先進制造技術實訓中心、物聯網實訓中心、新能源汽修實訓中心、網絡技術應用實訓中心、精密檢測技術實訓中心組成的校內實訓基地,滿足學院高端發展的需求。
通過高訓中心的建設,使校園環境更加優美,實訓條件大為改善,校園布局更為科學合理,整體功能得到極大提升。
通過高訓中心建設,為承辦相關專業群的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國內和國際的技術交流,乃至為承擔世界技能大賽人員選拔、選手集訓,培養世界技能大賽指導專家,承接世界技能大賽,開展世界技能競賽研究等提供場地保障。
新興產業高訓中心為承擔5個大師工作室的工作場所,為廣東或全國培養新興產業的高技能人才,為廣東加快產業化升級轉型提供技能人才,為校企雙制辦學、產學研結合提供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平臺,使學院社會服務和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
將企業的生產設備、生產車間、技術標準及企業的管理規范引入新興產業高技能實訓中心建設,按企業化要求組織教學生產與科研。新興產業高技能實訓中心各類實訓車間按生產流程、工藝流程、技術流程來規劃和布局,創建新興專業的實訓教學設備、現代化企業的管理方法、真實或仿真的工業氛圍,為學生創造出真實的生產實訓環境,達到校企雙制培養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的目標。
創建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打造技工院校的“清華北大”品牌
“無欲則剛”這是記者看到的黃志的一幅書法作品。整個作品剛柔相濟,揮灑自如。其實,黃志的性格也像他的書法作品一樣——剛柔相濟,揮灑自如。
作為一名校長,黃志是低調、淡泊的,他說自己現在很滿足,淡泊名利,無欲無求。這一點,可能與其家教有關。他說,爺爺是他們老家第一個實行火葬的人,父親是老家第一個實行水葬的人——骨灰撒在了洞庭湖里。每次回家的時候,黃志都要在洞庭湖里裝瓶水,帶到廣東,寄托對父親的哀思。
黃志自己不要名不要利,卻一直為技工教育、技工學校、技能人才揚名要利。
校園里的“技能星光大道”,是廣東省技師學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用78位優秀畢業生的照片做成的路標,就像大海中的巡邏燈,照亮了學弟學妹們的前程,也彰顯著廣東省技師學院的品牌。
學院校史館內,陳列著學院100多位師生所獲的各種獎杯。其中,3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教師獎狀,熠熠發光。
曾福輝,模具鉗工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200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一項專利已投入生產,兩個國家級榮譽,三個省部級榮譽。
鐘鋒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201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世界技能大賽模具制造項目中國集訓基地優秀教練員,2005年獲全國技術能手。
溫石化,數控加工專業,2013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代表廣東省隊參加全國總決賽榮獲全國第一名,并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
……
這3名曾經的廣東省技師學院學子,如今已成為學院的教學能手,在學院的沃土上成長,為后輩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近3年來,廣東省技師學院選手在國家級一類技能大賽中就有一等獎者5名、二等獎者2名、三等獎者2名,有2名學生還入選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模具制造項目國家集訓隊。
“崇德尚技,博學精工”,這是黃志手書并掛在其辦公室的書法作品,也是學院的校訓。他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崇德尚技、博學精工,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立身于技,成就于工”。
“廣東的產業升級,一定是重推新興產業。”現在,新的號角已經吹響。黃志和他的戰友們開始了新的征程——創建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打造技工院校的“清華北大”品牌。
“我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的?用簡單的話來說,如果世界500強企業需要的是硅谷的高端技能人才,那么我要讓南方的高精尖企業在需要高端技能人才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廣東省技師學院!”黃志這樣告訴記者。
“一年打基礎,二年成示范,三年創一流”,是他們近期建設發展的目標。他們將圍繞目標竭盡全力,鑄就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打造技工教育品牌,用心血和汗水譜寫壯麗詩篇,向世人展示燦爛輝煌的技工教育畫卷!
(注:封面人物背景為黃志院長書法作品)